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收集并筛选出治疗痢疾的方剂115首,共涉及药物110味,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频次≥30次)依次为茯苓、人参、白芍、黄连等;药性方面以温性为主,寒性次之;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常归脾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高频次药对有黄连-黄芩、茯苓-泽泻,茯苓-白术等;聚类分析得到五组核心药物组合。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的肠道疾
近年来数据挖掘广泛应用于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方面,也是当前中医经验学术分析及探讨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以便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
参考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根据医案中组成明确的处方,经名称规范化后,将具体药物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包括名称、四气五味以及归经等,建立治疗痢疾的药物属性数据库。两人合作,一人将数据录入系统,一人核对信息准确性。
将药物数据矩阵表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运用Apriori算法,根据定性分析药物之间的联系程度。根据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3个指标找出具有强规则的药物关系,以探析各药物间的关联关系。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中共纳入91则痢疾医案,统计后共得到115个处方,涉及药物110味。
110味药物总用药频次为742次,使用频次≥12次的药物共有17味,其中使用频次≥30次的共有4味,依次是茯苓、人参、白芍、黄连。见

图1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痢疾处方高频药物统计结果
将药物属性“热”“大热”归为“热”,“寒”“大寒”“微寒”归为“寒”,“温”“微温”归为“温”,分为温、寒、平、热、凉共5种属性。统计后得出温、寒、平、热、凉药物属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2.43%、29.86%、19.86%、7.30%、0.54%。从中发现《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痢疾用药以温性为主。见

图2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痢疾处方药物药性统计结果
药味统计可知药味以甘味使用频数最多,占比32.40%,其次为苦味、辛味,分别占26.74%、20.27%。可见《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痢疾用药以甘味为主,苦、辛味次之,咸味最少。见

图3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痢疾处方药物药味统计结果
对药物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得出归属脾、胃、肝经的药物数量最多,占比依次为18.41%、15.87%、14.29%,总占比48.57%,可以得出《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痢疾用药主要归脾、胃、肝经。

图4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痢疾处方药物归经统计结果
对110味中药设定最小支持度为10%、最大前项数为1以及最小置信度为60%,通过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9组关联药对,因黄连与黄芩之间为重复组合,故形成8对药物配伍关系。结合置信度与支持度,得出黄连-黄芩为核心药对,见
后项 | 前项 | 支持度(%) | 置信度(%) | 提升度 |
---|---|---|---|---|
黄连 | 黄芩 | 23.21 | 92.31 | 3.33 |
茯苓 | 泽泻 | 11.61 | 84.62 | 1.90 |
茯苓 | 白术 | 13.39 | 80.00 | 1.79 |
黄芩 | 黄连 | 27.68 | 77.42 | 3.33 |
人参 | 炙甘草 | 20.54 | 69.57 | 1.77 |
茯苓 | 猪苓 | 10.71 | 66.67 | 1.49 |
人参 | 干姜 | 23.21 | 65.38 | 1.66 |
茯苓 | 陈皮 | 22.32 | 64.00 | 1.43 |
白芍 | 黄芩 | 23.21 | 61.54 | 1.77 |

图5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痢疾处方高频药物关联网络图
筛选出使用频次≥12次的药物(共17味),依据药物关联性强弱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树形图显示的合并过程。可分为5组核心药物:C1组:黄连、黄芩、白芍;C2组:当归、熟地黄、山楂;C3组:人参、炙甘草、干姜;C4组:附子、生地黄;C5组:陈皮、厚朴、泽泻、猪苓、茯苓、白术。见

图6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痢疾处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痢疾病位在肠,但其本在脾,与肺、肾密切相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痢》中,用药频次位居前列(频次≥12次)的依次是:茯苓、人参、白芍、黄连、干姜、黄芩、山楂、陈皮、厚朴、炙甘草、当归、附子、白术、泽泻、生地黄、熟地黄、猪苓,从中可以看出叶天士治疗痢疾用药以甘温为主,辅以苦辛。高频用药前四位中,茯苓性平,味甘、淡,主利水渗湿,善理脾胃,因脾胃属土,土之味原淡,味淡能养脾阴,为渗湿利痰之主药。痢疾病湿热在脾则结痛,而茯苓甘平淡渗,能起到燥脾伐水清金之用。人参甘、苦,性微温,为补脾气之要药,有扶正祛邪之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参益气,正气足,其邪不能留,故能除邪
根据药物性味及归经可知,叶天士治疗痢疾最常用甘、苦、辛味药。甘味药能和、能缓,可以顾护脾胃,缓急止痛。苦味药能清泄火热、泄降气逆,且有泻火存阴的作用。辛味药能散、能行,可上达头目,通窍止痛。叶天士治痢疾以温药为主,寒药次之,平药最少。用药归经频次前5位分别为脾、胃、肝、肾、肺经,说明叶天士治疗痢疾用药归五脏之经,并重在脾胃。痢疾之病,多在夏令与秋初,正当木气败退,土气湿盛之时,外感时令之邪,侵犯肠胃,脾胃气机受阻,气血壅滞,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发为痢
支持度最大的药对为黄连-黄芩。黄连配伍黄芩可清热燥湿,治由湿热之气所致的下痢,湿热在里,黄连擅于清湿生之热,黄芩则擅于解热生之湿,对湿热下痢治疗效果甚
如
本研究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和中药文献研究方法相结合,从性味、归经、常用药对、核心药物研究等多角度剖析了叶天士辨治痢疾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用药以甘温为主,多以辛开苦降、酸苦泄热、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温肾健脾为法,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未对临床症状、证候等展开深入研究,后期可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34,242-243. [百度学术]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422. [百度学术]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24. [百度学术]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5. [百度学术]
王忠成.从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9):680-681. [百度学术]
叶 桂.本草经解[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 [百度学术]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2. [百度学术]
吕景山.施今墨药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