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巨刺手三阳经原穴配合运动疗法对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  PDF

  • 公茂亮
  • 李开彦
  • 何勇
  • 刘文泉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最近更新:2023-04-26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观察巨刺手三阳经原穴配合运动疗法对肩周炎的疗效。

方法

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巨刺手三阳经的原穴,针刺期间行“动留针术”即嘱患者做前屈、外展、后伸动作;对照组予针刺患侧肩周局部穴位肩四针(肩贞、肩髎、肩髃、肩前),两组均配伍双侧风池、关元、阴陵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 w,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和肩关节功能变化。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肩关节功能评分中日常生活能力、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评分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巨刺手三阳经原穴配合运动疗法对风寒湿型肩周炎临床疗效肯定,能明显减轻症状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肩周炎为肩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继而发生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粘连,故肩关节出现疼痛、活动障碍。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在镇痛的同时辅助功能锻炼,镇痛多以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或局部封

1为主,因疗程较长及药物的不良反2,患者很难坚持,且部分患者对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效果不佳。中医治疗本病多以针灸为主。针灸改善肩周炎患者疼痛的效果已得到证3,但其对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的效果仍有待提高。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根据《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4和《难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的理论,采用巨刺法,即针刺患者健侧原穴,同时活动患肩的方法治疗肩周炎,并与常规针刺患肩局部穴位“肩四针5的治疗方法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临沂市中医医院骨科门诊,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0例患者。根据JMTJFXI4简明统计分析软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9例,女21例;年龄42~65岁,平均(50.45±3.56)岁;病程3~20个月,平均(6.34±2.61)个月。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45~67岁,平均(50.15±3.26)岁;病程4~18个月,平均(6.34±1.8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疾病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6],符合肩周炎的诊断:(1)症状:肩关节周围疼痛,夜晚疼痛加剧,受天气变化和劳累影响,伴随肩关节活动障碍;(2)体征:肩关节周围压痛,严重者肩关节周围肌肉萎缩,以外展和后伸活动受限明显,可出现“扛肩”现象,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2.2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6]风寒湿型:肩关节肿胀,疼痛遇寒加重,怕冷怕风,得温痛减,肩关节沉重,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紧或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40~70岁,性别不限;③患者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可以接受针灸治疗;④近期未服用止痛药物治疗,未接受激素药物注射的外治疗法。

1.4 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②患有难以控制的重大疾病患者,如肿瘤后期患者;③由于内脏疾病发作引发的继发性肩痛患者,如心绞痛发作、胆囊炎发作;④明确外伤引起的肩袖撕裂伤。

1.5 治疗方法

1.5.1 观察组

取穴:健侧手三阳经原穴(合谷、阳池、腕骨),双侧风池、关元、阴陵泉。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采用0.2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消毒后进针0.5~0.8寸,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得气后令患者主动做患肩前屈、外展、后伸活动各1次,留针期间令患者最大限度活动肩关节(活动范围越大越好,但是以患者无明显痛苦且耐受为度),连续活动5组,每组活动持续2~3 min,两组间隔1~2 min。

1.5.2 对照组

取穴:患侧局部穴位“肩四针”即肩髎、肩髃、肩贞、肩[

5],双侧风池、关元、阴陵泉。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采用0.2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消毒后进针0.5~0.8寸,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

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1.6 观察指标与方法

1.6.1 中医症候积分评估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7]拟定。选取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畏寒、关节沉重4项内容。每项采用0~3分4级计分法,“无”为0分;“偶有发作,不影响生活”为1分;“经常发作,影响生活”为2分;“症状持续发作,影响生活”为3分,总分0~12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症状越严重。

1.6.2 肩关节功能评估

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

8]以评价患者的肩关节恢复状况。包括疼痛(15分)、日常生活能力(20分)、关节活动度(40分)、肌力(25分)共4个维度,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越好。

1.6.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肩周炎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

9]拟定。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显效: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有效:肩部疼痛减轻但功能未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观察组 30 12(40.0) 10(33.3) 5(16.7) 3(10.0) 27(90.0)
对照组 30 8(26.7) 9(30.0) 5(16.7) 8(26.7) 22(73.3)

注:  与对照组比较,<0.05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畏寒、关节沉重的症候积分及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x¯±s
组别例数时间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畏寒关节沉重总分
观察组 30 治疗前 2.40±0.13 2.30±0.03 2.30±0.33 2.33±0.31 9.40±0.20
治疗后 1.50±0.67△▲ 1.37±0.23△▲ 1.67±0.30△▲ 1.60±0.14△▲ 6.13±0.33△▲
对照组 30 治疗前 2.30±0.23 2.50±+0.17 2.90±0.63 2.50±0.33 10.30±0.30
治疗后 1.87±0.20 1.67±0.80 1.97±0.33 1.97±0.30 7.37±0.40

注:  与治疗前比较<0.05;与对照组比较<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关节疼痛和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x¯±s
组别例数时间日常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疼痛肌力总分
观察组 30 治疗前 9.30±2.13 23.93±1.03 9.83±1.30 19.30±1.30 62.43±1.43
治疗后 15.53±1.67△▲ 35.60±1.23△▲ 13.67±2.33△▲ 20.63±1.13 85.47±5.53△▲
对照组 30 治疗前 8.23±2.20 22.03±+1.17 9.93±2.63 18.50±2.30 58.73±2.07
治疗后 12.87±2.23 30.60±2.80 12.67±1.30 19.67±1.33 75.70±1.90

