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用中医症状鉴别诊断方法对《临证指南医案·胁痛》的病案进行总结,发现叶氏对胁痛的本症描述有胁胀夜甚、响动则降、左胁闪闪、胁下坚满、食入则安、重按得热少缓、进食痛加、晡暮病剧;常见伴症有咳血、呕吐清涎、周身寒凛、暮夜五心热、嗌干、易饥呕涎、心嘈如饥。通过分析其各自的症状特点、病因、病位、病机和相应的选方用药,以总结叶氏治疗胁痛的规律。
《临证指南医案》是叶天士的临床医案专著,全面展现了叶氏的临床诊疗思路和用药经验,是从事临床诊疗的中医工作者必读中医古籍之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法是中医鉴别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分析单一症状或体征(分为本症、伴症),确定其本质,为证候诊断创造前提。症状鉴别包括本症鉴别、伴症鉴别两种方
叶氏《胁痛》篇中的医案记载较为精简,寥寥数语中却能几乎展现“胁痛”一病的全貌,得益于对疾病特征的突出。以症状鉴别的方法进行拆分,发现叶氏对胁痛的本症描述有胁胀夜甚、响动则降、左胁闪闪、胁下坚满、食入则安、重按得热少缓、进食痛加、晡暮病剧;常见伴症有咳血、呕吐清涎、周身寒凛、暮夜五心热、嗌干、易饥呕涎、心嘈如饥。试分析如下。
本症鉴别法是“根据某一单独症象自身的不同现症特点,来鉴别该症的病因、病所或病机等本质类别的方法
“张(六五),胁胀夜甚,响动则降,七情致伤之病。肝郁。橘叶、香附汁、川楝子、半夏、茯苓、姜渣
“徐(四九),劳怒阳动,左胁闪闪,腹中微满,诊脉弦搏左甚。当先用苦辛。郁金、山栀、半夏曲、降香末、橘红、金石斛
“丁,由虚里痛起,左胁下坚满,胀及脐右,大便涩滞不爽。用缓攻方法。湿热壅滞。小温中丸
即进食后胁痛得以缓解。《重庆堂随笔》道:“问饮食谓得食稍安者,必是虚证,未尽然也。痰火证、虫证皆得食稍安。
叶氏对“络病”有独到的认识,以下通过分析有关胁痛得食稍安的3则案例(沈案、尤案、程案),可知叶氏认为得食稍安有营络虚寒证(有表、里之别),还有营络阴血不足夹瘀证。
“沈(五十),左胁下痛。食入则安。营络虚寒。当归桂枝汤加肉桂
“尤(四五),痛从中起,绕及右胁,胃之络脉受伤,故得食自缓。但每痛发必由下午黄昏当阳气渐衰而来,是有取乎辛温通络矣。当归、茯苓、炮姜、肉桂、炙草、大枣
此案胁痛亦得食自缓,却每因下午黄昏阳气而发,知其病位在血分。如《柳选四家医案》在论及胃脘痛得食而缓,总结疾病不外病在气分、病在血分、气血同病三种,“独气分为病,理其气即可向安,而此痛虽得食而缓,午后则剧,黄昏则甚,属在阳中之阴,阴中之阴候,其为血病无疑
“程(四八),诊脉动而虚,左部小弱,左胁疼痛,痛势上引,得食稍安。此皆操持太甚,损及营络,五志之阳动扰不息。嗌干舌燥,心悸,久痛津液致伤也。症固属虚,但参、术、归、芪补方未能治及络病。《内经》肝病,不越三法,辛散以理肝,酸泄以体肝,甘缓以益肝。宣辛甘润温之补,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自臻效验耳。炒桃仁、柏子仁、新绛、归尾、橘红、琥珀。痛缓时用丸方:真阿胶、小生地、枸杞子、柏子仁、天冬、刺蒺藜、茯神。真菊花四两丸
此案胁痛病由操持劳累太过,肝血亏耗,阴虚不能制阳,阳气浮越而动扰不安,阴津不足而舌燥,阴血不足心失濡养而见心悸,日久阳气化火进一步损伤营络之阴。用药上,叶氏在痛缓时以阿胶、生地、枸杞、柏子仁、天冬滋阴养血;刺蒺藜平肝疏肝;茯神宁心安神。丸者缓也,胁痛缓解后叶氏认为应以长期缓慢补养阴血为法。胁痛尚未缓解时,叶氏却以桃仁、柏子仁、归尾、琥珀活血化瘀;橘红理气化痰。结合叶氏“久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的观点,推知“得食稍安”在此案中的机理为阴血不足的基础,兼血瘀阻滞络脉,故而分步治疗:急性发作时化瘀理气,缓解期则柔肝补肝。
“朱(五二),左乳傍痛绕腰腹,重按得热少缓。此属阴络虚痛,十一年不愈,亦痼疾矣。当归、肉桂、小茴、丁香皮、茯苓、淡干姜
两症略有区别,但共同点是进食后胁痛加重,故在此一同进行鉴别。《四诊抉微》曰:“凡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虚证。得食更甚者,或虚或实皆有之,当辨而治之。
“沈(二一),初起形寒寒热,渐及胁肋脘痛,进食痛加,大便燥结。久病已入血络,兼之神怯瘦损,辛香刚燥决不可用。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
病久入血络,瘀血阻滞肝经络脉,血瘀气滞,进食后胃气停滞进一步影响肝气运行,故而进食后胁痛加重。瘀血阻滞而新血难生,血少不能润泽肠道,故伴有大便燥结。案中用方复见于《临证指南医案》“诸痛篇”的黄
“尤(四五),痛从中起,绕及右胁,胃之络脉受伤,故得食自缓。但每痛发必由下午黄昏当阳气渐衰而来,是有取乎辛温通络矣。当归、茯苓、炮姜、肉桂、炙草、大枣
