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取96例IS后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刺组和针药组。两组均予Schuell语言训练,针刺组48例予“四冲穴”阴中隐阳针法,针药组48例增加开窍醒神方,治疗4 w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语言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
针药组临床总有效率93.75%高于针刺组77.08%(P<0.05)。两组治疗4周末书写能力、复述能力、阅读能力、听理解能力评分水平较治疗前升高,针药组高于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4周末S100β、NSE水平较治疗前降低,针药组低于针刺组;VEGF、Ang-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针药组高于针刺组(P<0.05)。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脑组织软化、坏死。目前,临床上对于IS后失语患者除常规Schuell语言训练外,针刺疗法亦较多应用,可改善言语不利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恶心等不良反
选取鹤壁市中医院2019年7月—2020年11月96例IS后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刺组和针药组。针刺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6.00±8.23)岁;病程45~73 d,平均病程(58.00±9.35)d;卒中部位为左侧21例,右侧16例,双侧11例。针药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5~68(57.00±8.16)岁;病程45~73 d,平均病程(57.00±9.42)d;卒中部位为左侧23例,右侧15例,双侧10例。两组基线资料经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鹤壁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申批号:20190710)。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经颅脑CT、MRI等检查确诊;(3)首次出现IS,存在明显的语言功能障碍,依据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诊断为失语症;(4)神志清晰,发病前语言正常;(5)患者以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给予Schuell语言训练,0.5 h/次,3次/周。
依据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针有深浅策》选用阴中隐阳针法,“四冲穴”的选择采用二井穴二原穴的配伍原则,行“四冲穴”阴中隐阳针法。选取关冲、中冲、太冲、神门穴,并对施针部位及施针手指常规消毒,具体为:对于关冲、中冲穴,应用左手拇食指揉压推按局部,采用三棱针迅速刺入,刺入深度为3~5 mm,并用力挤压,使少量出血,应用消毒干棉球对针孔进行按压。对于太冲、神门穴,采用一次性无菌毫针(0.30 mm×40 mm)针刺,待进针后,先于深层即刺入深度为0.8寸区域,紧提慢按六数,再于浅层即刺入深度为0.3寸区域,紧按慢提九数,不留针。上述操作手法持续操作5次,然后出针。针刺1次/d。
比较两组治疗4周末临床疗效。波士顿失语诊断测验(补英语全称,BDAE)对失语症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0~V级,等级越高表示失语症严重程度越轻。显效为干预后BDAE分级提高不小于2个等级;有效为干预后BDAE分级提高1个等级;无效为干预后BDAE分级提高小于1个等级。临床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与总例数的百分比。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末语言功能。参照《失语症》中疗效判定标准对语言功能评估,包括书写能力、复述能力、阅读能力、听理解能力4项,每项分数0~100分,分数越低表示语言功能恢复效果越差。
针药组临床总有效率93.75%高于针刺组77.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临床总有效 |
---|---|---|---|---|
针刺组 | 28(58.33) | 9(18.75) | 11(22.92) | 37(77.08) |
针药组 | 34(70.83) | 11(22.92) | 3(6.25) | 45(93.75) |
注: 补充
两组治疗4周末书写能力、复述能力、阅读能力、听理解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升高,针药组高于针刺组(P<0.05)。见
组别 | 书写能力 | 复述能力 | 阅读能力 | 听理解能力 | ||||
---|---|---|---|---|---|---|---|---|
治疗前 | 治疗4周末 | 治疗前 | 治疗4周末 | 治疗前 | 治疗4周末 | 治疗前 | 治疗4周末 | |
针刺组 | 21.00±3.76 |
50.00±4.2 | 19.00±2.87 |
44.00±3.1 | 20.00±3.57 |
60.00±4.7 | 20.00±2.85 |
56.00±3.1 |
针药组 | 20.00±3.83 |
59.00±4.8 | 18.00±3.02 |
53.00±4.6 | 19.00±3.64 |
70.00±5.1 | 21.00±3.04 |
63.00±3.7 |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
两组治疗4周末S100β、NSE水平较治疗前降低,针药组低于针刺组;VEGF、Ang-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针药组高于针刺组(P<0.05)。,见
组别 | S100β(ng/mL) | VEGF(ng/L) | Ang-2(ng/L) | NSE(ng/mL) | ||||
---|---|---|---|---|---|---|---|---|
治疗前 | 治疗4周末 | 治疗前 | 治疗4周末 | 治疗前 | 治疗4周末 | 治疗前 | 治疗4周末 | |
针刺组 | 2.38±0.53 |
1.62±0.3 | 268.34±23.62 |
329.24±19.3 | 23.56±4.27 |
31.52±4.6 | 31.16±6.23 |
22.08±5.3 |
