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常认为,脾主运化,指的是脾能运化水谷和水谷所化的精气,即脾具有消化、吸收、转输之功能。其中,“运”是指脾将饮食物所化的精气吸收转输至全身,“化”是指脾将水谷化为精气。然而,《黄帝内经》并未提出脾主“化”的功能,而是更侧重于转输“津液”的功能,这一功能也可以将脾运水液以达到化水湿的作用相联系。脾作为五脏之一,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即藏精气而不藏水谷。而六腑则具有不藏精气而受纳饮食,实而不满的特点。脾与六腑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气并输送至全身各处。因此,脾具有“运”津液的功能,而“化”饮食物为精气应归于腑而非脾。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脾具有运化和统血的生理机能,其中又以脾主运化为核心。“运”和“化”具有不同的含义,《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物生谓之化”,《说文解字》认为“运,移徙也”“化,教行也”,即“运”具有运输、移动之意,“化”具有“变”之意。脾主运化通常是指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是饮食物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机能。“运化”常被理解为消化、吸收和转输,但《黄帝内经》并未将“运化”功能概括为脾的生理机能之一,而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了脾主运化这一理
《黄帝内经》提出,脾具有“运”的功能,即脾能够“为胃行其津液”,将津液布散至脏腑各处,但并未明确提出“脾主运化”这一理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脾伤不磨”的理论,认为饮食物转化为精微需要借助脾消磨水谷的功能。晋代王叔和又提出“脾主水谷”的说法,认为脾虚会导致水谷不化,出现“下痢”的病症。至此,“脾主运化”理论初见雏形。直至宋代,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才明确提出“脾主运化”,不仅认为脾在水谷运化中起重要作用,如“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也肯定了《疡医大全》所言脾“运化津液,以养五气”的重要功能。明代张景岳提出“胃损则不能纳,脾损则不能化”的观点,认为脾在化饮食物为精微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清代黄元御等名医也皆从其说。至此,“脾主运化”一说成为主
《黄帝内经》认为,脾主要参与水谷精微的转输。《素问·经脉别论》指出,水饮转化为津液的过程如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五经并行”,即水饮先入胃,“游溢精气”后才输送至脾,然后依赖脾的布散作用将津液布散至人体各处,直接指出了脾“运”的功能是转输布散津液。《素问·奇病论》也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即水谷之精气也是需要依赖脾气的转输布散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突出了脾在布散精气方面的重要作用。
“内湿”即体内的水湿,脾在运化水湿方面有着其他脏腑不能替代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脾运化水湿也是脾主运的功能及脾喜燥恶湿特性的具体体现。“湿”,从水,与水有关。《说文解字》解释为“覆土而有水
水湿的形成,与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脾运不及,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输布至人体各处,易酿生湿、痰、浊等病理产物进而导致人体出现“肿”或“满”的表现。冯博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水湿转运的枢纽,外湿最易影响脾脏。清代章虚谷提出,湿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综上所述,脾维持其功能的正常不仅有利于清除内湿,还有助于外湿的祛除,而运化水湿的功能,也依赖于脾气的健运。
《黄帝内经》未提出脾具有“化”的功能,其对脾胃的重视程度也更侧重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胃气的有无关系到五脏六腑的功能,甚至决定人的生死。而脾的功能是“为胃行津液”,说明胃具有“化”饮食物为“津液”的作用。于东林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可知“化”指物质的产生,即这里可作为水谷转为精气的过程。从脏腑功能看,《黄帝内经》认为,五脏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六腑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化水谷”等,可见作为五脏之一的脾,直接作用的物质为“精气”,即接受水谷之精气充盈自身,并转输余脏布散周身,而传导饮食物及糟粕并将饮食物转化为“精气”之功能应归之于腑。据《黄帝内经》对各脏腑功能的描述,脾胃包容五谷,作为仓廪之官,可营养四傍。大肠作为“传道”之处,有“变化”之能,即传导不洁之物的通道,有变化物之形状之能力。小肠作为“受盛”的场所,有“化物”之功,即小肠处于胃之下,可受盛从胃中传来的水谷糟粕并分清别浊,将糟粕传入大肠,即小肠的“化”是指分清别浊。周丽
通常认为,脾主运化是指运化饮食物和精微物质,包括消化、吸收和输布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有些医家也将气化功能也纳入脾的功
“运”与“化”统归于脾的原因,可能是传统医学中的脏腑无比较严格的界限,也不可能像现代医学一样将各个脏腑功能明确割裂。李
因此,脾主运化并非是将消化、吸收、转输之功能统归于脾,而是更侧重于脾主运,脾之“化”也是脾“运”的延伸。现代医学表明,与中医脾相关的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也参与了饮食物的消化,但胆、小肠等也在将饮食转化为营养物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吕林
参考文献
杨 丽,王彩霞.脾主运化的源流及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5):1773-1777. [百度学术]
王启航,陈 萌.脾主运化理论的演变[J].环球中医药,2020,13(4):685-687. [百度学术]
彭小红.《说文解字》水部字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百度学术]
孙 欣,任红艳.《黄帝内经》脾胃运化理论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2020,36(5):47-50. [百度学术]
冯 博,宋鲁成,相宏杰,等.浅探“脾运失司”与淋巴管功能障碍在肥胖发病中的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5):1183-1185. [百度学术]
刘 彤,刘 悦,陈 莹,等.从脾主运化水湿理论探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J].中医杂志,2017,58(6):455-459. [百度学术]
何友成,林 平,林翔英,等.基于“清浊相干”理论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自稳态调控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10):10-14. [百度学术]
闫雪柔,纪 越,尚懿纯.“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之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6):758-759. [百度学术]
黄 旦,刘 健,汪 元,等.刘健从脾治痹经验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6):1070-1073. [百度学术]
曾心怡.于振宣主任医师诊治湿病经验总结[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百度学术]
于东林,丁宝刚,王斌胜,等.“脾主运”与“胃主化”探析[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5):16-18. [百度学术]
袁晓辉,张启明,王义国,等.脾主运化应拆分为脾运与胃化两种功能[J].环球中医药,2020,13(11):1967-1969. [百度学术]
周 丽,纪立金,梁海凌,等.试论“脾主运化”的机制内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4):24-26. [百度学术]
弓淑珍,侯丽颖,刘江凯.中医脾 胃 小肠功能的再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366-367. [百度学术]
宋沁洁,李国峰,李咸慰,等.基于脾主运化探析健脾益气类中药调节脾气虚机体代谢紊乱的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3,39(2):115-120. [百度学术]
李 朝.脾主运化的发生学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3):65-68. [百度学术]
吕 林,唐旭东,王凤云,等.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论治功能性胃肠病[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60-16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