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杨淑莲教授主张病证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文中从病因病机、治疗要点等方面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认为以标准化方案为基础,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可起到减毒、增效之作用,从而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为骨髓异常增殖性疾病,患者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以血小板显著持续增多为特征,亦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骨髓多能干细胞异常克隆性疾病。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病情进展者常反复出血或形成血栓,预后较差。
杨淑莲教授(以下简称“杨师”)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血液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近40年,在ET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总结杨师诊治ET经验,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ET提供参考。
ET起病隐匿,初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一些患者在体检中无意发现。多数患者在危险分级、病程分期、肝肾功能情况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杨师依据每位患者的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在药物的选择、配伍、用法、用量等方面均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杨师指出,应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ET患者的诊断、用药后监测依赖于现代医学检查,血小板单采术、羟基脲、干扰素等治疗在控制血小板水平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对于高危患者,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水平,降低患者发生血栓或出血的风险。但由于羟基脲、烷化剂等ET常规治疗药物长期使用有诱发其他血液病的风险,如急性白血病等,而中医药治疗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遂能使西药减量或停用,并保持患者病情平稳。
杨师认为,ET当属于中医学“脉痹”“血积”“积聚”等范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优势。杨师常采用虚实辨证方法将ET患者分为以邪实为主的瘀热互结型及虚实夹杂并见的正虚血瘀型;按照正气亏虚的不同类型,结合气血辨证方法,又进一步将正虚血瘀型ET细分为气虚血瘀型、阳虚血瘀型、阴虚血瘀型。
ET患者临床常表现为头晕、头痛,或颈项部拘挛不适,或胸闷憋气隐痛,或面色黧黑,或唇色紫暗,或胁下包块隐痛,或伴有鼻衄、齿衄,或伴有皮下瘀斑,或伴有尿血、便血等。由于ET患者多病程较长,存在久瘀化热的可能,从而导致瘀热互结。对于瘀热互结型ET,杨师多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药物治疗,如用羚羊角粉或水牛角清热解毒,三七粉活血止血,地龙、水蛭等凉血活血以进一步强化活血化瘀之功。
杨师认为,因患者禀赋体质不同,正虚血瘀型ET可有气虚血瘀型、阳虚血瘀型、阴虚血瘀型三种亚型,而这三种亚型又可结合脏腑辨证进一步细分。
气虚血瘀型ET患者,除具有血瘀证表现外,常有气短、倦怠、乏力等症状。基于此,杨师常以具有健脾益气之效的四君子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肺气虚者,加用黄芪、五味子,取生脉散之意补肺益气;心气虚者,加用党参、太子参;脾气虚者,多重用炒白术健脾益气;肾气虚者,加用菟丝子、枸杞子补益肾气;胃气虚者,加用枳实“以通为补”、鸡内金“以运为补”;胆气虚者,加用龙骨、牡蛎、桂枝以收敛胆气。
阳虚血瘀型ET患者,除具有血瘀证表现外,常有畏寒、手足发凉、舌色紫暗、舌底络脉迂曲青紫等症状。杨师每以具有温补肾阳之效的金匮肾气丸为基本方进行加减:心阳虚者,加用桂枝温通心阳;脾阳虚者,加用干姜、肉豆蔻温运脾阳;肾阳虚者,加用肉苁蓉、淫羊藿等温补肾阳;胃阳虚者,加用生姜、大枣温养胃阳。
阴虚血瘀型ET患者,除具有血瘀证表现外,常有盗汗、手足心热等症状,在涉及的脏腑方面,以肺阴虚、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胃阴虚多见。杨师每以具有滋阴补肾之效的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进行加减:肺阴虚者,加用沙参;心阴虚者,加用百合;肝阴虚者,加用枸杞子;肾阴虚者,则生地黄与熟地黄同用;胃阴虚者,加用玉竹、黄精。
中西医结合是ET治疗的常态。患者的临床症状既可来源于疾病本身,也可因羟基脲、干扰素等治疗ET的药物而出现。如一些患者在应用干扰素治疗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感样症状,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乏力、食欲较差等。杨师认为,干扰素所致上述流感样症状可参考《伤寒论》《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等书所记载进行治疗。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记载:“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杨师常采用麻黄、桂枝、柴胡等药物缓解干扰素所致流感样症状,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若患者兼有咽痛、咳嗽,杨师多用薄荷、牛蒡子、金银花等药物清热利咽;部分患者亦有入睡困难、夜寐不安等症状,杨师常用合欢皮、炒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若患者兼有大便秘结,杨师常分虚实而分别对症使用肉苁蓉、酒大黄等药。
杨师特别注重吸收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药理研究表明,祛风湿中药海风藤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减少血小板聚集,而具有抗血栓作
ET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健康体检时发现。当血栓或出血事件发生时,多已处于高危,病情较重,若救治不及时或不规范,常预后不良。杨师建议参照现代医学对于ET的危险分层,对于低危组、高危组均应及早开始治疗,延缓病情进展。低危ET患者常习用气血同调治法,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习用延胡索、木香、香附等气药增强行血之力。高危ET患者多与羟基脲等西药联用,中药采用“养正除积”法,以太子参、人参、党参益气健脾,或干姜、肉桂、制附子等温补肾阳,或生地黄、黄精、赤芍等滋阴清热。
刘某,男,25岁,2018年4月2日初诊。患者于5个月前因双上肢麻木1个月于外院就诊,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异常增多,经骨髓穿刺、基因检测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予羟基脲(0.5 g/次,2次/日)、干扰素-α(300万u/次,1次/2日)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下降至500×1
2018年6月7日二诊:上肢麻木症状明显减轻,夜寐改善,舌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血常规示:WBC 7.29×1
患者之后于门诊续方,服药5个月后,上肢麻木症状基本消失,血小板计数波动于420×1
按 杨师根据患者既往检查报告,认为患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明确,属中医学“血积”范畴。患者病程及用药时间较短,且正值壮年,以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血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濡养肢体,故见双上肢麻木;血脉瘀阻,则心脉受阻,心神失养,故见夜寐不安、入睡困难;舌色偏紫乃血瘀之象。故初诊时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改善患者血瘀状态;患者兼有夜寐不安、入睡困难,故酌用养心安神之品。二诊时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故去合欢皮、珍珠母;患者肢体麻木症状明显改善,血小板较前下降,故考虑将羟基脲剂量减半,但为防病情反复,遂加大活血化瘀力度。药证合拍,故疗效良好,病情能在羟基脲减量甚至停用的基础上保持稳定。
杨师认为,在病证结合模式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是治疗ET的理想模式。其中,现代医学在诊断ET,控制血小板水平,救治危重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而中医学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相得益彰。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稳定患者血小板计数,改善ET患者生存质量。按照疾病、证候、症状、现代药理学及经验用药等方面科学组方,能够充分发挥中药多维度、多靶点治疗效应,可使部分ET患者在西药减量,甚至停药时,疾病仍维持在平台期。
参考文献
梁春灵,李 达.李达以“血积”辨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 31(1):158-160. [百度学术]
刘松山,张 爽.探讨中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评价方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8):1762-1765. [百度学术]
代兴斌,曹兆平,华芳卉.孙雪梅教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1):108-110. [百度学术]
李雪晴,耿 婷,黄文哲,等.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7):1392-1407. [百度学术]
任金贤,丁秀芝,李万春.青黛外敷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 (17):17-19. [百度学术]
李 岗,仙云霞,王 晓,等.皂角刺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草药,2015,46(19): 2846-2850. [百度学术]
李媛媛,贺石麟,白崇智,等.通关藤总皂苷提取工艺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8,19(5):46-5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