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五脏一体观”是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五脏之间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基于“五脏一体观”理论认为,慢性肾衰竭的产生与五脏生理及病理产物等因素密切相关,慢性肾衰竭以湿浊瘀毒为发病基础,脾肾为发病关键,且与心、肺、肝三脏关系密切。治疗上,重视脾肾两脏的关系,同时不忘心、肝、肺的综合调治。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后期出现以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症状及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为特点,临床上以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思维方法,“五脏一体观”又是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五脏一体观,即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并与外界四时阴阳相呼应,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
在五脏一体观中,脾、肾作为先后天之本,在CRF发病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主调控水液代谢,一方面通过肾阳的温煦蒸腾作用将水液输布全身各脏腑组织;另一方面,全身的水液通过三焦聚集于肾,将水液代谢产物下输膀胱,通过前后二阴排出体外。《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表明了肾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并且促进人体器官的发育及功能的正常。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升清,《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一方面,脾可将饮食物等化生为水谷精微物质,通过升清作用,输布全身濡养灌溉;另一方面,脾可运化全身水液代谢,对人体水液的输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RF病程日久,五脏皆伤,而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失调,则水液聚而成湿、成饮;脾的运化功能失司,气机升降功能失调,则聚湿成痰、成瘀,蓄积日久成浊毒,随三焦流溢全身,进而产生一系列症状。魏仲南教授治疗CRF时,重视脾肾,并在临床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统一,主张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注重活血化瘀与祛湿泄浊解毒,突出软坚散结,中西互参进行论
由于五脏作为一个整体,脾、肾功能失调,溺毒内蕴,则心、肝、肺三脏也随之受累。心主神明,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功能,通过调控五脏六腑之精使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运行,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危”,CRF患者若脏腑亏虚,心肾不交,则易导致失眠的发生。王丽
唐敬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瘀血的形成与气血失调关系密切,而五脏失调是气血失调的结果。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脾虚则气血乏源,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统血功能减退,血溢脉外致瘀;血虚则运行不利亦致瘀。《医林改错》云“血受寒则凝结,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肾内寓元阴元阳,肾脏功能减退,肾阳虚则导致人体虚寒内盛,寒凝气滞血瘀;肾阴虚则虚火内盛,炼液成痰、成浊,痰浊阻滞气机亦可产生瘀血。心、肝、肺在瘀血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肺为气之本,气机不畅,血随气滞致瘀;肝主藏血、主疏泄,肝脏疏泄功能减退,气机不畅,则气血郁遏于内成瘀;肺生于右,肝生于左,一升一降,使全身气机周流畅通,肝肺气机升降失调,久病耗气耗血, 血无气之行亦无道之通,阻于络脉,则顽血之病
《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云:“瘀血去则新血易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瘀血不除则新血难以生成,在CRF中,五脏失调,湿浊邪毒与瘀血互结,导致病情缠绵加重。正如叶天士所提出的“久病入络”之说,CRF病程较长,湿浊瘀毒蓄积体内,阻于络脉,导致气机逆乱,进一步加重病情。朱虹
CRF属本虚标实,在五脏一体观的指导下,应重视脾肾在该病中的治疗。
一方面要兼顾脾肾,培本固元;另一方面要祛湿化浊解毒,活血化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证应注重平补肾阴肾阳,化气行水。脾胃为后天之本,在CRF早期,脾虚不明显,随着疾病的发展,逐渐由脾气虚发展到脾阳虚,受纳、运化功能障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故应注意顾护脾胃之气。林成锦
CRF患者多忧思内结,导致气机不畅。在五脏一体观下,肝肾同源,肾精亏虚,水不涵木,则肝风内动;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导致脾脏功能减退,加重湿浊邪毒的产生。在治疗上应重视疏理气机,多选用香附、香橼、青皮等,而肝为刚脏,用药宜柔和,故多选用白芍、木瓜等养肝阴,同时选用鸡血藤、丹参等活血化瘀。段光堂教
五脏一体观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CRF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在临床治疗中,多数医家认为该病以脾肾两脏为本虚,湿浊瘀毒为标实,而忽视了五脏的整体性及五脏与病理产物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五脏一体观的理论探讨CRF的治疗,避免了专病专方,同时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CRF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ZHANG L X,WANG F,WANG L,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J].Lancet,2012,379(9818):815-822. [百度学术]
任倩倩,向少伟,许雯雯,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2):49-51. [百度学术]
熊明月,王 怡.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1,22(11):1026-1027,1031. [百度学术]
王艺霖,黎崇裕,刘志龙.刘志龙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介绍[J].光明中医,2022,37(2):217-220. [百度学术]
方迪龙.《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87-588. [百度学术]
李永乐,翟双庆.论《黄帝内经》中五脏之间的调控关系[J].中医杂志,2018,59(14):1171-1174. [百度学术]
石伟荣,吴 强,魏仲南.魏仲南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思路及临证经验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12):1506-1508. [百度学术]
袁少蕾,姚小燕,钟东昇,等.吴净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述要[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6):70-72. [百度学术]
马 赟,徐 晶.陈志强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1,22(10):854-855. [百度学术]
王丽君.分析滋肾清心安神汤对慢性肾衰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1):28-29. [百度学术]
贾志杰,孙 伟,赵庭雪,等.慢性肾功能衰竭与中医肝郁气滞的病机相关性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3):33+36. [百度学术]
李 慧.《内经》“肺藏象”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11):1284-1285. [百度学术]
唐敬东.慢性肾衰瘀血机理及活血化瘀疗法浅论[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6):141-142. [百度学术]
冯培云,刘冰冰,张守琳.赵振昌教授以瘀立法治疗慢性肾衰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6):64-66. [百度学术]
刘 臻,朱 虹,张铭倩,等.“肝肺气机升降循环”理论治法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8,37(8):631-633. [百度学术]
朱 虹,钱 静,王树槐.运用络病学理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与方法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四)—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91-192. [百度学术]
沈 会,宫晓洋,陶汉华,等.从肾络瘀阻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57-58. [百度学术]
林成锦,吴 强,石伟荣,等.吴强主任医师运用补肾祛毒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4):96-99. [百度学术]
王慧敏,孙斌,杨玉清,等.段光堂教授从肝郁论治慢性肾衰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6):19-21. [百度学术]
罗莉苹,吴 强,林 杰,等.基于《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思路[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7):175-17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