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88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咽部冰刺激训练,观察组予通窍活血汤加味联合咽部冰刺激训练,治疗8 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MASA评分、SSA评分、SWAL-QOL评分以及NIHSS评分,检测血清VEGF、NSE、BDNF、Nogo-A的表达情况和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ASA评分、SSA评分、SWAL-QOL评分以及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血清VEGF、NSE、BDNF以及Nogo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为内科常见危重症,治疗后约8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研
纳入黑龙江省胜利农场医院内科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ACI后吞咽障碍患者88例。按照单盲法,采用随机数字编码表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4例。观察组中,24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60.82±6.18)岁;病程15~43 d,平均(24.52±6.81)d;基础疾病:14例伴有糖尿病,20例伴有高血压。对照组中,23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1.57±7.04)岁;病程16~45 d,平均(23.58±7.19)d;基础疾病:12例伴有糖尿病,21例伴有高血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当(P>0.05)。
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急性脑梗死为首次发病;③吞咽功能障碍发生于急性脑梗死之后;④洼田饮水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予营养支持25~35 kcal/(kg·d),并进行口腔感觉训练,包括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口面部振动刺激、K点刺激、气脉冲感觉刺激、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改良振动棒深感觉训练、以及口腔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 w后评价疗效。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咽部冰刺激训练:采用冰棉棒刺激(取无菌棉签,蘸适量的生理盐水后放置于零下2~4 ℃的冰箱中冷冻30 min,然后使用冰冻盐水棉签分别涂擦患者咽、后腭弓、腭弓、咽后壁、软腭及舌后根)或冰水漱口,让患者做吞咽的动作,以达到刺激吞咽反射的目的。每日1次。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Mann吞咽能力量表(MASA)评
治疗前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将血液进行抗凝处理后保存上层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轴索过度生长抑制因子(Nogo)-A表达情况;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参考日本学者洼田俊夫提出的评定吞咽障碍的实验方法即洼田饮水试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检验方法和P、Z值。见
注: 与对照组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MAS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SSA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MAS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
注: 与治疗前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SWAL-QOL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NIHS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SWAL-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
注: 与治疗前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NSE、Nogo-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VEGF和BDNF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NSE、Nogo-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减少,VEGF和BDNF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见
注: 与治疗前比较
吞咽功能障碍为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流涎、吞咽进食困难、言语不利、舌运动障碍以及饮水呛咳等均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见症
既往研
通窍活血汤方为活血化瘀常见方剂,出自《医林改错》。本研究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味联合咽部冰刺激疗法用于痰瘀互结型ACI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方中红花、桃仁活血化瘀;麝香可芳香走上,起到醒脑开窍之效;葱白可行气通阳,配合生姜可回阳通脉、利窍;大枣缓和芳香辛散药物之性黄酒通络,也可引药上行;赤芍和川芎具有行气、活血、祛瘀之效,且川穹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可以入血分,下行可至血海;黄芪益气;白芥子通络;橘红、法半夏理气化痰;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活血化瘀祛痰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 vs 79.55%)和不良事件发生率(4.55% vs 13.64%)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且观察组治疗8 w的的MASA评分和SWAL-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SA评分和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咽部冰刺激疗法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味可显著改善痰瘀互结型ACI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吞咽功能以及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可减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方剂中的红花、桃仁、川芎、黄芪等药物具有促进神经元修复与再生等作用,红花、桃仁等活血药物具有抗凝、增加血流灌注、扩张冠状动脉以及改善微循环等多种作用,可有效减少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神经组织及细胞等作用。药理学研
研
综上,通窍活血汤加味联合咽部冰刺激训练治疗痰瘀互结型ACI后吞咽功能障碍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冀书娟.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疗效及不良心理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42-43. [百度学术]
龙耀斌, 黎伟雄, 黄雅琳,等.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功能成像与吞咽功能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6):726-730. [百度学术]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4):246-246. [百度学术]
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 第二部分 治疗与康复管理篇[J]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 (1): 1-10. [百度学术]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2. [百度学术]
张蒙蒙,孙 洁,陈 伟,等.咽反射功能对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障碍准确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2020,35(10):529-531. [百度学术]
李 全, 张 静, 吴洪芸,等. 口腔癌曼恩吞咽功能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 56(9):914-919. [百度学术]
莫永静, 邵爱艳. 基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的分层干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 2019, 36(12):2441-2443. [百度学术]
LAI X , ZHU H , DU H , et 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mandarin version of the 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J]. Dysphagia, 2020,36(6):670-679. [百度学术]
FANG H , ZHOU H , ZHANG J , et al. Effect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Medicine, 2020, 99(35):e21929. [百度学术]
冯春梅,黄荣荣,杨 成,等.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0):1855-1857. [百度学术]
吴开肖,武志全,潘能毅,等.醒脑启咽汤联合舌三针对脑卒中恢复期吞咽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10):248-251. [百度学术]
高 静,马 建. 埋线联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 血栓与止血学, 2020, 26(5):24-26. [百度学术]
雷 铖, 孙子科技木, 王延芬,等. 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 40(1):116-123. [百度学术]
苏淑娟,李朝健,林 任,等.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7):1786-1788. [百度学术]
支建梅, 卜秀焕, 王 田,等. 祛风除痰方联合舌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20, 13(3):416-419. [百度学术]
房雅娜, 宋桂芹, 李 欣.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河北医学, 2020, 26(3):73-76. [百度学术]
李爱华,赵新春,孟宪举.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GSN、Nogo-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20,60(25):10-13. [百度学术]
黄健婷, 罗晓舟, 崔韶阳,等.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BDNF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2):400-40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