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术后换药是肛肠疾病手术治疗疾病的重要过程,而“煨脓长肉”法作为中医外科学特色换药理念之一,在术后应用得当,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文中列举紫白膏换药验案1则,探讨“煨脓长肉”法在痔术后换药中的具体应用,探析其医理,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煨脓长肉”是中医外科学特色换药理念之一,常应用在创面愈合中后期阶段,通过局部外用中草药或其制剂,使创面及皮肤局部吸收药物,从而促进创面生肌长肉。其外用药物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使创面不暴露于外界,免于受邪;另一方面,药物成分能改善创面局部,煨出脓液,疏通气血,载邪外出,生肌长肉。相关研究认为,中药外用于创面,有助于创面局部保持湿润、温热的环境,有助于创面愈
林某,男,28岁,以“反复便时肛内肿物脱出、出血半年”为主诉于2021年10月14日由门诊拟“混合痔”收住院。入院前半年于进食辛辣刺激之品后,出现便时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伴便时出血,色鲜红,量约1.0 mL,便后自行停止,伴肛门坠胀感,无肛门疼痛等不适,未予重视及治疗。每经饮食控制后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遂就诊。入院查体:暴露肛门,肛缘欠平整,截石位3点、5点、7点、11点位可见局部圆形肿物,触之柔软。肛门镜下可见齿线上下3点、7点、11点黏膜隆起,表面光滑,色深红,稍有糜烂,未见明显出血点。指诊:食指经肛管通畅,稍可触及柔软性黏膜隆起,距肛缘6 cm以下未触及其他异常肿物,退指无染血。既往病史无特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排除手术禁忌证。次日在全麻下行混合痔内套外切术。常规术前准备后,患者取截石位,肛周予局部浸润麻醉,麻醉生效后,适当扩肛达效,置入肛门镜,暴露齿状线及内痔团块,黏膜消毒后,在齿状线上方,分层套扎3点、7点、11点内痔组织至基底部;外痔较明显点位,用组织钳提起外痔外缘,向肛内做“V”型切口,钝性加锐性剥离外痔组织至齿线下,与套扎部位保留一定距离,予10号线结扎,剪除外痔残端,共4个外切口,长1~1.5 cm,切口间留桥0.5~1 cm。术后常规予抗生素抗感染、止血药止血等治疗。嘱治疗期间注意生活习惯,不抽烟饮酒,饮食宜清淡,注意休息,大便应保持顺畅,创面保持卫生。术后每日以院内制剂消痔洗剂(药物组成包括大黄、芒硝、野菊花、威灵仙、苦参、鱼腥草、马齿苋)中药熏洗或坐浴5~15 min后,再予中药换药。
术后第1 d,手术各切口呈线型,拉开肛缘褶皱,暴露创面,其表面鲜红,伴有少许血痂,予碘伏稍加擦拭后,予紫草油换药,加压包扎;术后第2~3 d,创面血痂渐退,渐出现少量分泌物,质清较稀,换药时先予碘伏擦拭表面分泌物,继续予紫草油换药,常规包扎;术后第4 d,创面色鲜红,未见血痂,可见鲜红肉芽组织生长,分泌物黄白浓稠,周围水肿渐退,生理盐水稍擦拭后,予紫白膏涂抹创面;术后第7 d,创面肉芽鲜活,逐渐生长,可见大量稍黄黏稠性分泌物,继续予紫白膏换药;术后第14 d,肉芽渐长,肉芽鲜红,7点、11点位创面肉芽稍高于创面,创面分泌物呈白色黏稠状,创面边缘可见白色上皮化组织,剪刀修剪较高的肉芽后,予紫草油棉球外敷创面,加压包扎,次日续予紫白膏换药;术后第21 d,创面趋于愈合,已全部上皮化,中心部分稍发白,湿润,触之脆弱;术后1个月,创面痊愈,创表内外结实,肛门形态和功能正常。
本案患者为年轻男性,患痔日久,有明显的症状,有手术指征,其体质尚可,无明显禁忌证,无明显影响术后创面愈合因素,故予行手术治疗。在创面愈合早期(约1~3 d),为炎症反应
在创面愈合中期(约4~14 d),为肉芽组织增生
紫白膏为福建省人民医院肛肠科名老中医陈民藩教授的经验方剂,是根据痔病的病因病机特点组方研制的中药制剂,现为福建省人民医院的院内制
紫白膏在配伍中,紫草、大黄以清热解毒为主,煅石膏、白及则以敛疮生肌为主,冰片具有引经之用,可促进药效。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表明,紫白膏中多种药物皆有抗炎、抗菌作用,如紫
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病,手术是混合痔的常用治疗方法,然肛周位置特殊,术后创面容易受粪便污染,为引流通畅,创面常为开放性。若术后换药不当,创面容易愈合不良,形成慢性陈旧性创
现有观点认为,西医的湿润疗法与中医的煨脓长肉法理念相似,煨脓长肉药物可提供湿性敷料包裹的条件,从而利于创面生
参考文献
徐杰男,阙华发. 中医外科“提脓祛腐”“煨脓长肉”理论与应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12):24-26. [百度学术]
阮晓枫,刘 敏. 论煨脓长肉与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J]. 湖南中医杂志, 2016, 32(5): 164-165. [百度学术]
付小兵,王正国. 创伤基础[M].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21-23. [百度学术]
赵 诚,单苏圆,王未娟. 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研究紫草油促进肛裂术后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1, 38(6): 1137-1140. [百度学术]
李 陈,常 克,杨 静,等. 紫草及紫草制剂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 2018, 13(6): 1363-1367. [百度学术]
陈民藩. 陈民藩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267. [百度学术]
蔡而玮,吴燕燕. 紫白膏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9): 2785-2787. [百度学术]
黄秀萍. 紫白膏联合消痔洗剂用于混合痔术后的效果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 2019, 31(19): 118-119. [百度学术]
蔡而玮,吴燕燕,许圳鹏. 紫白膏对混合痔术后出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30): 104-106. [百度学术]
石 荣,王 菁. 紫白膏促进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12): 1971-2013. [百度学术]
许圳鹏,赵 诚,倪 虹. 紫白膏对大鼠创面组织修复及bFGF表达的影响[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 9(9): 107-109. [百度学术]
吴燕燕,蔡而玮,赵 诚. 紫白膏促进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5, 34(12): 90-91. [百度学术]
钱 雪,李海涛,曾万祥,等. 紫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产品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1, 40(3): 52-56. [百度学术]
金丽霞,金丽军,栾仲秋,等.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 2020, 37(1): 121-126. [百度学术]
尚 坤,李敬文,常美月,等. 中药冰片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吉林中医药, 2018, 38(4): 439-441. [百度学术]
岳婧怡,张 玲. 药用石膏的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16, 44(6): 4-6. [百度学术]
上官艳妮,李 林,潘胤池,等. 白及组织培养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 30(7): 1706-1709. [百度学术]
周鹏飞,刘佃温,刘世举,等. “提脓去腐、煨脓长肉”理论在肛周慢性创面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21(8): 104-107. [百度学术]
郭冬婕,陈 瑜,李 斌,等. “煨脓长肉”理论的临床运用与理性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11): 4812-4814. [百度学术]
陆树良. 把握创面修复的规律和特征促进创面愈合[J].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5): 401-403. [百度学术]
杨建华,朱永康. 中医外科煨脓长肉湿润法再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1): 265-26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