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儒门事亲》治咳用药规律分  PDF

  • 林伟兰 1,2
  • 潘炜炳 3
  • 潘鹏燕 1,2
  • 叶玲 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22);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3.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北京 100029)

最近更新:2022-07-29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探讨《儒门事亲》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及其学术思想。

方法

通过阅读全文收集《儒门事亲》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4.2)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31首方剂,包含77味中药,高频使用中药(频次≥8次)为甘草、生姜、人参、白术;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多;归经主要为肺、脾、胃经;功效以补虚类药物最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石膏-甘草、滑石-甘草、当归-白术等药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3个新方:①白矾、人参、生姜、石膏、滑石;②甘草;③白术、当归、黄芩、蜂蜜。

结论

张子和治疗咳嗽尤重化痰止咳,且寒热平调,补益与攻邪并举,肺、脾、胃三脏同调,同时用药精简。

咳嗽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也是中医内科中一种独立的疾[

1]。其发病率较高,在呼吸科门诊中以咳嗽为主诉就诊的患者最为常[2]。现代医学对咳嗽的相关诊[3]日趋完善,但检查种类繁多,难以在基层中普[4]。而中医学则执简御繁,将其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其治疗方法不断得以完善。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字子和,《金史·本传》誉其“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起疾救死多取效”。其著作《儒门事亲》记录不少治疗咳嗽的病案、方药,内蕴其独到见解,如为咳嗽正名而主张“嗽与咳,一证也[

1]、处方用药因人制[3]、注重顾护脾[5-6]等,甚至在温补之风盛行时提出“六气皆能嗽人,毋拘以寒”的观点,这与现代研[7-8]表明的除寒邪外,风、燥、痰邪等也可成为咳嗽的致病因素这一观点相符。笔者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4.2)软件对《儒门事亲》中张氏治疗咳嗽的方剂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进一步发掘其用药规律,提炼其用药精髓,以期为咳嗽病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儒门事亲[

9]中记载关于治疗咳嗽的病例及方剂。

1.2 纳入标准

根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

3]判定所治疗病症是否符合咳嗽一病的诊断标准,涉及有关方剂为有明确药物及服用方法的内服方剂,不限剂型。

1.3 排除标准

药物相同、方名不同的方剂只取1次;有方名而无药的方剂;咳嗽作为兼证出现所涉及的方剂。

1.4 数据库的建立及规范化处理

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专业版软件记录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方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0]及《中药学[11]对药物名称、四气、五味、功效进行核查,规范化处理,建立方药数据库。按照古今医案云平台(V 2.4.2)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要求建立《儒门事亲》治疗咳嗽的数据库,所有数据录入均由2名研究人员单独完成并核对,执行标准化,并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库导入分析池。

1.5 统计学方法

1.5.1 中药频次统计分析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4.2)软件中“数据挖掘分析”模块的“用药-中药统计”进行中药频次统计分析,依据频次大小排序并将结果导出。

1.5.2 中药属性分析

对录入方药进行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统计分析,依据频次大小排序并将结果导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专业版软件绘制功效分布柱状图、四气分布雷达图、五味分布雷达图、归经分布圆环图。

1.5.3 关联规则分析

对录入方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置信度≥1(置信度越高则两药关联度越高,“甲-乙”表示甲出现时,乙同时出现的概率为1.0),支持度≥0.13(表示甲、乙两味药同时出现的方剂频次),依据两药物出现频次大小排序并将结果导出。

1.5.4 聚类分析

将频次前10的中药采用“欧式距离”-“最长距离法”进行药物聚类分析,将所得结果导出。

2 结果

2.1 常用药物频次统计

本研究纳入《儒门事亲》治疗咳嗽处方共31首,涉及中药77味,频次总计为198次,出现频数≥3次的药物共计27味(总频率为67.2%)。其中出现频次≥8次的中药共4味,依次是甘草、生姜、人参、白术。见表1

表1  中药使用频次分析(≥3次)
序号中药频次序号中药频次序号中药频次
1 甘草 14 10 蜂蜜 5 19 干姜 3
2 生姜 10 11 半夏 4 20 木香 3
3 人参 9 12 大黄 4 21 桑白皮 3
4 白术 8 13 栀子 4 22 泽泻 3
5 白矾 6 14 桔梗 4 23 糯米 3
6 石膏 6 15 肉桂 4 24 芒硝 3
7 黄芩 6 16 茯苓 4 25 连翘 3
8 当归 5 17 薄荷 4 26 防风 3
9 滑石 5 18 麻黄 4 27 黄柏 3

2.2 用药功效分类统计

由于频次≥3的27味中药使用频次占所用中药总频次的67.2%,可见这27味中药可反应张子和治疗咳嗽的主要思想。将频次≥3的27味中药进行药物功效归类统计分析,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见图1

图1  药物功效频次图

2.3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

统计分析77味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将性味的修饰去除后合并,如将“微温”“温”统一为“温”,“微寒”“寒”统一为“寒”,“苦”“微苦”统一为“苦”等,以确保数据更具典型性。