注:  与治疗前比较<0.05;与对照组比较<0.05

3 讨论

肩周炎俗称“肩凝症”“漏肩风”“冻结肩”,具有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病程漫长等特点,归属于中医学“肩痹”的范畴。因其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故又称“五十肩”。中医认为本病内因为正气亏虚,气血无法濡养四肢关节,加之外因长期劳损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导致肩关节失去经络气血温养,故肩关节活动枢机不利,活动失常,尤其是外展及旋转活动受限明显。

针灸对肩周炎疼痛疗效明确,但是如何在针灸治疗的同时,通过功能康复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的难[

10]。王毅刚主任医师提出“动留针术[11],即针灸时联合身体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能够让经络气机更好地到达气滞部位,使脏腑、肢体、经络经气通畅复原,达到“气通则和”的疗效。因此,可在留针期间,活动患肢关节,以患者主动之动,恢复肩关节的功能。肩周炎传统针刺治疗主要以肩关节周围穴位为主,即传统的“肩四针”,虽然可以减轻疼痛,但针刺的同时无法使患肩运动。《黄帝内经》巨刺法的记载为“病在左者治其右,病在右者治其左”,针刺健侧有利于在操作针刺的同时,令患侧行运动疗法。故本研究在针刺健侧穴位的同时,嘱患者行搭肩、摸背、梳头等动作,通过患侧肢体的活动,借助针刺激发的经脉气血的运行,直达病所,促进化生之机,邪去而正安,从而增强疗12

原穴是人体原气在输布运行过程中驻留的特定穴位,为脉气最盛处,针刺原穴不仅可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的病变,同时对脏腑功能具有很好的调理作

13,符合肩周炎“内虚外实”的病理特点。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三条经络的循行路线涵盖了肩关节前侧、外侧和后侧区域。同时根据《难经·六十六难》记载:“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难经》又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说明原穴不仅可以祛除邪气,同时还具有补虚扶正的特[14]。针刺手三阳经原穴,符合肩周炎的病机:内因正气不足,外因劳损积累或“风寒湿三气杂至”导致肩部经络气血凝滞。通过针刺手三阳经原穴,可使三焦原气通达,还可以激发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温煦、疏通肩部经络气血凝滞的状态,从而发挥原穴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功能。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乃四总穴之一,主治肩臂疼痛、手指肿痛、麻木、半身不遂等。如《针灸甲乙经》记载:“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合谷穴可以促进炎症区域的血液循环达到镇痛效[

15],结合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巨刺合谷穴,主要可改善患肩前屈及旋前功能。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腕骨,《针灸甲乙经》记载:“互引,腕骨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腕骨“主目生翳、偏枯、臂肘不得屈伸、头痛”等。腕骨具有治疗臂肘不得屈伸的功效,结合手太阳经循行路线,巨刺腕骨主要可改善肩关节后伸及旋后功能。手少阳三焦经之原穴阳池,《针灸甲乙经》记载:“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阳池主之。”《黄帝明堂经》曰:“阳池主疟,肩痛不得举,颈痛。”结合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肩关节外侧的路线,巨刺阳池可以改善患肩的外展功能。两组患者配穴均取双侧风池穴以祛风;取阴陵泉穴以散寒化湿,针刺关元以温阳补气,正合风寒湿型肩周炎之病因病机。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患肩局部穴位“肩四针”与巨刺手三阳经原穴配合运动疗法均可以减轻肩关节症状,提高肩关节功能评分和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但是巨刺手三阳经原穴配合运动疗组疗效更佳,尤其是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两种治疗方法对改善肌力方面,效果不明显,考虑到肌力恢复一般需要4 w以上,与本研究设计时间不相符,可以作为后期研究的方向进一步观察。巨刺手三阳经原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不仅可以减轻症状,同时可以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陶 平乐智卿黄夏雨.肩关节镜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2):5-8 [百度学术] 

2

杨 琳.某院非甾体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678-680 [百度学术] 

3

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61-162. [百度学术] 

4

盛 楠田 辉马铁明.巨刺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6):85.2023-2031. [百度学术] 

5

邓伟沛.肩四针联合玻璃酸钠肩关节腔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83212):61-63. [百度学术]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263-264. [百度学术] 

7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39-144. [百度学术] 

8

田子睿姚 敏王拥军.中文版 Costant-Murley 肩关节评分量表的研制与应用[J].中医正骨2019,315):20-21. [百度学术] 

9

陈滢如杨金生吴 远.《肩周炎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 解读[J].中国针灸201737(9):991-994 [百度学术] 

10

高俊虎王 博,左冬冬.电针结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手法对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及炎症因子TNF-α、IL-6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6):42-46. [百度学术] 

11

郭小娜王毅刚.王毅刚针刺动留针术临床应用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2):2116-2118 [百度学术] 

12

韩振翔祁丽丽禇立希.针灸结合主动功能锻炼分期治疗肩周炎方案的优选[J].中国针灸20143411):1067-1072. [百度学术] 

13

代宇杉司林阁吕玉兰.原络配穴法在多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7),188-190. [百度学术] 

14

左海燕周美启吴生兵.浅析十二原穴主治作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13),52-54. [百度学术] 

15

张彬彬王 伟张永清.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9,393),271-27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