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纳入34首方剂,包含42味中药,高频中药(≥10次)有半夏、甘草、干姜、生姜、大枣、人参;中药功效类型以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温里药、温化寒痰药为主;药性以温为主,兼以寒佐;药味以甘、辛、苦为多;归经主要为脾、肺、胃经;关联规则获得8个药对,即大枣-半夏、甘草-半夏、生姜-半夏、人参-干姜、人参-半夏、大枣-甘草、黄芩-大枣、黄芩-半夏;聚类分析得到2组聚类方,即桂枝-茯苓-生姜及人参-大枣-黄芩-半夏-甘草-干姜。
呕为有声无物,吐为有物无声,因二者多同时发生,故统称为“呕吐”。呕吐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系病症,涉及西医学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胃炎、食源性呕吐、肠梗阻
①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记录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所用药物,建立方药数据库;②根据《金匮要略》原文及林亿按,甘草泻心汤组成应有人参;根据第386条方后,理中丸组成去白术加生姜;③参照《中药学
本研究纳入治疗处方共34首(不包括原文加减方),包括甘草干姜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五苓散等。涉及中药42味,频次总计160次。用药频次≥10次的中药共6味,分别为半夏18次、甘草16次、生姜14次、干姜14次、人参12次、大枣12次。见
将中药进行功效类别统计,使用频次前4的分别为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温里药、温化寒痰药,累计使用频率达67.51%。见
将中药的性味的修饰去除后合并,如“大寒”“微寒”统一为“寒”“微苦”统一为“苦”等,以确保数据更具典型性。
药性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温性77次、寒性34次、平性28次、热性18次、凉性3次;药味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甘味75次、辛味72次、苦味50次、淡味13次、酸味7次、咸味3次,涩味0次。见

图1 《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呕吐方的中药四气分布雷达图

图2 《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呕吐方的中药五味分布雷达图
将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0.2,设置置信度≥0.6,提升度>1.0。共获得8个药对,其中大枣-半夏、甘草-半夏的支持度最高(0.29),黄芩-大枣、黄芩-半夏的置信度最高(0.88)。见
《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共纳入34首,涉及中药总频次160次,平均每首处方4.71味,可见仲景用药精简,组方慎密。在中药频次分析中,频次≥10次的中药分别为半夏、甘草、干姜、生姜、人参、大枣。其中,半夏与生姜皆为呕家之要药,《伤寒杂病论》多方后注有呕者加半夏或生姜,可见仲景善用半夏、生姜治呕。半夏辛温,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本草图经》曰:“半夏主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相关研
在中药功效类型的频次分析中,排名前4位的功效类型依次为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温里药与温化寒痰药,占总频次67.51%,由此可知仲景治疗呕吐以温法、补法为主,融温补于一炉,如理中丸、干姜人参半夏丸等。从中药药性上看,仲景治呕吐以温为主,兼以寒佐,其中温类药使用频次倍于寒类药。呕吐病虽症状单一,然病因繁杂,病位在中焦,治应以脾胃为重要靶点,为避免用药寒热之偏性,仲景以温治之,加以寒佐,以制其性,使温而不患热。在药味频次分析中,甘味排在第一位,因甘味入土,取其缓中补土之意,高频药物中如甘草、人参、大枣,具有甘缓安中、益气健中之效。辛味发散,与甘味相合,辛甘发散为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辛甘化阳,通阳气,行津液,温化水饮,则呕吐止,如五苓散、甘草干姜汤等。呕吐病机在于胃气上逆,因脾司升清,胃主降浊,辛能开通,苦能降泄,以苦辛通降之法,可使脾气升发有力,胃气和降通达,则呕吐得止,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在中药归经的频次分析中,归经以脾、肺、胃为主。呕吐病位在脾胃,正如《诸病源侯论》曰:“呕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胃受邪,气逆则呕。”脾胃位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若脾胃气机失和,可使气逆于上而致呕吐。呕吐虽主责脾胃,但与肺脏关系密切,《素问·五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于肺。”故凡治气者,皆当治肺,从肺治呕吐,旨在调节气化枢机,使治节有主,以恢复胃腑的通降功能。故仲景治疗呕吐以脾胃为中心,重视调节脏腑气机,治法以温法、补法为主。
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8个药对组合,体现了安中降逆、苦辛通降、泻热和胃、温阳通气、温阳化饮、温中散寒的治法。大枣-半夏、甘草-半夏的支持度最高,为0.29,皆为与半夏相配伍,两两相合,共奏安中降逆之效。其中,甘草甘缓,以其斡旋中州,以专半夏降逆之功,且调和药性,顾护脾胃;大枣甘温,可补脾经不足,缓阴血,生津液,与半夏相配,以荣养之效制半夏辛温之过。黄芩-大枣与黄芩-半夏的置信度最高,为0.88。黄芩、大枣配伍,黄芩泻少阳上逆之火热,大枣和胃安中,可用于少阳邪热迫胃呕吐之证治;黄芩、半夏配伍,半夏辛温降逆,黄芩苦寒清肃,两药相配为伍,异气相使,寒温并用,苦辛通降,使中州枢机通利,则呕吐止,合仲景泻心法。半夏为有毒之品,常配伍生姜,监制半夏之毒,去性存用。相关研
将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2个聚类方。第1个聚类方为桂枝-茯苓-生姜,其中桂枝、茯苓为五苓散化饮邪的主要组成。仲景五苓散用于治疗“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者,因饮为阴邪,非阳不化,桂枝、茯苓合用,辛甘化阳,舒阳气而散水饮,导饮从小便而去;生姜温中止呕,佐桂枝温阳以化饮。三药相合,共奏温阳化饮、和胃止呕之效。第2个聚类方为人参-大枣-黄芩-半夏-甘草-干姜,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要组成,用于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方中半夏、干姜辛以开之,黄芩苦以折之,一寒一温,苦辛通降,加人参、大枣、甘草补固中土以复中焦升降,共奏平调寒热、降逆止呕之功。
仲景治疗呕吐用药精简,组方慎密,以顾护脾胃为中心,重视调节脏腑气机,治法以温法、补法为主,辅以安中降逆、苦辛通降、泻热和胃、温阳通气、温阳化饮、温中散寒。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推崇使用温补法治疗呕吐,《景岳全书》云“因胃实而呕者少,因胃虚而呕者多”,又云:“胃本属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土虚者即火虚也。”本研究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伤寒杂病论》治疗呕吐方药进行数据挖掘,系统分析了仲景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规律,以期为呕吐的临床用药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70. [百度学术]
张仲景.伤寒论[M].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百度学术]
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 仁,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百度学术]
范永升.金匮要略[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钟赣生.中药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百度学术]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百度学术]
王依明,王秋红.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20,31(21):2676-2682. [百度学术]
王欢欢,孔巧丽,郭 琴,等.生姜的古代文献沿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1,32(10):1582-1590. [百度学术]
张金兰,李 鲲,岳亚鹏,等.从《伤寒论》参草枣姜架构探析张仲景顾护脾胃思想[J].湖北中医杂志,2022,44(1):40-42. [百度学术]
金羊平,吴 皓,郁红礼,等.姜辣素拮抗掌叶半夏毒针晶刺激性毒性的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6):1087-1092. [百度学术]
叶 进.仲景用人参调治脾胃的配伍规律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8):1558-155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