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行针灸流派有别于其他针灸流派,其核心要素在于诊断和治疗患者根本的致病因素。其中五行中的一行失衡,就是其致病的根源。文中意在对比五行针灸与传统中医的不同之处,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同时阐述了传统中医与五行针灸的临证思维和治神理念,以期与同道交流。
五行针灸作为一个经典流派,起源于20世纪中叶,由英国针灸大师华思礼教授(J.R.Worsley,公元1923—2003年)公开传授。之后,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五行针灸普及至欧美各地,近些年来,由华思礼教授之弟子诺娜·弗兰格林介绍入中国,逐渐被中医界所了解。五行针灸虽产生于西方,但其根植于中国,其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难经》等古典医学,而其形成和发展则融合了西方文化的部分,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下的产物。因此,当代中医学者需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和认知这一新兴的流派。本文通过对比五行针灸与中医学对“神”的认识之不同,分析二者在辨神、守神、治神方面的区别,以期加深大家对五行针灸的认识。
中医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灵兰秘典论》又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以上均说明在中医理论中,调神以养形,调形以养神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
古代医家以整体观念的世界观为理论基础,将天、地、人以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联系为统一整体,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传统中医将人身视为小宇宙,而人体与天地万物有同构关系,古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就来自古人自身之心的省察,身中有心以制九窍、脏腑、四肢,那么宇宙间也有与人心相对应的东西,成为天地万物的主持者和生成者,这就是“天心
五行针灸的核心并非针刺技巧的操作水平,而是患病的“人”,以及患者病症背后的缘由。这一过程是连接自然与人体的天然通道,能够帮助患者心神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使其整个身心环境得到改善。五行针灸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与五行中某一行有着特殊的关联,五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造就人们的人生特质。这一行在五行中被称为“护持一行”。医者最重要的是通过感受并扶持“护持一行”带来的能量,让自己的“神”更加明朗和安定,从而更加清晰地知道各个脏腑之间的运作关系。人体是一个自愈系统,并且有能力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健康。医生的目标,不是给患者解决疾病问题,而是让患者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美国医生德鲁克曾告诫后辈:医生的作用不过是“偶尔治愈,经常帮助,始终关怀”。这偶尔的治愈,也是通过启动并激发自愈系统来完成的。医者必须时刻谨记五行针灸的治疗基础是人生哲学,与其直接相关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生活,而五行针灸仅是众多方式中的一种。治疗疾病不是医者工作的全部,如何帮助人们保持健康的生命状态才是其工作重点。在五行针灸治疗过程中,医者首先要将每个人的痛苦和欢乐放在其生活背景里去考量和诊断,不然不会有信心去判断病人、治疗疾病。
中医学的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命智慧,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独特的辩证思维和整体观念,开创了对自然界和生命体系综合研究的独特途
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论,通过五为基数来阐述事物之间相互制化的关系,是古人认识和解释宇宙的一种方
《灵枢·通天》云:“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书中把人分成5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性格特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中医学的辨神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见
五行分类 | 特点 | 性格 |
---|---|---|
太阳之人(火行) | 多阳而少阴,对客观事物理解敏捷,但认识客观事物的程度比较肤浅,而忽略对其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掌握 | 刚愎自用,自信心很强,冒失从事,举止轻浮 |
