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和”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贯穿中华文化的始终。“和”文化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变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进程。带瘤生存是一种创新的肿瘤治疗理念,强调患者与肿瘤和谐相处,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治疗模式,体现了中医药与“和”文化的相辅相成。“和”文化与肿瘤治疗的融合将带领医学界探索带瘤生存的更多可能性,为肿瘤患者的生活带来更多希望。文章基于“和”文化及肿瘤治疗的阐述,浅析带瘤生存的发展潜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其中“和”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中心存在。“和”文化贯穿我国社会发展的始终,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和谐思想”等都是“和”文化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所延伸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文化不仅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更对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带瘤生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肿瘤治疗新理念,其中强调的“与肿瘤和谐相处”深刻地体现了“和”这一思想,展现了“和”文化与当代医学、社会发展的完美融合。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自古以来各家各派都尊崇的主流思想。古有百家争鸣,各家各派都推崇其独特的世界观及价值观,思想得以交融碰撞促使新思考的产生。回首其中可以发现,各家思想虽不尽相同,但其中皆离不开一个“和”的内涵。
儒家学说的核心为“仁”,但“礼之用,和为贵”的提出体现了和谐思想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却也离不开一个“和”字,其提出的无为、无争体现的正是对于和平观念的追求;法家思想严肃,重视规则制度,究其根本也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平和;墨家崇尚“兼爱、非攻”,短短四字体现出平等友爱,反对战争,追求和谐的基本思想。儒道墨法四家思想皆有其独特的价值,其中“和”一字作为一道绳索将各家文化串联融合,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气质之一。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和谐,追求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追求社会与世界的和谐。这些追求和谐的一举一动都是“和”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的有力证明。
“和”一字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中,写作“龢”(见


图1 甲骨文中的“和”
《广雅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纵观中医药文化的各个方面,从阴阳五行到气血精液,从四气五味到理法方药,从功法导引到针灸推拿,中医药处处彰显“和”的魅力。回溯四大经典及历代名医名家凝练的学术思想理论,处处体现了“和”文化与医学发展的高度融合。“和”文化与中医药紧密结合,通过探索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性,维持“和”的平衡状态,这正是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核心所在。
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命题。宋代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早已多次强调“天人合一”和谐观的重要性。中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医认为,人依赖自然界而生存,自然阴阳之和,人与自然之和,是人存在于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体本身可维持一种自和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健康”状态。人体不“和”则病,人要达到健康状态,除了与自然相和,激发“自和”的机能同样重要。《灵枢·邪客
随着现代化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加重、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加快等一系列新的时代问题接踵而至,社会方方面面都可能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统一也会反作用于人与社会本身,最终达到“和”的平衡状态。中医学重视“和谐”关系对生命健康的影响,也强调人与社会之间应保持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工作,社会和谐、经济蓬勃、政策民主、科技进步等不仅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更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医治疗疾病八法中的“和法”,是通过调和或和解之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气血、营卫、阴阳、脏腑、形神和谐,人体则健康正常,反之则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有医家认为,中医八法概括起来皆为“和”法,“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医治法的始终。《医醇賸义·自序
带瘤生存指的是肿瘤患者经过规范标准的抗肿瘤治疗后,常见的肿瘤症状消失,瘤体不再增殖甚至局部缩小,癌细胞不再扩散,病情长期稳定并趋于好转。带瘤生存理念与以往西医“完全消灭瘤细胞”的征服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中医整体观,强调治疗重心为“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生的病”,提倡让人体达到和谐统一的治疗模式,突出了中医的“和”理念。
对肿瘤的防治并非易事,其困境在于肿瘤疾病自身的特殊性。肿瘤细胞有别于正常组织细胞,具有特异的生长机制、分化增殖能力及侵袭其他正常组织甚至向远处转移的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目前对肿瘤的治疗方式多样。西医治疗方面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免疫治疗等;中医方面则有中药治疗、针灸、康复、功法导引等。目前对肿瘤的治疗工作大多关注在“除瘤”等方面,效果大多差强人意,有时甚至造成“过度治疗”,导致多数患者机体功能遭到破坏,免疫力受到重创,随后则面临无法避免的肿瘤复发或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能得到保障。而生活质量的构成(quality of life, QOL)除了肿瘤的消退,还应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重要方面的改善和恢
带瘤生存并非天马行空,不少专家针对带瘤生存这一理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在临床上皆取得了一定进展。曹
带瘤生存,追求的是人与肿瘤之“和”,以求达到人与疾病和谐相处的状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充分反映。带瘤生存不是机体与肿瘤的博弈,而是在了解肿瘤现状的前提下,把肿瘤看作患者身体的一部分,针对患者的特点及肿瘤的特异性,提供相对应的治疗手段,平衡肿瘤与机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瘤共存的“和谐”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带瘤生存追求的是患者与肿瘤的“和”而并非“同”的思想。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和”文化为思想核心,凝聚了国民的智慧与信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友谊,实现了国家的振兴与昌盛。中医药学讲究“和”,汲取“和”文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的医学事业不断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和”文化的内涵。把中国传统的“和”文化融入疾病治疗中,利用“和”文化指导并解决现实医疗问题,是人与疾病“和谐相处”的最佳体现。面对中、西医的差异,要用和谐的眼光看问题,把握中医与西医的平衡状态,这将成为人类健康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许 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67. [百度学术]
王念孙.广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3:452. [百度学术]
黄怀信.修订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7. [百度学术]
荀 况.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79. [百度学术]
刘 安.淮南子[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97. [百度学术]
佚 名.黄帝内经[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李国臣.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中医药的渗透、影响与推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百度学术]
费伯雄.医醇賸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 [百度学术]
郭延东.中医治疗学的“和”思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5): 94-95. [百度学术]
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791. [百度学术]
曹 敏,佘世锋.扶正法治疗肿瘤思维辨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557-558. [百度学术]
殷书敏,徐振晔,邓海滨,等.中医药重塑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与优势[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3(5):1-7. [百度学术]
王雨婷,周文波.地龙鳖甲膏治疗阴虚热结型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9):63-66. [百度学术]
程悦蕾,朱惠蓉,张 卓,等.大肠癌带瘤生存与中医药治疗干预的价值[J].河北中医,2014,36(8):1169-1172. [百度学术]
李洪波,吴 琼,薛 倩,等.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晚期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带瘤生存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14):70-75. [百度学术]
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47. [百度学术]
李笑宇,王志红.中医“和法”先秦哲学思想溯源[J].中医文献杂志,2011,29(5):32-3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