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提高热敏炼脐法临床实用性及有效性为目的,以腧穴敏化理论及炼脐法操作要领为指导,从灸具研发思路、温度控制系统以及产品结构等角度阐述热敏炼脐灸具的研发,同时科学评价热敏炼脐灸具的临床疗效。该灸具简化了传统炼脐法操作流程,提高施灸过程中温度的稳定性,提高炼脐疗效,促进热敏灸产业化,以期让热敏炼脐灸走进家庭,改善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从而降低患病率,节省医疗费用支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热敏炼脐灸法是热敏灸团队应用腧穴热敏化理论与技术解析李梴炼脐灸法,创新形成的一种新型炼脐灸法,在泌尿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中疗效良
热敏灸理论指出,艾灸产生得气效应需要舒适温暖的施灸温度并保持稳
李梴介绍的古法炼脐是以面团围圈,填药于脐中,盖以姜片或槐树皮维持灸温,上置艾炷,施加三十至百余壮缓灸炼脐。因古法操作存在制备繁琐、灸温难控等问题,使得其在现代临床难以开展。热敏炼脐法前期对其进行改良创新,以竹筒为灸具,一端用纱布兜底,内填姜渣嵌置施灸面,定时投放定量艾绒来维持长时间的灸温恒定。但这类方法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艾绒不能一次性放太多,否则火焰太旺导致温度过高,因此还需施灸人员定时定量添加,消耗人力成本;二是不能掌控隔物层的温度,有时温度过高,需要施灸人员在人体与隔物层之间增加其他隔温材料(如:纱布)以降低温度,这样也会影响疗效。
艾灸产生得气效应需要温暖舒适的施灸温度并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在炼脐过程中,施灸穴区的温度要做到以下2点。①温度恒定:艾灸得气的最佳激发温度在42~43
封闭式温控系统主要由出风口、进风口、艾砣吊篮、姜粉嵌置格栅及系统封闭壳体构成。
艾砣在腔内吊篮中燃烧,热量辐射到下方隔物层。灸具的下侧面设有进风口,顶部设有出风口。旋转顶部盖子的档位,可以切换出风口的大小。通过控制出风口的大小,控制艾砣燃烧的速度,也就是控制了艾砣热量的释放量。笔者团队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取了这个热力平衡系统基本参数,在一定体积下,制作固定横截面、固定密度的艾砣,并设定进风口面积,调节出风口的面积,让隔物层的温度保持在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41 ℃左右)。
灸具外壳采用新型耐高温防烫塑料材质,可拆分为上盖、中筒和底座3个部分,通过螺纹旋转组合。组装后产品整体高度为6.5 cm。见

图1 新型热敏炼脐灸具外壳
盖面直径8.5 cm,内面采用金属内衬,外层为防烫塑料。盖面留有3对不同孔径的圆形出风口,与筒身处的出风通道共同构成阀门调节装置。见

图2 新型热敏炼脐灸具上盖
出风口第3档:最大出风口,艾材燃烧最旺,对应温度最高档;出风口第2档:第2大出风口,对应温度第2档;出风口第1档:最小出风口,对应温度第1档;出风口0档:此档为关闭,没有出风口,但在降温时可以借用此档来加快降温速度
筒身高4.5 cm,内径10 cm。筒身上部开口处为金属聚热罩,罩面中心留有艾坨投放口,两边有2个直径90 mm的出风通道,与上盖出风口相对应。筒身内部有一个高45 mm,直径50 mm的金属吊篮,底部为T形固定架,用于固定艾砣。见

图3 新型热敏炼脐灸具筒身
1:出风通道;2:聚热罩;3:防烫筒身;4:艾柱投放口;5:T形固定架; 6:吊篮侧壁
底座内径8.5 cm,高2.5 cm,侧壁均匀分布4个长16 mm,高2 mm的进风口,底部设有平面铝格栅结构,用于牢靠嵌置湿润的粉末状隔物垫,构成均匀的圆形平面,牢靠的结构使得操作时方便移动,同时为脐部大面积温灸创造有利条件。见

图4 新型热敏炼脐灸具底座
1:进风口;2:铝格栅
取一袋姜粉倒入底部格栅内,轻轻左右摇晃底座使姜粉均匀铺满底部网格,再分次倒入适量清水,直至姜粉完全浸润后,压紧姜粉使之固定成姜饼并紧密贴合在底座。见