将四气分寒、热、温、凉、平5类,频次最高的是温性药物71次(35.9%),其次为寒性药物65次(32.8%),平性药物42次(21.2%),见图2。将药味归于酸、苦、甘、辛、咸五类,频次较高的依次为甘味药物113次(37.9%)、苦味药物82次(27.5%)、辛味药物72次(24.2%),见图3。将中药进行归经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肺经126次(23.4%)、脾经105次(19.5%)、胃经82次(14.8%),见图4

图2  药物四气分布图

图3  药物五味分布图

图4  药物归经分布图

2.4 关联规则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获得新的药对组合。将77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置信度≥1,支持度≥0.13,获得7条关联药对。见表2

表2  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中药同现频次置信度支持度提升度
石膏-甘草 6 1 0.19 2.21
滑石-甘草 5 1 0.16 2.21
当归-白术 5 1 0.16 3.88
半夏-生姜 4 1 0.13 3.1
桔梗-甘草 4 1 0.13 2.21
栀子-黄芩 4 1 0.13 5.17
大黄-黄芩 4 1 0.13 5.17

2.5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将数据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的统计方法,将进行统计的每个中药视为一类,通过该方法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距离近的对象可以归为新的一类,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新处方。将频次前10的中药进行药物聚类分析,共获得3个新处方:①白矾、人参、生姜、石膏、滑石;②甘草;③白术、当归、黄芩、蜂蜜。见图5

图5  频次前10的中药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3.1 常用药物分析

《儒门事亲》涉及治疗咳嗽的方剂共31首,涉及中药总频次198次,平均每首处方6.387味,说明张氏用药精简,组方缜密。治疗咳嗽的常见药物为甘草、生姜、人参、白术等,与本草文献记载及现代药理研究结论相符。甘草味甘、性平,功可祛痰止咳,《本草经解》载:“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现代药理研[

12-13]表明,甘草及其多种单体成分均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抗纤维化等药理作用,具有治咳效果。生姜辛、微温,功可解表散寒、化痰止咳,《汤液本草》言其“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现代药理研[14]表明,生姜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炎镇痛等作用。人参甘、微苦、微温,功可补脾益肺。《用药法象》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现代药理研[15]表明,人参的主要成分如人参皂苷等对肺系疾病具有良好疗效。白术甘、苦、温,功可健脾益气,《汤液本草》言其“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不少学[16]发现,白术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还可对定植在肺内的铜绿假单胞菌(在人体免疫低下时导致慢性咳嗽急性发作)、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肺炎)等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3.2 用药功效分类分析

在功效归类的频次分析中,排前5位的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提示张氏不仅重视痰湿在咳嗽中的病理作用,用药过程中尤为重视化痰止咳,同时还主张补益与攻邪并举。张氏生于“天下多故之时,师旅数兴,饥馑相继”的北宋末年,然当时的医学界思想僵化,医疗水平远难满足客观需要,尤其因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影响,温补风行一时,但是并非所有咳嗽皆由寒邪所致,这就导致非寒邪所致咳嗽的病人常被庸医误治,误服温补而致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张氏认为,“六气皆能嗽人,毋拘以寒述”,故治疗咳嗽时多用化痰止咳合清热解毒法,与此同时不忘加人参、白术、茯苓等补益药物顾护人体正气,以防清热解毒药伤及脾胃阳气。如《儒门事亲·卷六》载一男子二十余岁,劳嗽咯血,咳吐物黏臭难闻,春夏加重,秋冬稍缓,伴寒热往来,盗汗如水,曾服用麻黄根、败蒲扇等无好转,又服宁神散、宁肺散,咳依旧,张氏先以独圣散攻之,其人涌吐,其痰状如鸡黄,汗随痰出,病者昏愦三日,概正气借助药力祛邪外出,耗气使然,后时时予以凉水,精神渐好,饮食渐进,后更予人参半夏丸(药物组成:人参、茯苓、南星、半夏、干姜等)、桂苓甘露散(药物组成:官桂、人参、藿香、茯苓、白术、甘草、石膏等)调之,不日而愈。

3.3 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所用药物四气以温、寒、平性为主。咳嗽一病病因繁杂,病机虚实夹杂,张氏治之合平、寒凉、温热之性的中药于一炉,以制其性,独取其用,防助邪或伤正,既令药物寒热之偏性得以缓和而免伤脾胃,又可令药物的功效得以发挥。《灵枢·官能》言:“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相反相成中蕴含调和阴阳之意。31首方剂中所涉及药物其味以甘、辛、苦为多,归经主要以肺、脾、胃经为主。《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辛可宣肺,苦可降肺,甘可补肺,宣、降、调、补并施,可知张氏用药既顾肺宣发肃降之特性,又甘缓补娇肺,与此同时甘能补益和中,甘味为阳,气温亦属阳,甘温合用可补脾胃阳气,肺、脾、胃三脏同调。咳嗽一病,病位主在肺,涉及中焦。肺位于脾胃之上,与之位置相近,二者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再者于五行中,脾土为肺金之母,肺之娇脏有赖脾胃生化精微濡养;又痰为咳嗽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可知治疗咳嗽一病肺与中焦脾胃同治非无源之水,这也与张氏治疗本病重视调补脾胃的思想相[

