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纳入符合标准的10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调肝活血稳压颗粒口服,疗程为12 w,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疗效。
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6.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降压有效率为84.00%,优于对照组的降压有效率68.00%(P<0.05)。
※基金项目 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No.JZYC20S22)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指患者血压数值高于正常值,不同时期伴或不伴有其他并发症的疾病。高血压在我国与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比,患病人数相对较
本研究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门诊及住院部的10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8.44±2.43)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48±2.03)年。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0.76±2.33)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16±2.0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纳入后需要更换临床治疗方案的患者;(2)研究过程中自行停药,不能服从本研究规则的患者;(3)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若患者不愿继续治疗,用药超过8 w者应统计疗效;试验期间若患者病情持续恶化,有可能发生危险事件,用药超过8 w者应统计为无效。
嘱咐所有患者研究期间规律作息及清淡饮食,不服用其他中西药。两组患者用药的疗程均为12 w。
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东瑞制药公司生产,5 mg×21片/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390),一般嘱患者晨起空腹口服1片,临床可根据患者血压波动情况,选择其他的服药时间,若控制不理想可增加次数为每日2次。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统一使用的血压仪器测量患者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组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对象组间治疗后的血压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SBP | DBP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156.90±5.52 |
128.80±12.3 | 89.30±5.60 |
79.74±4.4 |
对照组 | 155.70±5.40 |
138.90±8.2 | 87.66±5.64 |
81.56±3.3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4.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00%。观察组在降压方面的疗效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
观察组 | 50 | 31(62.00) | 11(22.00) | 8(16.00) |
42(84.00 |
对照组 | 50 | 13(26.00) | 21(42.00) | 16(32.00) | 34(68.00)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
观察组 | 50 | 10(20.00) | 33(66.00) | 7(14.00) |
43(86.00 |
对照组 | 50 | 1(2.00) | 22(44.00) | 27(54.00 | 23(46.00)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后仅在眩晕、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口干等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方面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症状 | 观察组 | 对照组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眩晕 | 3.48±1.20 |
0.56±0.9 | 3.48±1.20 |
1.08±1.2 |
头目胀痛 | 3.32±1.38 |
0.92±1.0 | 3.48±1.45 |
1.48±1.3 |
耳鸣 | 1.26±0.75 |
0.84±0.6 | 1.16±0.68 | 1.16±0.68 |
面红目赤 | 1.14±0.88 |
0.68±0.7 | 1.16±0.68 |
0.42±0.5 |
急躁易怒 | 1.28±0.93 |
0.76±0.7 | 1.14±0.76 | 1.10±0.76 |
肢麻震颤 | 0.78±0.91 |
0.36±0.5 | 0.56±0.61 | 0.54±0.61 |
失眠多梦 | 2.26±0.66 |
1.26±0.6 | 2.22±0.58 | 2.16±0.58 |
口干 | 1.84±0.71 |
1.04±0.6 | 1.96±0.53 |
1.60±0.6 |
口苦 | 1.98±0.77 |
1.14±0.7 | 1.94±0.62 | 1.88±0.63 |
腰膝酸软 | 1.04±0.78 |
0.72±0.5 | 1.20±0.73 | 1.18±0.75 |
总积分 | 18.84±6.38 |
8.28±4.2 | 18.30±4.84 |
12.62±4.4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CRP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的CRP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50 | 7.67±2.32 |
4.91±1.6 |
对照组 | 50 | 8.05±2.25 |
6.18±1.8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高血压患者常以头晕目眩、头目胀痛为主要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表明各种以眩晕为主要表现之病,其病位在肝脏,气失调畅,郁结化火,耗伤阴液,阴不涵阳,而成肝阳上亢。《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表明肝的疏泄功能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肝主疏泄,肝脏体阴而用阳,阴平阳和则可使肝脏平和。若肝失条达,疏泄失常,可致气机失调,郁而化火,火热之邪煎灼津液,导致肝阴不足,造成阴阳失衡,阳失阴之制衡,肝阳偏亢,肝阳易化风,风阳升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肝肾同源,且肝为肾之子,子病犯母,从而耗伤肾精,故可见腰膝酸软、耳鸣等症。心肝两脏相互影响,肝疏泄失常,可致血脉瘀阻及心火旺盛,正如《鸡峰普济方》所言:“肝气受邪,客乘于心,血涩而变。”肝气郁结,血行不畅而瘀脉内,五脏六腑失于平衡,而发为眩晕;肝失条达,阳气上逆,肝为相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窍且上扰心神,而发为眩晕,可见头目胀痛、烦躁易怒、心神不安、夜寐难卧等症。因木旺乘脾土,肝失条达,肝阳上亢,肝气上逆,上扰清窍且克脾土,可发为眩晕并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指出,气血同源,两者共同维系着人体气血生成及输布平衡。一方面,因肝阳上亢,气机失调,妨碍血液的运行输布,故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会同时兼有不同程度血瘀的病理状态;另一方面,因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之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脏,涉及心、脾、肾,临床可见肾精不足、肝火扰心、脾胃壅滞等证候,可进一步产生瘀血。肾精不足即阴虚,阴虚致阳亢,阳亢则耗伤津液,煎灼营阴,营阴津液耗伤,血液黏稠难以运行,滞于脉管,形成瘀血;肝火上炎损伤心阴致心火旺盛,形成肝火扰心之证,火易耗伤营阴,致使血液耗伤形成瘀血,滞于脉内;肝之疏泄失常影响脾胃的运化,形成脾胃壅滞,影响气血的生化,致气血生成减少,而血行需气的推动,肝气失于条达及脾胃气虚均可致血淤于脉道。
由上述分析可知,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是以肝失条达为其病机关键,因肝失条达影响心、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并且导致瘀血的形成。故治疗应以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清肝泻火、清心除烦、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为法,肝、心、脾、肾同调,瘀血便能祛除,方能奏效。
调肝活血稳压颗粒由天麻钩藤饮化裁而来,具体由天麻、三七、钩藤、石决明、丹参、益母草、桑寄生、杜仲、菟丝子、黄芩、栀子、淡豆豉、茯神、夜交藤、牡丹皮、冬桑叶、生麦芽、怀牛膝组成。方中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抑肝阳,肝阳得潜,则眩晕及头目胀痛可见缓解,且相关研
CRP为临床常见的炎症指标。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CRP偏高的现象,这与相关研究指出高血压的形成与炎症学说及血管内皮损伤学说密切相关相
参考文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 [百度学术]
董蓉蓉.高血压病证治规律及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 [百度学术]
陈 慧,刘 伟,王兆艳,等.中医护理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中的发展及应用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2):34-37. [百度学术]
董 雪,张振民,周莹洁,等.1069例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J].北京中医药,2020,39(3):270-272. [百度学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百度学术]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92. [百度学术]
柳 威,邓林华,赵英强.天麻钩藤饮干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0(1):51-54. [百度学术]
孟 醒,熊兴江.初发高血压病、青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认识及天麻钩藤饮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2):2752-2759. [百度学术]
SON M,OH S,LEE H S,et al.Gamma-aminobutyric acid-salt attenuated high cholesterol/high salt diet induced hypertension in mice[J].Korean J Physiol Pharmacol,2021,25(1):27-38. [百度学术]
郑 峰,丁 静,熊尚全,等.稳压灵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疗效及对NPY、CRP、HCY水平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4,29(8):1628-163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