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近60年成都地区风的运气学特点分  PDF

  • 李芝慧
  • 唐小利
  • 白杨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最近更新:2023-08-11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观察近60年成都地区风的变化是否符合传统运气学的规律。

方法

收集成都地区近60年每年2、4、6、8、10、12这6个月份的月平均风速数据并作图,比较波峰、波谷段的月平均风速数值。

结果

60年(1960—2019年)的月平均风速为(1.20±0.27) m/s;波峰段(1969—1976年)的月平均风速为(1.65±0.49) m/s;波谷段(1998—2002年)的月平均风速为(0.64±0.25) m/s;波平段(1960—1968年;1977—1997年;2003—2019年)的月平均风速为(1.15±0.29) m/s;波峰段和波谷段分别与60年的月平均风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平段的月平均风速变化的离散度减少,60年及波平段的四分位间距分别为0.4 m/s、0.3 m/s。

结论

成都地区风气的气象特点,与《黄帝内经》里运气学记载的气象规律差别较大,考虑为快速城镇化建设对成都地区月平均风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运气学说是祖先留给后人用于观察天象,了解人文的智慧,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气候对疾病的影响。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及2019年底开始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体现了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仝小林院士根据当时的运气特点,提出“寒湿疫”,指明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反映了运气学说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成都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较远,加上近些年温室效应、快速城镇化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干扰等因素,能否继续通过传统运气学推算方法,预测气象变化并指导临床值得学者们关注。根据60年为一甲子的说法,本研究将对一个甲子中的运气学规律进行研究。因检测数据受限,本文选择近期60年(1960年—2019年)成都地区的气象数据,并选择以月平均风速为风气的代表,和传统运气学推算结果进行对比,以了解传统运气学是否可以预测成都地区的气象变化,并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气象资料来源

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cma.cn/)获得1960—2019年都江堰站点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都江堰站点情况说明:区站号56188,北纬31°,东经103.40°,海拔698.5 m。

1.2 纳入指标

将月平均风速(m/s)作为六气中“风”的检测指标,纳入研究。六气是将一年均分为6段,每段约60日又87刻半。虽然六气依次交替,但存在“当至不至,不当至而至”等情况,为减少六气太过、不及对研究的影响故选择2月(初之气),4月(二之气),6月(三之气),8月(四之气),10月(五之气),12月(六之气),为各段气的代表。因为2、4、6、8、10、12这6个月份,位于每段气的中间,可减少各段气交替时太过或不及的干扰。

1.3 时间段划分方法

根据60年中每年2、4、6、8、10、12这6个月份的月平均风速值作曲线图。其中,将月平均风速均处于较高水平的时间段称为波峰段;将月平均风速均处于较低水平的时间段称为波谷段;将月平均风速变化较小,曲线变化较平稳的时间段称为波平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若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方差齐性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离散度分析使用四分位法进行比较,比较最大值、最小值和四分位间距。

2 结果

2.1 60年的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

1969年—1976年共8年的月平均风速较高,处于波峰段;1998年—2002年共5年的月平均风速较低,处于波谷段;1960—1968年、1977—1997年、2003—2019年共47年的月平均风速变化较小,曲线变化较平稳,处于波平段。波峰段和波谷段分别与60年的月平均风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表1图1改名换图

图1  成都地区近60年的月平均风速图

纵坐标代表风速,横坐标代表时间,每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2个月,如第一个点代表1960年2月,第二个点代表1960年4月,以此类推

表1  各时间段月平均风速比较(x¯±s,m/s)
时间段起止时间月平均风速
60年 1960—2019年 1.20±0.27
波峰段 1969—1976年 1.65±0.49*
波谷段 1998—2002年 0.64±0.25*
波平段 1960—1968年;1977—1997年;2007—2019年 1.15±0.29

