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出自清代“心得派”代表医家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文中从肛肠病的辨证论治、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及所主病症等方面入手,对高氏诊疗肛肠病的思路加以探讨,以期对肛肠病在针灸治疗方面的循经选穴提供参考。
肛门,古称“魄门”,亦为尻,位于解剖学中消化道的最末端。《素问·五脏别论》有云:“魄门亦为五脏使。”说明其所主的启闭功能与五脏之气机升降息息相关。“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出自清代医家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高氏为中医外科学三大流派中“心得派”之代表,虽名为疡医,实则内外科皆精修。其多年醉心于探究《灵枢》《素问》,倡导“外科必从内治”,并以此作为自身学术思想的基石。本文试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及所主病症等方面入手,探讨“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之内涵。
高氏在《灵枢》中“清湿则伤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外科三焦辨证”理论。《疡科心得集·卷中》云:“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对于以肛门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肛痈),高氏对其病因的阐述为“是经为湿热所聚之腑, 此处生痈,每由于酒色中伤,湿浊不化,气不流行者多”。无论是肛门痈、脏头毒,还是偷粪鼠,“此疡虽有三名,其实总归湿热下注而结”。同卷的附录中记载了冯鲁瞻所言:“风寒暑湿热外邪所乘,皆可下血。”《医宗金鉴》亦记载“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及“痈疽原是火毒生”之论。此俱言明肛肠病发病以湿热为主。在选方用药上,高氏倡导下部疾病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疗手段,正如其文所言:“亦有伤湿热之食,或肠而下脓血者,宜苦寒之剂内疏之。”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归经于膀胱经中药多苦
除湿热以外,肛周亦可见因气虚、瘀血而致病。《疡科心得集》记载:“夫脱肛之证,有因久痢久泻,脾肾气陷而脱……有因肾气本虚,关门不固而脱者。”《疮疡经验全书·痔漏症》亦云:“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脏虚寒则肛脱出,此至当之论。又有妇人产育过多,力尽血枯,气虚下陷,及小儿久痢,皆能使肛门突出。”对虚证患者,高氏强调“先须托里,勿使毒入附延骨髓”。“正宗派”代表陈实功认为,肛门疾病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息息相关,“夫脏毒者……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夫痔者……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高氏认为,湿热可致气血凝聚而成瘀,对于臀痈“为太阳膀胱湿热流结,气血凝聚而成”之证,推崇治疗上外用破瘀以拔出瘀脓紫血,内兼托药以补肾胃。足太阳膀胱经属多血少气之经,其经发病遵循血多者破其血、气虚者补其气的原则,此与肛肠病见“气虚、血瘀”时的治疗手段息息相关,故为“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思想之体现。
膀胱经属十二正经,其循行路线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太阳脉,出外踝娄中,上贯腨,出于郄;支之下胂;其直者,贯臀……之鼻。”走行方向自下而上,而现较为广泛认可的版本为《灵枢·经脉》所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至小趾外侧。”其循行方向自上而下,分支自腰部向下行,从脊柱旁经臀部入膝腘窝中。此二者对于膀胱经循行方向有不同的见解,但无论朝向如何,膀胱经均沿肛周走行而过,临床上常取其经穴以治肛肠病,如会阳穴、八髎穴、承山穴等。
《疡科心得集》云:“盖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足太阳会阳穴在肛门之旁。”会阳穴为十二经之中距离肛门最近的穴位,位于尾骨端旁开0.5寸。其浅层及深层分别遍布肛门神经及臀下神经,深层存在臀上、下动脉之分支,穴位深部为肛提肌腱,自解剖学结构而言,会阳便与肛门密不可分。此穴为膀胱经和督脉交会穴,主导自督脉传至膀胱经的阳气,并将其输送至臀周,故又名为“利机”。对于会阳穴,既可通过泻针、水针以清热,亦可通过灸、敷以祛寒,从而对肛周病变起到良性调控的作用。
《千金要方》言:“大小便不利,灸八髎百壮。”八髎穴即上、次、中、下髎,位于第一至第四骶后孔中,深部为S1-4骶神经,长于治疗便秘、大便失禁等盆底疾病,由于骶神经支配区域范围的不同,又以中、次、下髎效果尤甚。临床行针宜深刺,以达到充分刺激骶神经的效果,其神经传导类于中医所言“气机传导”,对于盆底气机失常致病疗效颇佳。承山穴亦为肛门疾患之要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诀》云:“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扁鹊所著《玉龙歌》云:“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承山对于痔漏等疾的疗效可见一斑。临床常取会阳、次髎之近治功效,结合远端选穴承山、大肠俞等治疗肛肠病,效果颇佳。膀胱经穴位对肛门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可佐证肛门为其所主。
高氏在《疡科心得集》言明痔的病因为“筋脉横解,精气脱泄,热毒乘虚流注”。《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诸病源候论》有云:“诸痔皆由伤风……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就肛肠病发病而言,由风、寒、湿邪或饮食劳作等均可引起,此为发病之因;内外邪侵于局部致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引起的“筋脉横解发为痔”,此为果,究其根本,痔疾发病必有筋脉改变。足太阳经为“巨阳经”,《类经》注曰:“周身筋脉,惟足太阳为多为巨。”亦云:“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病候……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胭、腨、脚皆痛,小指不用。”周身筋之得利有赖于身中阳气之通利,故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肛肠发病,病伤于筋,因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故治疗时应“治经以治筋”,足太阳经愈则筋利,疾病可愈,此即“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中“盖膀胱筋脉抵腰络肾,贯臀走肝,环前后二阴,故痔乃筋脉病”之论,亦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该理论。
由古至今,不乏医家以针刺、敷、灸等手段治疗肛肠诸疾。无论是何种肛肠疾患的选穴治疗,大体不离寻足太阳、督脉之穴,尤其在治疗便秘、大便失禁、肛门痛方面,以会阳、八髎穴为主配合其他穴位的疗效颇佳,普遍认为其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高氏所提出的“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为诸多医家提供了新的观点,对于该理论如何结合临床进一步更为有效地应用,是现今应当深入研究、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赖昌生.入膀胱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J].河南中医, 2009,29(11):1133-113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