针药组 | 2.42±0.49 |
1.03±0.2 | 267.92±24.28 |
371.36±20.2 | 22.82±4.53 |
38.24±4.9 | 30.95±6.31 |
17.42±5.2 |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
IS后,若病变累及语言中枢,患者可出现语言障碍。现临床上针对IS后失语患者的康复治疗常采用针刺疗法,可改善语言障碍,但临床远期效果不明显。研究表明,中药疗法可提升IS后失语患者语言沟通能力,改善认知功
《针灸大成·针有深浅策》曰: “先热后寒者,是阴隐于阳也”。而中风的发病最根本原因是体内阴精的不足,阴虚引起阳盛则热,外邪耗伤阳分则寒。根据杨继洲阴中隐阳之法,其主要治疗要点为阴不足之人发病先热后寒,施以阴中隐阳之法,先泻后补。《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指出了原气通过三焦而输布于五脏六腑,《难经》亦言“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故配穴选用肝经与心经的原穴。其中,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上的原穴,该穴与通里穴位置相近,具有利喉舌作用;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采用阴中隐阳针法,可调气息风、宁心安神,对IS的脑缺血状态具有调节作用,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语言障碍症
结果显示针药组治疗4周末书写能力、复述能力、阅读能力、听理解能力评分高于针刺组,表明“四冲穴”阴中隐阳针法配合开窍醒神方可改善语言功能。《黄帝内经》曰:“心开窍于舌”指出了IS后失语的发生与心有着密切联系,清代张志聪言:“音声之器,在心为言”,因此选取了心包经腧穴。而《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所出为井”,指出了井穴为精气流出的部位。故选取关冲、中冲穴分别归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均为井穴,采用阴中隐阳针法,先泻后补,发挥开窍利喉舌的作用,但由于部分患者痛觉较为敏感,致使其临床配合度不高,导致对语言功能的调节效果一
应用二井穴二原穴的配伍原则,选取“四冲穴”,并采用阴中隐阳针法,先泻后补,改善中风症状,减轻神经损伤,间接调节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但部分患者在针刺治疗时,可能出现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影响疾病预
综上所述,“四冲穴”阴中隐阳针法配合开窍醒神方治疗IS后失语患者,汇聚了《黄帝内经》和《针灸大成》针刺补泻理论的思想精华,是古典针灸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并将针刺与中药结合,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更有效地改善语言功能,调节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改善语言障碍症状,疗效优于“四冲穴”阴中隐阳针法治疗,避免在单纯针刺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因需定期至医院针刺治疗产生消极懈怠心理对临床效果的影响,在IS后失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但由于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样本选取量较为有限,治疗效果有待更多研究加以观测,需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作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柳 刚, 孙健健, 杨 骏, 等. “醒脑开喑法”针刺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失语症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 2019, 39(4): 355-358. [百度学术]
鲍鑫鑫, 刘 林, 梁秀丽. 益肾化痰汤配合醒脑开喑针刺疗法提升脑卒中后失语症的疗效及护理质量效果研究[J]. 四川中医, 2020, 38(1): 202-205. [百度学术]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彭斌, 等.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9(9): 666-682. [百度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99. [百度学术]
张莎莎, 肖婷婷, 沈凤梅, 等. 针药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62例临床研究[J]. 江苏中医药, 2020, 52(12): 58-61. [百度学术]
鲍 文, 穆燕芳, 谢财忠, 等. 督脉针刺合舌三针辅助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J]. 针灸临床杂志, 2020, 36(6): 32-35. [百度学术]
黄 燕, 任晓露, 石 浩. 化痰解语汤结合四冲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疗效及护理效果观察[J]. 四川中医, 2020, 38(6): 133-136. [百度学术]
陈 林, 胡明才, 肖 宇, 等.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结合益肾化痰汤辅治脑卒中后失语症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 36(2): 185-186. [百度学术]
卢 英, 廖炼炼, 梁 辉. 针药并用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9(9): 1138-1142. [百度学术]
李 丽, 黄培冬, 栾 莎, 等. 管氏舌针结合颅底七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11): 5851-5854. [百度学术]
廖春华, 刘朝晖, 何珊珊, 等. 脑血疏口服液联合语言训练治疗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 18(7): 1142-114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