呃逆又称膈肌痉挛,是指膈肌不自主的痉挛性收缩,导致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喉间发出“呃”声的病症。本病可因受寒、惊吓、饮食不当发于正常人,休息后自行缓解;若因器质性改变导致的呃逆多难自愈,临床上将发病超过48小时而呃声不止者称为“顽固性呃逆”。临床多表现为喉间呃声连连,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严重影响日常生
近年来多项研
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检索时间: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5月10日。检索方法:中文数据库以耳穴、耳穴压豆、耳穴贴敷、耳穴埋籽、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和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组合进行主题词检索,英文数据库以“auriculotherapy” OR “acupuncture ear” OR “auricular application pressure” OR “auricular-plaster therapy” OR “auricular acupuncture” OR “auriculopressure” OR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ND “Obstinate Hiccup” OR “Hiccup” OR “Diaphragmatic spasm”为主题词检索。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
①期刊、题目、作者、内容相同的重复文献只纳入一篇最新发表的文献;②中英文期刊重复的以中文优先;③排除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书籍、纪要、报纸新闻报道、通知、消息等文献;④文献数据不完整。满足以上一项即可排除。
自1983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献到2013年,年度发表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高峰发表了10篇期刊论文,2013年至2021的走向稍有回落,平均发表篇数降到4.6篇。具体情况见

图2 耳穴疗法干预顽固呃逆研究文献年度变化趋势图
139篇中文文献发表在83个期刊上,发表数量最多的杂志为《针灸临床杂志》,共收录了9篇文献;前28位期刊共计发表了83篇文献,占59.7%,详见
期刊名称 | 发表文献数量(篇) | 百分比(%) |
---|---|---|
针灸临床杂志 | 9 | 6.48% |
中国民间疗法 | 7 | 5.04% |
中国针灸 | 7 | 5.04% |
上海针灸杂志 | 6 | 4.32% |
内蒙古中医药 | 5 | 3.60%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4 | 2.88% |
吉林中医药 | 4 | 2.88% |
中医外治杂志 | 3 | 2.16%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 | 1.44% |
中国中医急症 | 2 | 1.44%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 2 | 1.44% |
亚太传统医药 | 2 | 1.44% |
光明中医 | 2 | 1.44% |
医学信息 | 2 | 1.44% |
吉林医学 | 2 | 1.44% |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 2 | 1.44%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 2 | 1.44% |
实用中医药杂志 | 2 | 1.44% |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 2 | 1.44% |
山东中医杂志 | 2 | 1.44% |
护理学杂志 | 2 | 1.44% |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 | 2 | 1.44% |
新疆中医药 | 2 | 1.44% |
河南中医 | 2 | 1.44% |
浙江中医杂志 | 2 | 1.44%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2 | 1.44%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 2 | 1.44% |
期刊名称 | 发表文献数量(篇) | 百分比(%) |
---|---|---|
中国针灸 | 7 | 5.04%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1 | 0.72% |
中医杂志 | 1 | 0.72%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1 | 0.72% |
以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所属的省级行政区为标准,文献来源于2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位列前三的地区分别为江苏21篇、山东16篇、天津12篇,占总数量的35.25%,前20位地区占总比95.58%,详细情况见
省份 | 文献数量(篇) | 百分比(%) |
---|---|---|
