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焦”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难经》,但其中对三焦的描述较模糊,定位、功能也说法各异。本文就近年来各个医家对三焦的理解和描述进行梳理总结,包括三焦的有形无形、三焦实质、结合西方医学对三焦的解读等。在总结的基础上,对三焦的形质进行评议,从中国古代哲学角度、文字角度、中医学角度到中西医结合、西医学角度等提出了新的见解,以期为三焦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黄帝内经》首先确立了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古人多将三焦分为“整体三焦”和“部位三焦”。“整体三焦”之说出自《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类经·脏象类》云:“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部位三焦”之说认为,上焦为心肺,中焦为脾胃,下焦为肝肾,其依据源于《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随着三焦理论的多样化发展,三焦病的研究也日趋成熟,《伤寒杂病论》论述了三焦的病理表现,《诸病源候论》进一步探究了三焦寒热虚实的病机,宋金元时期的各家医者将三焦理论运用到疾病治疗中;而后吴鞠通融合了“整体三焦”和“部位三焦”的理论,建立了三焦辨证体系,三焦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备。
随着西方医学的融入,解剖学、神经学等理论开始被大众所接受,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解读中医理论。其中,对三焦学说的解读就是一大亮点,在中西方医学汇通的基础上,各学派又革新了对三焦的解读,加快了中医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也为中医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导向。各家学派通过形质、功能、临床应用等角度对三焦的认识进行了再发挥,笔者就近年来对三焦形质的新认识总结如下。
张乐
三焦主行相火,《灵素节注类编》曰:“三焦为相火所游行,阳气由之而出,以温肌肉、充皮肤之气水,名为津,是由阳所化也。”《难经正义》曰:“三焦主持相火,为肾中原气之别使,是十二经之营卫流行,皆三焦之所使也。”三焦与相火关系密切,相火起于肾,为三焦所行使。田向东指出三焦理论被争论不一的重要原因,就是“三焦”一词在《黄帝内经》《难经》不同篇章里代表的意义不同,若是不对篇中论述的内容加以区分,只是把所有的“三焦”都归为一类,那么就会造成对三焦理论解读的混乱。
姜永
陈智
吕国
立足《黄帝内经》《难经》对三焦的记载,结合古今医家的评述,笔者认为三焦作为六腑之一,首先是有形的,但通过其行气、行水、调和脏腑功能来看,其应不似他腑有具体的形质,三焦无常形。因此,笔者认为《难经》说三焦无形,乃是指其无常形。后世评述三焦形态皆有所偏重,故理解不一,若是综合《黄帝内经》《难经》对三焦的论述则会发现,有形是指功能而言,无形是指形象而言,无形是说没有固定的形态。《素问》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为有形之物,故说三焦是有形的。因此,笔者认为六腑各自有其独立的形态和功能,不与他脏重叠,更不能替他脏代行功能,故说三焦与胃肠系统重叠是没有依据的。
田合
田合
田雨
古人自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膜”的存在,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五脏痿》记载:“膜者,人之皮下肉上膜,肉之筋也。”现代研究也发现了膜的存在,西医认为膜的连续性可能是疾病转移、传变的途径之一。三焦为膜系的理论是在总结前人数十年经验后提出的,也是现在越来越多人推崇的对于三焦形质的解释。
姜欣
三焦为膜系的说法与三焦运行气血津液的功能相吻合,诚然,三焦通过膜系结构将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通过膜系参与水谷腐熟,但不能将膜系结构误认为是三焦的本质。膜系属于三焦体系的一部分,三焦通过膜系发挥作用。膜系结构广泛分布于全身。在内,三焦可通过脏腑膜系辅助脏腑气血津液的正常循行;在外,三焦通过体表膜系将精微布散至体表,以濡润皮肤肌腠,又通过膜系发挥固护腠理的作用。
安星燕
此说法与膜系理论相似。从功能上来看,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和膜系功能一致;从位置来看,间充质干细胞所在人体位置与膜系分布相似,但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是由间充质干细胞组成的,不具有组织结构,更不是器官,因此不具备腑的功能。
韩春
此种说法混淆了中西方医学理论的概念。西医学中脑的作用以调控为主,包括调控人体的思维活动和肢体活动,调控激素分泌等,而中医学中人体以象思维下的心为中心,心所主的功能包括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也包括西医学中脑的功能。脊髓是低级中枢系统,主人体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各种反射活动,即属于中医中“心”的功能,而心包代心行事,为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导,同时也主导三焦及膜系的功能,故此处发挥功能的是心包。
王永
杜梦
三焦是六腑之一,与心包相表里,与其他脏腑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三焦系统通过膜系发挥作用,虽然膜系遍布全身,但其不具有统摄其他脏腑的功能,也不以其他脏腑为存在的基础,而是与其他脏腑功能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李军
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文字简化,汉字的寓意具有多样性,《黄帝内经》《难经》对三焦的记载在此基础上产生差异,使得许多医家对三焦的解读有些偏颇,例如很多学者都对《灵枢·营卫生会》中关于三焦的论述作为对三焦形质的解读,认为该篇所讲即是三焦的形态分布,实则不然。该篇论述的是三焦统摄下的营卫之气生成和运行的过程,而非对三焦本体的论述。总的来说,不管各家对三焦如何剖析,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三焦的功能与人体内气血津液的运行密切相关,而气血津液均是细微,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因此承载气血津液运行的系统也是细微不可见的,但不是不存在的。因此认为,三焦有形,但无常形。