注:  与60年的月平均风速相比*P<0.05

2.2 月平均风速变化离散度分析

波平段的月平均风速最大值小于60年的月平均风速最大值,月平均风速最小值大于60年的月平均风速最小值;波平段的四分位间距较60年的四分位间距更小。

表2  月平均风速变化离散度情况(m/s)
时间段最大值最小值四分位间距
60年 2.9 0.2 0.4
波平段 2.2 0.4 0.3

3 讨论

3.1 成都的运气学特点与传统运气学推测结果存在差异

王渭[

1]通过对成都地区10年(1968-1978年)的气象资料和运气学进行分析,得出成都地区二者相符的概率仅为50%以上的结论。其数据也被其他多位学[2-3]引用,认为在主运太过/不及之年,运气学推论与实际气象学资料相符,而在平气之年,则与实际气象资料不符。这可能与运气学说发源于中原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成都地区与其存在地区差异有关。刘玉[4]对郑州这些传统中原地区的研究发现,传统中原地区的气象资料和运气学推论是比较符合的,符合率高达95%~100%。张[5]对哈尔滨、酒泉、兰州、西宁、郑州、南京、广州、芷江、成都、济南十地进行气象学和运气学相符度研究后发现,在采用了以六气为主或岁运为主的推算方法时,气象学和运气学相符率各有不同,一方面是研究中并没有涉及气运同化、主客加临等因素对实际气象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纬度、经度跨越幅度大,气象变化也较大。综合既往的研究发现,全国各地的气象变化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运气学推论的。但既往的多项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观察的时间跨度小,不足一甲子的情况。本次研究,将时间范围拉长至60年,记录1个甲子内,成都地区地面的风气变化,却发现若以月平均风速代表风气的变化,所观察到的结论与《黄帝内经》中七篇运气大论所述不相符合。

大运:主管每年全年的岁运,也叫主运。如大运为木运,则谓风气主运。所谓丁壬合化木,即逢丁年和壬年,即为木运主运,全年以木、风、肝、胆的变化为主。理论上,木运所主的年份,“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故木气主运时,全年以风气为主。同理,一年四季,也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气,如春天以木气为主气,春三月,主发陈,是草木开始萌芽的时间,也是多风的季节。而一年中又有主运和客运的区别,即主运主管一年正常气候变化,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运,表现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同一季节下,虽然南、北、东、西、中五方的气候表现不一样,但都需遵守宇宙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四季更迭的顺序,此为主运,年复一年,永远不变。客运则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几大行星和地球、太阳、月亮的关系有关。不同年份,不同行星会对地球的温带、日照、风速、潮汐等产生不同影响,所以被称为客气。客气对主气的影响,谓主客加临,即主气会受客气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异大,导致每个地区都会有当地独特的气候特点,如西藏藏族结合当地的特点形成藏历,以指导当地生产生活。因此,《黄帝内经》里有七篇大论,详细地论述了运气的推导,以及对物候的影响。

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君火、相火)的简称,六气以三阴三阳为主,结合十二地支来说明和推算每年气候的一般变化和特殊变化。主气用以描述常规的六气变化,客气则用以描述每年的特殊变化。主气与客气相合,即为主客加临。主气有六,从大寒开始,即为初之气,按照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的顺序依次推移。传统认识中,初之气-厥阴风木从每年大寒开始,含大寒、立春、雨水、惊蛰4个节气,相当于每年的春季。因为木在天为风,因此,每年春天的气象特点是风气变化较大。

图1可知,成都市每年4~8月的月平均风速较大,月平均风速>2.5 m/s的情况均发生在8月份,而非初之气——主气木气当运之时,与《黄帝内经》里运气推算的结论不符。如60年中月平均风速最大值出现于1972年8月,虽然1972年是壬子年,岁运太木,即全年的大运为风木,但最大月平均风速出现的时间并不是春天木气主运的时间。1972年8月为壬子年的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太阴湿土,在泉为阳明燥金,根据传统记载分析,此时属长夏,湿气盛行,主客加临后仍表现为“溽蒸”的气候特点(《素问·五常政大论》),但事实上却表现出风的的各项特点。

观察图1可发现,在60年一甲子的运气周期里,不仅在每一年的节气变化里会有风速高低的变化,还在60年的气象变化中存在波峰-波谷-段平这三种风速变化情况,每个波段跨越时间约10年左右。而这种变化规律,在古人的记载中,并没有体现。

3.2 产生差异的原因

可能与以下3个方面有关。

3.2.1 运气学计算模式有误

在历史上,何时建运存在两种争论,分别是“立春建运”和“大寒建运”。刘玉庆[

6]研究2种建运模式下北京60年的气象变化规律后发现:若以“立春建运”,则初之气的平均气温,二之气的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三之气的平均水汽压、平均降水量,四之气的平均水汽压和平均降水量均高于“大寒建运”模式;五之气的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终之气的平均气温则低于“大寒建运”模式,但终之气的平均风速高于“大寒建运”模式。因此,刘玉庆等认为,王冰注释运气学的计算模式有误,当以立春建运。