江苏 | 21 | 15.11% |
山东 | 16 | 11.51% |
天津 | 12 | 8.63% |
上海 | 9 | 6.47% |
福建 | 8 | 5.76% |
河北 | 8 | 5.76% |
河南 | 8 | 5.76% |
北京 | 6 | 4.32% |
浙江 | 6 | 4.32% |
广东 | 6 | 4.32% |
湖北 | 5 | 3.60% |
安徽 | 4 | 2.88% |
吉林 | 4 | 2.88% |
陕西 | 4 | 2.88% |
甘肃 | 3 | 2.16% |
山西 | 3 | 2.16% |
四川 | 3 | 2.16% |
新疆 | 3 | 2.16% |
湖南 | 2 | 1.44% |
云南 | 2 | 1.44% |
文献主要涉及3种研究类型,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临床研究(110篇),其次是医案(18篇),最少的是综述(11篇)。临床研究采用病例前后对照观察者65篇、简单随机者30篇、随机数字表法者8篇、未描述分组方法者7篇。
合并所有关键词中的同义词并统计频次,共有197个关键词,总频次为565次,其中出现次数较频繁的分别为顽固性呃逆、耳穴贴压、耳穴、针刺、耳廓反应点、脑卒中等,占总频次的41.04%。前18位的详细信息见
关键词 | 频次 | 百分比(%) |
---|---|---|
顽固性呃逆 | 101 | 18.04% |
耳穴贴压 | 37 | 6.52% |
耳穴 | 33 | 5.79% |
针刺 | 29 | 5.08% |
耳廓反应点 | 16 | 2.80% |
脑卒中 | 12 | 2.10% |
针灸 | 12 | 2.10% |
膈肌痉挛 | 10 | 1.81% |
疗效 | 9 | 1.58% |
穴位注射 | 8 | 1.40% |
综述 | 8 | 1.40% |
耳穴埋籽 | 8 | 1.40% |
耳穴埋针 | 8 | 1.40% |
电针 | 7 | 1.23% |
内关 | 6 | 1.05% |
护理 | 6 | 1.05% |
治疗 | 5 | 0.88% |
肿瘤 | 5 | 0.88% |
共有110篇临床研究和18篇个案报道,提取文献中的干预措施并展开分析。单纯的耳穴疗法主要有贴压、埋针、注射、针刺,占所有文献中的42.96%,复合疗法以耳穴贴压配合针刺和耳穴贴压、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多见,前14位干预措施详见
干预措施 | 篇数 | 百分比 |
---|---|---|
耳穴贴压 | 31 | 24.22% |
耳穴贴压、针刺 | 25 | 19.53% |
耳穴埋针 | 10 | 7.81% |
耳穴注射 | 7 | 5.47% |
耳穴贴压、针刺、穴位注射 | 4 | 3.13% |
耳穴贴压、穴位贴敷 | 4 | 3.13% |
耳穴电针 | 4 | 3.13% |
针刺耳穴、温灸 | 3 | 2.34% |
针刺耳穴 | 3 | 2.34% |
耳穴贴压、针刺、拔罐 | 3 | 2.34% |
耳穴贴压、穴位注射 | 3 | 2.34% |
耳穴贴压、针刺内关 | 2 | 1.56% |
耳穴贴压、膈神经按摩 | 2 | 1.56% |
耳穴埋针、穴位注射 | 2 | 1.56% |
对临床对照研究、病例观察研究、个案报道中有明确疗效标准及腧穴处方的文献提取信息,若有辨证分型配穴,按照主穴加每类证型配穴拆分腧穴处方。共纳入124篇文献,提取127个腧穴处方。
涉及32个腧穴,总频次为574次。其中频次最高的耳穴是膈穴,出现了103次,占17.94%,前16名的耳穴总频次537,占94.35%,详细信息见
穴位 | 频次(次) | 百分比(%) |
---|---|---|
膈 | 103 | 17.94% |
胃 | 90 | 15.68% |
神门 | 88 | 15.33% |
交感 | 59 | 10.28% |
肝 | 45 | 7.84% |
皮质 | 44 | 7.67% |
脾 | 38 | 6.62% |
脑干 | 13 | 2.26% |
贲门 | 12 | 2.09% |
食道 | 9 | 1.57% |
枕 | 8 | 1.39% |
内分泌 | 7 | 1.22% |
心 | 6 | 1.05% |
大肠 | 6 | 1.05% |
十二指肠 | 5 | 0.87% |
下脚端 | 5 | 0.87% |
采用IBM spss moderler 18软件Apriori算法对32个常用腧穴进行关联分析,选取支持度≥30%,置信度≥80%的关联群列表(见
序号 | 后项 | 前项 | 支持度百分比 | 置信度百分比 | 增益 |
---|---|---|---|---|---|
1 | 神门 | 交感 | 47.2 | 84.746 | 1.204 |
2 | 胃 | 交感 | 47.2 | 84.746 | 1.177 |
3 | 胃 | 肝 | 36.0 | 80.000 | 1.111 |
4 | 神门 | 皮质 | 35.2 | 86.364 | 1.227 |
5 | 胃 | 皮质 | 35.2 | 81.818 | 1.136 |
6 | 神门 | 脾 | 30.4 | 86.842 | 1.234 |
7 | 胃 | 脾 | 30.4 | 89.474 | 1.243 |
序号 | 后项 | 前项 | 支持度百分比 | 置信度百分比 | 增益 |
---|---|---|---|---|---|
1 | 胃 | 交感、神门 | 40.0 | 84.000 | 1.167 |
2 | 神门 | 交感、胃 | 40.0 | 84.000 | 1.193 |
3 | 神门 | 交感、膈 | 34.4 | 88.372 | 1.255 |
4 | 胃 | 交感、膈 | 34.4 | 86.047 | 1.195 |
5 | 胃 | 皮质、神门 | 30.4 | 81.579 | 1.133 |
6 | 胃 | 交感、膈、神门 | 30.4 | 84.211 | 1.17 |