少阳之人(金行) | 多阳而少阴,认识客观事物很细,注意力稳定,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 | 自命不凡,容易高傲,善于交际,但知己朋友较少,但其秉性奉公,廉洁办事 |
少阴之人(木行) | 多阴而少阳,这类人善于用脑,对某项活动有一定的才能,有进取心 | 多忧多愁,意志脆弱。容易嫉妒他人,私欲重 |
太阴之人(水行) | 多阴而少阳,认识客观事物时认识事物的本质比较深刻,行动上也比较谨慎 | 情绪多抑制在内心,喜怒不表露出来,自我节制力比较强 |
阴阳平和之人(土行) | 阴阳相对平衡,勤奋好学,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随机应变 | 独立自主,一心一意,性格方面,表现出从容自得,性格温和,彬彬有礼 |
五行针灸的治疗理念是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医者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形神并重的状态下,祛除邪气,达到身心的平衡状态。其核心在于理解每个人都与五行中的某一行有着特殊关联,这一行成为身体的特殊护持,而任何一种身心失调都是护持的这一行不能保持平衡的结果。而治疗就是帮助这一行恢复平衡,与其他四行和谐相处,从而真正发挥自己的身心潜
五行类型 | 平衡状态 | 失衡状态 |
---|---|---|
木行人 | 行动派,走路快,向上、向前、跳跃;动作幅度大,干脆利索,愤怒表达 | 易于激惹;没有计划、方向,优柔寡断;柔韧性变差,颈肩腰背的僵硬疼痛,高血压、失眠、偏头痛等 |
火行人 | 想和别人建立联系(眼神);关心别人多于自己,对关系敏感,温暖,无条件的爱 | 忽冷忽热;活动多,两性关系失常,寒温失常,心悸、各种干燥 |
土行人 | 一边对外界充满了同情、理解,一边也需要被理解同情;一边索取一边付出 | 进不来(一个僵硬的板结的土);或者出不去(各种匮乏),很强的需求感,动力缺乏、兴趣减退 |
金行人 | 探索,对外界敏感,善于提炼,宁静气质,悲哀情绪;是五行中最严肃的一行,在交流时会沉默 | 失去取舍的分辨力,难以从过去的创伤性事件中出来,严重者与世隔绝,生活变得空虚 |
水行人 | 行动非常快,但平时很安静;神秘、难以琢磨,不愿被固定下来,显得反复无常 | 恐惧太过或全无,言谈不休或少语;面色㿠白到黧黑,水肿、泌尿系统障碍等 |
中医学中“神”被认为是人体精神活动、思维意识、情志等机能活动的核心,也是脏腑功能盛衰、气血盈亏的外在表征,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与反映。“神”在疾病的发生、演变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神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中医“治神”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且多关乎针刺,可见针刺与治神的关系密切。在针灸领域中,“治神”一直作为医者治疗的核心,同时对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贯穿了针灸治疗的全过程,尤其对心身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中医学一直强调“形神合一”,针刺前的治神包括医者必须专心致志、调摄精神;而针刺中要集中精神,毫无杂念,感受自己针下感觉,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如此才能发挥治疗的最佳效果。医者在针刺过程由多个环节组成,如经络腧穴的选取、针刺得气、针刺补泻、进针深浅等,每一环节都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且每一环节都有神的参与。故医者在治病的过程中,无论神志病与否,在应用针灸疗法时均要善于将针刺涉及的各环节(如辨证、选穴、操作、与患者交流沟通等)与“治神”思想紧密融合,将“治神”作为针刺的核心,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行针灸理论下,医者不仅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要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因素来搜集病人的信息。除了感官收集的信息以外,医者还应从其他辅助方面来协助判断。例如脉诊:医者用双手握着病人的一只手,通过这种密切接触,不仅能增强彼此之间的连接与信任,也能根据不同脉力的相对强弱来判断脏腑之间的失衡程度,这是与传统中医的脉诊截然不同的。又如腹部扪诊,医者主要通过腹部三焦区的压痛和皮肤温度来判断三焦失衡情况;而进一步的扪诊与募穴有关,在五行针灸体系中,通过按压募穴的敏感度,从而判断与之对应的脏腑气血是否调和。此外,五行针灸诊疗手段还有中央动脉扪诊和赤羽氏测试
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对病人的需求,医生任何阶段的治疗都要与其选择的五行相配合。在治疗初期,主要使用的腧穴组合叫作主管穴,为进一步治疗打开通路。主管穴直接作用于十二官,用来解决重大阻滞而引起的气血不和。五行针灸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来选取腧穴,通过转化经气来支持“护持一行”,从而恢复主导一行在五行中的领导地