但“立春建运”模式仅限于刘玉庆等人的研究,且从王冰之后,各代医家均用“大寒建运”模式,通过与临床结合,取得了许多临床疗效,并指导了历代瘟疫的防治。因此,不能完全否认“大寒建运”的历史意义。但既然“立春建运”模式似乎与现代的气象特点更接近,也提示学者们需要考虑近一千年来天体位置变化对我国气象的影响。是否能以此推翻王冰所提出的“大寒建运”的运气学计算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3.2.2 地理差异

运气学说是几千年前,先人观测天象、物候的变化规律而总结出来的。其历史悠久,根据传说,伏羲一画开天而演八卦,而八卦中的巽卦、震卦就代表了风、雷。从此可以看出上古之先人,对气象变化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先人们的居住地从甘肃迁移至黄河平原。运气学说不断发展、完善,与天干、地支、五行间生克制化等知识融合,不仅可以用于气象观察,指导农耕,还能指导用药,防治疾病。从运气学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先人也是根据居住地、时间的改变,因时因地制宜,修改推测气候变化规律的计算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生产生活。

因此,不同地域,如使用同样的运气学推测方法,必然存在差别。如十三朝古都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0.8°~112.59°,北纬33.35°~35.05°之间。成都的气象观测点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都江堰,地处东经103.25°~103.47°,北纬30.44°~31.22°之间。两者的经纬度差别较大。其次,洛阳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多山川丘陵;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境内山地、丘陵、平原交错,且因为盆地的地形闭塞,气温与湿度均较同纬度地区稍高,有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的特点。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有5种,先人虽然从甘肃迁移到黄河下游,但这一地理区间,均属于当今的温暖带。而成都位于高原气候区、温暖带、亚热带三种气候特点相互作用的地区,因此成都的气候变化程度较传统中原地区大。

由此可知,成都的气候特点,经、纬度,地形地貌都与中原地区(如洛阳)的差别较大。因此,中原地区的运气学推算公式需要结合成都的情况进行参数的调整,使运气学推算结果更加准确地反映当地的气候物候,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及防病、减灾。这也反映了中医学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

3.2.3 人为因素干预

图1还反映出一个现象,即2007—2019年全年的月平均风速差值不大,四分位间距较其他年份明显缩小。本次研究选择的是位于都江堰的气象监测点的气象数据,而从2002起,都江堰即迎来了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水平与成都市中心城区相当,并以旅游度假、休闲养老型房地产(约占市场的70%)为主,其余的房地产类型包括:商业、办公、普通多层住宅等类[

7]。都江堰海拔592~4582 m,都江堰气象站的海拔则为698.5 m,因此可推测,大量人工建筑的修建阻碍了地表风速。如楼高、楼间距、楼密度、不同楼栋之间形成的高度势差等,均对月平均风速的数据检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运气学判断的准确性。而地面气候特点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气候对人体身体的作用,影响五运六气学说对人体疾病发生的预测、治疗方面的指导作用。

3.3 结论

唐宋以来,就有许多医者认为五运六气是一个固定的推算公式,与各地区或每年的气候变化不符合,故弃之不用。笔者也同意五运六气学说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有限,原因如下:(1)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时间下,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区环境的差别很大,必须考虑不同地区环境下气候的变化,才能辨证地对待当时、当地气候对人和自然生物的影响。而目前留存下来的运气学资料中,如何在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调整运气学的计算方式等,是没有详细的研究或介绍的。(2)运气学的范围太大,包括了时间医学、气象医学甚至命理学的部分内容,但又不可与之等同。如时间医学需要研究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而运气学则可以研究年以上的节律变化。而在气象医学的研究中,运气学只包括了部分内容,不可将运气学等同于古代的医学气象[

8]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所获得的资料有限,本文只选择月平均风速这一指标作为风气的代表,因此可能产生选择偏倚。今后还需继续收集相关资料,更加详细地分析运气学和气象学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渭川.运气学说概要[J].新中医,1981,13(4):50-54 [百度学术] 

2

苏 颖,李 霞,张 焱,.中医运气学与现代气象学理论相关性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2):49-50. [百度学术] 

3

刘忠第.北京地区六十年气候变化与干支运气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百度学术] 

4

刘玉芝,顾万龙,庞天荷.郑州地区30年气象要素资料对运气学说的验证[J].河南中医,19855(2):29-32. [百度学术] 

5

张 喆.五运六气的源流、推演及51年10地区气象资料的统计验证[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百度学术] 

6

刘玉庆,高思华,张德山,.从北京市60年气象资料看王冰注释运气计算模式的谬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813-816. [百度学术] 

7

钟 玉.成都市三圈层房地产业发展分析报告[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15(4):34-36. [百度学术] 

8

张年顺.关于运气学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辽宁中医杂志,198815(2):6-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