图3 a 耳穴疗法干预顽固呃逆研究网状分析图(关联度20)

图3 b 耳穴疗法干预顽固呃逆研究网状分析图(关联度40)
顽固性呃逆不仅对病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其对精神的危害也不容忽视。若病情长期不能缓解,还会造成多种并发症如胃食管反流、失眠,脑血管疾病患者则可加剧脑缺氧,导致脑损害,甚至产生吸入性肺
基于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可发现年度发表文献整体呈现不稳定状态:2013年前以上升趋势为主,之后数量缓慢下降而后趋向平稳状态。研究纳入的13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87个期刊上,仅有10篇文献被收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说明文献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文献分布地区涉及26个省市,北方地区占据比重较大,南北差距明显,今后应加强南北交流,共同发展。研究类型上主要以临床研究为主,占总数79.14%,但其临床对照研究中随机分组方法只有8篇采用随机法,临床试验设计还不够严谨。关键词可反映此研究领域的热点,而笔者统计中频次前五位的分别为顽固性呃逆、耳穴贴压、耳穴、针刺、耳廓反应点、脑卒中,说明研究主要方向与上述词语密切相关。干预措施角度上,临床以耳穴贴压、耳穴贴压配合针刺、耳穴埋针为常见手段,提示在今后的临床推广中可优先考虑上述治疗方案。
在对临床选穴规律的研究中,发现最常用的穴位为膈穴,其次为胃、交感、神门、肝、皮质下、脾。究其原因,顽固性呃逆病位在膈,与肝、肾相关,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失调,胃气上逆动膈,故其治疗应以降气和胃,调理气机为原
综上所述,耳穴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相关文献总体质量偏低,试验设计步骤缺乏科学性、创新性;研究地区呈现不均衡现象;临床类型研究数量较丰富,但其他类别特别是关于耳穴治疗本病的生理、病理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耳穴疗法多种多样,但临床操作规范尚未统一;选穴处方中部分文献未提及定位标准。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制定耳穴贴压、耳穴埋针、耳穴电针等各种耳穴疗法的操作规范,以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2)对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病理机制展开深入研究;(3)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对比耳穴疗法之间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20-225. [百度学术]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53-468. [百度学术]
ROSS J , ELEDRISI M , CASNER P. Persistent hiccups i nduced by examethasone [J].West J Med,1999,170:51-52. [百度学术]
潘秋霞.耳穴疗法为主治疗呃逆的Meta分析[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百度学术]
金晓仙,高 旸.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4,34(5):987-989. [百度学术]
刘红春.耳穴揿针埋针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8):112-113. [百度学术]
王绍霞,李 丽,赵明月,等.隔姜艾灸加耳穴压豆治疗脾胃虚寒型顽固性呃逆[J].中医学报,2019,34(9):1989-1992. [百度学术]
杨思奇,李 沛,王丽芬.耳穴贴压在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现代中医药,2020,40(1):50-52. [百度学术]
刘鹏,海英.针灸治疗急性脑血管病致中枢性呃逆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9):142-145. [百度学术]
闵学进,申华军,王吉根,等.耳穴贴压与肌注山莨菪碱在上腹部CT扫描中的作用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01(1):26-27. [百度学术]
江佳珺,童培建,肖鲁伟.耳穴疗法及其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J].中医正骨,2017,29(3):28-29,32. [百度学术]
王 淼. 丁香柿蒂汤配合穴位按压及屏气法治疗顽固性呃逆(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 [百度学术]
王 丹,荣培晶,李少源,等.耳穴治疗肥胖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针刺研究,2020,45(4):334-338. [百度学术]
卢日珠,刘 伟,麦雄燕,等.耳穴贴压对初产妇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8):903-90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