图7 姜饼的制作
A:姜粉倒入底部格栅内;B:加适量清水,压紧姜粉使之紧密贴合在底座,制成姜饼
试验使用温度测量仪实时测量并记录新型热敏炼脐灸具施灸时神阙穴皮肤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灸疗过程中温度的上升速度、温度阈值、恒温时间、恒温范围等变化特点。以单次施灸60 min内的温度变化为例(见

图8 新型封闭式灸具施灸温度曲线图
笔者于2021年2月—2021年6月将新型热敏炼脐灸具应用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纳入痛经、泄泻、便秘、眩晕、不寐、腰肌劳损患者共152例。隔日治疗1次,每次施灸1 h,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进行观察。以疗程中出现1次及以上“一身烘热、一身汗出、一身轻松”为炼脐效应阳性,并在疗程结束当日进行疗效评价(痛经患者避开月经期,于上次月经结束3 d后开始治疗,下次月经结束次日评价疗效)。本次试验观察发现,新型热敏炼脐灸具炼脐效应阳性率高达89.4%,可高效激发炼脐灸感感传,疗效达好转以上为77.6%,疗效明显。见
病证 | 例数(例) | 炼脐效应阳性 | 疗效达好转以上 |
---|---|---|---|
痛经 | 28 | 25(89.3) | 21(75.0) |
泄泻 | 23 | 20(87.0) | 19(82.6) |
便秘 | 22 | 20(91.0) | 18(81.8) |
眩晕 | 27 | 25(92.6) | 21(77.8) |
不寐 | 19 | 17(89.5) | 13(68.4) |
腰肌劳损 | 33 | 29(87.9) | 26(78.8) |
总计 | 152 | 136(89.4) | 118(77.6) |
器具组装及拆卸无需工具,徒手即可完成。旋转顶盖出风量调节装置即可调节灸温,平躺亦可自行调温操作,操作简便。此外,底部姜饼的制作更为便捷,特制的艾砣可以达到常规一次灸疗所需时长的要求,中途不需要更换,提高了工作效率。
热敏炼脐法是在热敏灸“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目前,该款灸具仍属初期阶段产品,结构和功能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温度调控存在几分钟的滞后性,温度调节灵敏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再者是烟控处理方面,艾烟燃放量较传统施灸方式大大减少,但仍有部分艾烟排放在空气中,今后将优化艾烟过滤净化方面的设计。
参考文献
张 波, 陈彦奇, 周崇秀, 等. 热敏灸炼脐术技术要素及其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 2020,40(9): 965-967. [百度学术]
王桂英, 王耀帅, 王玲玲. 艾灸疗法中灸感、灸温、灸量与灸效关系[J]. 中医杂志, 2015,56(17): 1519-1521. [百度学术]
谢丁一, 谢秀俊, 陈日新, 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热敏态腧穴温度觉特征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36(1): 35-39. [百度学术]
马兆勤, 万红棉, 高熙静. 隔物灸量化指标机理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8(10): 33-34. [百度学术]
曲雅琳, 张 晶, 孙英霞, 等. 艾灸的量效关系研究概况[J]. 山东中医杂志, 2018,37(1): 83-85. [百度学术]
谢丁一, 谢秀俊, 陈日新, 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热敏态腧穴温度觉特征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36(1): 35-39. [百度学术]
谢丁一, 李原浩, 陈日新, 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腧穴温度觉特征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32(9): 4211-4214. [百度学术]
陈日新, 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 2007,27(3): 199-202. [百度学术]
程 珂, 丁轶文, 沈雪勇, 等. 中医隔物灸的传热学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08,29(4): 215-219. [百度学术]
刘志朋, 殷 涛, 关晓光. 传统灸法热场分布的热力学模型及实验验证[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7(20): 2818-2819. [百度学术]
陈日新, 康明非.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 中国针灸, 2008,28(1): 44-46. [百度学术]
陈日新, 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医杂志, 2006,47(12): 905-906. [百度学术]
梁国玲, 李 彬, 刘粉玲, 等. 不同灸量的脐灸疗法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SGRQ评分及肺功能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40(4): 467-47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