在五行针灸的治疗体系中,人体的外在能量可以通过选定腧穴深入脏腑,而内在能量也可以引至体表。作为医者,针刺操作不能只停留于体表,应通过穴位来调节人体能量的输布。但就效应而言,针刺这一动作本身所占比重甚微。无论是选穴还是进针,医者都应该将“神”贯注其中。针灸前的准备阶段,医患双方均须做好心理准备,这是带动患者进入情绪、调整状态、促使得气、针刺起效的先决条件。《素问·针解》云:“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要达到神志专一,不为外界刺激所干扰,细心体察并调适针刺反应,令病人之气易行。《标幽赋》也指出“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要求患者也要集中精神,排除杂念,认真体会,待其神志安宁时才能施针,未安勿
守神在中医诊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确立了生命以神为本的原则,指出人的生命机能活动以及精气血的物质代谢,均依赖于“神”的指导和调控。《黄帝内经》认为“神失守位”是发病的关键环节,如《素问·本病论》言“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提出被邪气侵袭的根本原因在于神失守位,心神不明,神失去了对身体的把控作用,使人心神失养、脏腑失调。气机的紊乱可能会妨碍机体的气化过程,从而引起精、气、血和津液等物质的代谢异常。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云:“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动则精自走,精走则脏腑虚衰。”在针灸学理论中,中医的重神思想亦体现在整个诊治过程中,神失守位不仅会导致疾病的直接产生,也会影响病情的进展和预后。这就要求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能够全神贯注地体会下针感觉,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同时,下针者在手法上能做到手指端直、手如握虎,心境上能够做到目无外视、心境澄明。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因此,守神在整个中医诊治过程显得尤为关键。
尽管医者通过针刺某些穴位来调整机体能量,但就其效应而言,进针这一动作本身与疗效的关系并不显著。每位医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治疗效果。正因这样一种特质的存在,五行针灸治疗过程中,医者更多的不是靠视觉、嗅觉或听觉来进行判断,而是靠对情感信号的解读来进行分析。医者需清楚地觉知每一种情感会在患者自己的内心触发些什么,尤其是那些患者经年以来建立起来的自我防御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医者才可能更好地通过情感这一门窗进入治疗。因而医者必须首先内视自观,再去观察解释他人的情感表达。这就是五行针灸与各种心理疗法相似的地方。治疗师都必须首先理清自己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如果不能对此有所领悟,治疗师便会变成机械化的针灸师,而针灸针也会落入普通器械的行列,若是如此,针灸针所能刺入的,也仅仅是身体层面,只对身体产生某种效应,远远不能达到治疗身心神的疗效。因此,医者唯有将自身的“神”倾注其中,才能对患者达到更好的疗愈。
五行针灸是以中医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针法。该针法提倡身心同治,这符合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正所谓人体身心神的健康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治疗应该是针对疾病的起因而非表象。与传统针灸治疗方法不同的是,五行针灸不通过患者的症状来辨证施治,而是通过判断疾病的主导一行,并扶持失衡的主导一行,来让五行重归于平衡。因此,没有两个人的治疗方案是完全相同的。同时,这也为现实临床中的诊治方案提供了新思路。大家在运用五行针灸理论时,应当努力挖掘其实际优势,推动其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陈子杰.《内经》有关脏腑认识不同理论与观点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百度学术]
孟庆云.人身应同天地纪:中医学小宇宙论及全息观的形成与发展[J].中医杂志,2010,51(3):197-199. [百度学术]
丁彰炫.中国古代哲学和《黄帝内经》的人体生命构成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17-20. [百度学术]
吕爱平.论中医思维方法及其在《中医基础理论》“三基”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190-191. [百度学术]
柴玉,王志翔.五行中的生命密码[J].中医健康养生,2019,5(2):8. [百度学术]
王京京.五行针灸:一种源于中国的心身疗愈方法[J].科技导报,2019,37(15):91-97. [百度学术]
祁天培.英国五行针灸学术源流与诊疗特点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6. [百度学术]
江南.英国天干地支针灸学术思想源流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7. [百度学术]
张洪来,马洪举,陶慧芳.针灸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治神[J].新中医,2013,45(8):169-17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