“胡(三四),诊脉右弦,左小弱涩。病起积劳伤阳,操持索思,五志皆逆,而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先胁痛,晡暮阳不用事,其病渐剧。是内伤症,乃本气不足,日饵辛燥,气泄血耗。六味滋柔腻药,原非止痛之方,不过矫前药之谬而已。《内经》肝病三法,治虚亦主甘缓。盖病既久,必及阳明胃络,渐归及右,肝胃同病。人卧魂藏于肝,梦寐纷纭,伤及无形矣。议用甘药,少佐摄镇。肝肾皆虚。人参、枣仁、茯神、炙草、柏子仁、当归、龙骨、金箔。桂圆肉煮浓汁,捣丸
下午到黄昏之时胁痛加重,此症见于尤案、胡案,叶氏认为是下午到黄昏之时阳气渐衰,阳气不足所致。如尤案,络脉虚寒,食后胃中得以补给,脾胃气血生化有源,胁痛虽可暂缓,却又每因晡暮阳气渐衰而发作,故以辛通温补为大法,药以当归、肉桂养血通络,炮姜、茯苓、炙甘草、大枣温中健脾。然而疾病有动态进展性,阳损可及阴。如胡案胁痛初为阳虚所致,用药本应以尤案为参,却误用辛燥之药,故而耗气伤血,继而肝胃同病,血不藏魂。叶氏参考《内经》肝病之法,以人参、枣仁、当归之类甘缓益肝,少佐龙骨、金箔镇肝摄魂,体现了叶氏诊治疾病的全程动态性思维。
伴症鉴别法是“根据该症紧密伴随出现的症状特点来鉴别该症的病因、病位、病机等本质的方法”,即根据该症所涉及的病证,选择与该症产生机制紧密相关、随现概率较高的症状作为鉴别要
“汤(十八),气逆,咳血后胁疼。金不制木。降香汁、川贝、鲜枇杷叶、白蔻仁、杏仁、橘红
“郭,痛必右胁中有形攻心,呕吐清涎,周身寒凛,痛止寂然无踪。此乃寒入络脉,气乘填塞阻逆,以辛香温通法。寒入络脉气滞。荜拔、半夏、川楝子、延胡、吴萸、良姜、蒲黄、茯苓
“沈,暮夜五心热,嗌干,左胁痛。肝肾阴亏。人参、生地、天冬、麦冬、柏子霜、生白芍
“黄,左胁骨痛,易饥呕涎。肝风内震入络。肝风入络。生地、阿胶、生白芍、柏子仁、丹皮、泽兰。又,照前方去白芍、泽兰,加桃仁、桑枝。又肝胃络虚,心嘈如饥,左胁痛,便燥,少血。生地、天冬、枸杞、桂圆、桃仁、柏仁。熬膏,加阿胶收
在运用症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叶氏医治胁痛的过程中,发现胁痛的本症特点有:疼痛性质包括胀痛、闪闪、坚满;缓解因素包括响动则降、得食稍缓、重按得热少缓;诱因有进食痛加;时间规律(程度)包括胁胀夜甚、晡暮病剧。以上大部分本症可初步判断出胁痛的本质范围,但部分本症鉴别指向未必明确。如丁案“胁下坚满”,属气滞不通之类的病症,可能是痰气交痞,也可能是瘀血阻滞,还可能是湿热痰瘀等。借助伴症“大便涩滞不爽”便可明确病因病机是湿热壅滞。而伴症较显著时,如汤案、郭案、程案、沈案、黄案,便可略去本症,先做伴症鉴别,不仅准确可靠,还方便快捷。症状鉴别法是本症、伴症鉴别法的灵活联合运用,但是本法只能初步辨析胁痛症的本质类别,不能明确此症象在疾病中的轻重地位,未能反映胁痛病的全貌,仍需结合证候鉴别诊断方法、病种鉴别诊断方法,才算是一个对胁痛病的完整诊察过程。
参考文献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百度学术]
余小萍,方祝元.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225. [百度学术]
刘英锋,黄利兴.实用辨证论治程式通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百度学术]
张聿青.张聿青医案20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277. [百度学术]
王孟英.重庆堂随笔[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97. [百度学术]
何廉臣.增订通俗伤寒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35. [百度学术]
林珮琴.类证治裁[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52. [百度学术]
刘宝诒.柳选四家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09. [百度学术]
林之瀚.四诊抉微[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5. [百度学术]
张 璐.张氏医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21. [百度学术]
叶天士.本草经解[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 [百度学术]
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