17]

3.4 关联规则分析

将所涉及的77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置信度和支持度排名前3的潜在药物组合为石膏-甘草、滑石-甘草、当归-白术。

3.4.1 石膏-甘草

石膏凉而能散,外能解肌肤之热,内能清肺胃之火;甘草甘平,善于补气健脾、祛痰止咳,其甘缓之性能逗留石膏不使下趋,以专其上行之力,且调和药性顾护脾胃。二药相伍,实为仲景经典方白虎汤加减,一质重清解,一甘缓护胃,其清热之功益著,可治疗邪气入里化热、邪热壅肺之咳嗽。现代药理研[

18]表明,白虎汤解热效果显著,并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下调炎症因子,从而达到解肌退热之功。

3.4.2 滑石-甘草

滑石质重而滑,味淡性寒,重可下降,滑能利窍,淡可渗湿,寒能清热;佐甘草甘缓其寒性。二药相配,实暗涵“六一散”,上清水源,下利膀胱水道,除三焦内蕴之热,可治疗暑湿伤肺之咳嗽。

3.4.3 当归-白术

当归甘、辛、温,善于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白术苦、甘、温,善于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二药虽性温,却无生热之虞——实为《医学入门》所载之归术散,当归滋润防白术温燥,白术健脾防当归滋腻碍脾,二药相伍,同入脾经,补中焦气血,共奏气血双补、健脾利湿之功,多用于治疗中焦血虚、脾气不足之咳嗽。

3.5 聚类分析

将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以下3首新方,然尚需临床实践印证。

3.5.1 白矾、人参、生姜、石膏、滑石

白矾酸、涩、寒,功可祛除风痰;石膏辛寒、滑石甘寒,合用可清泄肺经郁热;加之生姜微温,既可加强化痰止咳之功效,又可防止寒凉太过;再加人参补益肺脾。本方寒热平调,攻中寓补,上、中二焦同护,可用于治疗肺热喘咳。

3.5.2 甘草

甘草甘润平和,归肺经,单用即可祛痰止咳,若随证配伍,可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有痰无痰均适宜。相关研[

19]表明,甘草苷可以有效减少小鼠血清中TNF-α、IL-6、IL-13等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降低咳嗽高敏感性进而达到止咳的目的。

3.5.3 白术、当归、黄芩、蜂蜜

黄芩功可清热燥湿,主入肺经;当归活血补血,辛温入脾经;白术、蜂蜜补益中焦。诸药合用,可治脾胃气虚、中焦血虚之久咳。

4 结语

本次研究发现,张氏虽素以攻邪著称,但并未偏执一隅,治疗咳嗽一病时尤重化痰止咳,用药擅寒热平调、补益与攻邪并举,肺、脾、胃三脏同调,且处方精简,用药谨慎。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46. [百度学术] 

2

徐 荣詹 晨刘家兴.广州地区呼吸专科门诊咳嗽症状分布调查[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7165):495-499 [百度学术]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1):13-46. [百度学术] 

4

KARDOS PETERBLAISS MICHAELDICPINIGAITIS PETER.Addressing unmet need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ugh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J].Postgraduate Medicine20211335):481-448. [百度学术] 

5

田 津余江维吴光炯.基于数据挖掘吴光炯肺脾同治咳嗽用药规律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5):1230-1232. [百度学术] 

6

李国栋牛 洁吴志松.近20年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组方用药规律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19607):614-618. [百度学术] 

7

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1)[J].中医杂志20216216):1465-1472. [百度学术] 

8

侯 玉.咳嗽证治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9. [百度学术] 

9

张子和.儒门事亲[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百度学术] 

10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百度学术] 

11

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12

向 静黄洁嫦徐 畅.甘草水提物中miRNA对人免疫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9):1752-1756. [百度学术] 

13

邓桃妹彭 灿彭代银.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11):2660-2676. [百度学术] 

14

王欢欢孔巧丽郭 琴.生姜的古代文献沿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13210):1582-1590. [百度学术] 

15

李 涛李 媛陈 钰.人参及其复方制剂防治肺病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15217):5339-5349. [百度学术] 

16

柳 威邓林华赵英强.白术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概述[J].中医药学4010):116-119. [百度学术] 

17

宋亚南邓艳芳屈 乐.基于数据挖掘的《儒门事亲》用药规律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3017-3020. [百度学术] 

18

吕邵娃苏 红郭玉岩.白虎汤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321):55-59. [百度学术] 

19

陈 千熊富良张雪琼.甘草苷对感染后咳嗽(肺阴虚证)小鼠的止咳作用机制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45):841-84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