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取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抵当通窍活血汤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小板活性指标(血小板活化率、血小板黏附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低切全血黏度(L-WBV)、中切全血黏度(M-WBV)、高切全血黏度(H-WBV)]、神经相关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10%,高于对照组的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小板活化率、黏附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NGF水平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为急性缺血脑卒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患者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或卒中表现,出现偏侧运动障碍、构音障碍等并发症,及早有效治疗较为关
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于河南省镇平县中医院就诊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观察组男37例,女25例;年龄47~78岁,平均(63.22±7.15)岁;病程6~72 h,平均(25.86±10.93) h;发病部位:豆纹动脉19例、脑桥旁正中动脉13例、丘脑膝状体动脉15例、脉络膜前动脉15例。对照组男28例,女34例;年龄46~81岁,平均(64.59±8.01)岁;病程8~72 h,平均(26.06±11.48) h;发病部位:豆纹动脉22例、脑桥旁正中动脉11例、丘脑膝状体动脉16例、脉络膜前动脉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河南省镇平县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19045)。
参照《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
(1)符合溶栓指征或接受过手术治疗者;(2)脑肿瘤性疾病、脑出血性疾病者;(3)病程超过2 w且处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者;(4)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5)血小板减少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6)肝肾功能损伤或合并重症感染者;(7)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等其他易引发猝死的疾病者。
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每日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口服,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口服,每日1次;注射用泮托拉唑4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1次/12 h;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5000 IU皮下注射,1次/12 h;胞磷胆碱钠胶囊0.2 g口服,每日2次。治疗周期为 2 w。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 2 w后清晨空腹静脉血10 mL,离心分离血清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厂家: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SA-6000 赛科希德)检测血清血浆黏度(PV)、低切全血黏度(L-WBV)、中切全血黏度(M-WBV)、高切全血黏度(H-WBV)水平(试剂盒均来自上海兆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货号:YX-E11391)。
于治疗前及治疗2 w后清晨采集肘静脉血,迅速送检并分离血清,用旋转玻球法测血小板黏附率(货号:hj-C4989),用免疫比浊法(厂家: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XL-3200)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货号:hj-C2916)(试剂盒均来自上海兆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5.81%,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
观察组 | 62 | 27(43.55) | 27(43.55) | 8(12.90) |
54(87.10 |
对照组 | 62 | 19(30.65) | 28(45.16) | 15(24.19) | 47(75.81)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言语謇涩评分、肢体活动不利评分、头晕目眩评分、痰多黏评分、饮食呛咳评分、肌肤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
组别 | 时间 | 例数 | 言语謇涩 | 肢体活动不利 | 头晕目眩 | 痰多黏 | 饮食呛咳 | 肌肤肿胀 |
---|---|---|---|---|---|---|---|---|
观察组 | 治疗前 | 62 | 4.12±1.02 | 4.08±0.57 | 2.18±0.51 | 2.11±0.31 | 2.16±0.47 | 2.19±0.72 |
治疗后 |
1.85±0.4 |
1.39±0.3 |
0.95±0.2 |
0.86±0.2 |
1.05±0.2 |
1.07±0.4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62 | 4.13±0.97 | 4.06±0.62 | 2.17±0.48 | 2.09±0.39 | 2.14±0.52 | 2.21±0.82 |
治疗后 |
2.72±0.5 |
2.53±0.6 |
1.62±0.4 |
1.74±0.5 |
1.94±0.3 |
1.63±0.3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血浆黏度 | 低切全血黏度 | 中切全血黏度 | 高切全血黏度 |
---|---|---|---|---|---|---|
观察组 | 62 | 治疗前 | 2.29±0.52 | 13.57±1.86 | 8.74±0.83 | 7.14±0.73 |
治疗后 |
1.36±0.2 |
6.95±1.2 |
3.48±0.4 |
2.36±0.3 | ||
对照组 | 62 | 治疗前 | 2.28±0.48 | 14.61±1.71 | 8.77±0.79 | 7.17±0.67 |
治疗后 |
1.74±0.4 |
10.19±1.5 |
6.91±0.6 |
5.44±0.4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活化率和黏附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血小板活化率 | 血小板黏附率 |
---|---|---|---|---|
观察组 | 62 | 治疗前 | 73.26±9.51 | 89.77±9.36 |
治疗后 |
42.78±3.8 |
61.64±5.8 | ||
对照组 | 62 | 治疗前 | 74.81±9.19 | 88.61±8.92 |
治疗后 |
51.67±5.3 |
69.82±7.3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BDNF、NGF、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DNF、NGF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
组别 | 时间 | 例数 | BDNF(ng/mL) | NGF(pg/mL) | NSE(U/L) |
---|---|---|---|---|---|
观察组 | 治疗前 | 62 | 3.07±0.49 | 113.46±6.68 | 52.63±4.85 |
治疗后 |
5.33±2.2 |
147.34±8.0 |
32.34±2.1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62 | 3.05±0.52 | 115.59±7.14 | 51.75±5.16 |
治疗后 |
4.48±1.3 |
124.39±7.7 |
40.02±3.2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属于祖国医学“中风”范畴。患者脏腑功能失调,脾失健运,化生痰湿,脏腑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瘀血阻滞脉络,加之邪入经络,痰瘀阻络发为本病。血病总不离“瘀”。张仲景辨治杂病注重脉象,“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迟则为寒,缓则为虚”均指出中风患者多因机体荣卫不足,加之感受风寒邪气所
血小板黏附率、活化率增高反映了血液的高凝状态,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需要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本研究结果发现抵当通窍活血汤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疗效显著。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水平增高则反映血液处于高黏状态,可造成血液流速减慢,血液瘀滞,从而诱发本病。抵当通窍活血汤可降低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而改善血液高黏状态。相关研
BDNF、NGF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损伤神经细胞的修复而发挥保护作用;NSE在脑组织细胞的活性最高,与神经内分泌组织肿瘤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抵当通窍活血汤可提高血清BDNF、NGF水平,降低血清NSE水平,对本病疗效显著。相关临床研
综上,抵当通窍活血汤可改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小板活化率及血小板黏附率,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损伤神经细胞的修复。
参考文献
张增雨,金芃芃,余波,等.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18(6):428-432. [百度学术]
周立新,倪俊.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342-1351. [百度学术]
曹峰,梅斌.丹红注射液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23(6):442-445. [百度学术]
郭爽,于存娟,陈婷婷.化痰通络汤加减联合点穴按摩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2,44(4):389-393. [百度学术]
徐薇薇,王嘉麟.针药结合化瘀通络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理论和实践[J].环球中医药,2022,15(1):115-119. [百度学术]
门雪娇,陈玮琪,许玉园,等.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5):508-514. [百度学术]
高长玉,吴成翰,赵建国,等.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2):136-144. [百度学术]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 [百度学术]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雷风,晓雪,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38-39. [百度学术]
张介宾.景岳全书(下册)[M].李继明,王大淳,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1. [百度学术]
李红阁,李朋娟,季小勇.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21,32(24):3176-3179. [百度学术]
吴玲芳,王子墨,赫柯芊,等.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8):198-206. [百度学术]
张妍妍,韦建华,卢澄生,等.桃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1):234-241. [百度学术]
陈莹,黄东勉,谭辉.针刺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对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1,40(9):1081-1086. [百度学术]
张晓娟,张燕丽,左冬冬.川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0,37(6):128-133. [百度学术]
马艳春,胡建辉,吴文轩,等.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2,50(4):92-95. [百度学术]
谢琦,程雪梅,胡芳弟,等.党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8):94-10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