《中藏经》曰:“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养左荣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难经正义》:“夫三焦者,禀元气以资始,合胃气以资生,上达胸中而为用,往来通贯,宣布无穷,造化出纳,作水谷之道路,为气之所终始也。”由此看出,三焦的功能贯通人体上下内外,禀元气,行营卫,通水谷,调气血,如此则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运行,那就是三焦系统。笔者认为,三焦通过三焦系统发挥其功能,三焦系统是指心包-三焦-膜系统,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膜系遍布人体各处,以供三焦内而脏腑,外而肌腠地发挥调控全身生理功能的作用。
结合《类经》所说三焦为一腔之大腑,以及《黄帝内经》中上、中、下三焦的功能,笔者认为三焦实质是胸膜与脏膜之间的腔隙结构,故说其包罗诸脏,其功能是由心包-三焦-膜系统行使的,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通过调控膜系来发挥功能,心包代心行事,主神志,也可调控三焦的功能,三焦主气,主水,通过膜系输布气血津液,并辅助脏腑行使功能。其中,上焦运行卫气和布散精微;中焦辅助脾胃腐熟水谷并运输水谷化生的精微,供血液和营气的生成;下焦辅助胃肠将糟粕中的水液部分运输至膀胱以排出体外。同时,三焦也通过膜系将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以发挥作用。三焦主导气血津液的形态无常,故三焦无常形。现在各派医家所认为的三焦是腠理、毛细血管、细胞间隙、离子通道等,皆属于该系统的范畴之内。由于古人对人体许多细微结构不能明晰,故多以象比类去论述脏腑的功能和形态,论述上就会过于抽象化,也是符合当时时代的一种解说。而现代人对古代理论的解读,应立足在当时的情况。
参考文献
张乐通.三焦名实蕴义剖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3):86-87. [百度学术]
田向东,郭志玲,朱光宇,等.《内经》和《难经》中三焦所指的脏器组织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8,24(23):19-23,51. [百度学术]
姜永平.还《内经》三焦地位:兼评后世三焦学说[J].河南中医,2008,28(3):9-14. [百度学术]
张伟琛.辨三焦[J].光明中医,2017,32(19):2758-2760. [百度学术]
刘绪银.基于中医认识思维模式探讨膜府系统的形质:中医膜府系统学说之一[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10):1093-1098. [百度学术]
熊 倩,温智新,熊小金,等.小议三焦[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22):7-9. [百度学术]
蒋宏岩,蒋术一,李 琦.整合医学论三焦与腹(肠系)膜的吻合[J].医学争鸣,2018,9(5):4-7. [百度学术]
陈智奋.从“无”与“有”的关系探索三焦理论及其临床运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百度学术]
吕国安.三焦概念探析[J].新中医,2017,49(9):161-162. [百度学术]
田合禄.《黄帝内经》三焦说探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1):1-7. [百度学术]
田雨河.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N].中国中医药报,2017-9-6(4). [百度学术]
张 权.三焦论[J].名医,2019,(1):20-21. [百度学术]
马 宁.三焦:以胰腺为中心的中医解剖结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28-33. [百度学术]
姜 欣,谷晓红,于 河,等.再论三焦膜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5):1851-1854. [百度学术]
陈启兰,龚一萍,祝光礼,等.“三焦”实质探幽[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5):311-313. [百度学术]
李洪海,韩 琦,李 萍,等.从膜谈三焦实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2846-2848. [百度学术]
严健民.战国消化生理三焦(集)配六腑新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6):408-410. [百度学术]
安星燕,陈云飞,李 娜,等.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诠释三焦器官/间充质组织系统的医学实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38(11):1599-1605. [百度学术]
韩春波.“三焦”的实质及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79-280. [百度学术]
王人澍,林昭庚,张贤哲,等.从中西医学探讨内经、难经、中藏经三焦实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第三届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7. [百度学术]
张晓文,宋 清,徐志伟.从离子通道理论认识三焦的实质[J].陕西中医,2006,27(2):197-200. [百度学术]
王永洲.“大三焦”理论解读[J].中医药导报,2016,22(10):1-5. [百度学术]
杜梦玄.用系统论原理剖析三焦实质之谜[J].中医药信息,2007,24(6):6-7. [百度学术]
李军伟.从实质形态论述无形之三焦[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6):367-36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