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笔者通过对用五苓散治疗阳痿验案的剖析,提出医生提高疗效须提高四诊信息采集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形象思维,熟读中医经典,才能深刻理解病因病机,从整体把握人体状态进而治疗疾病。
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目前本科教材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命门火衰、心脾亏虚、肝失疏泄、湿热下注,治疗多从温补脾肾、补益心脾、疏肝解郁、清热利湿着手[文献]。但教材只是示人以规范,而临床病症错综复杂,如果生搬硬套,执方疗病则常难以取效。笔者曾用五苓散治疗阳痿1例,并就此浅谈中医临床思维。
吴某,男,29岁,已婚,2020年9月13日初诊。主诉:阴茎勃起困难2年。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茎勃起困难,或勃起亦不坚硬,幸或交合,中途即痿。近2年多方求治,辅助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服用补肾壮阳药虽能取效一时,但停药阳痿即作。汗多口干,渴欲饮水,小便频数,尿后不尽,大便偏溏,日1~2行,纳可,寐调。舌尖红,苔白腻水滑,脉细。患者平素身体健壮,性格开朗,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无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阴囊潮湿等症状。中医诊断:阳痿,辨为水湿内停、阳郁不行证。治法:利水通阳。处方:五苓散加减。药用:桂枝10 g,白术15 g,茯苓15 g,泽泻25 g,猪苓15 g,滑石15 g。5剂,颗粒剂,每次1袋,早晚饭后温服。
5天后患者来电告知阴茎勃起已正常,要求继续服药巩固疗效。续服上方10余剂后,房事满意。2年后得知已生育一胎。
按 首先患者发病2年,多方求治,辅助检查均无异常,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阳痿;其次,患者平素身体健壮,无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阴囊潮湿等症状,可以排除心、脾、肾虚和肝经湿热等原因造成的阳痿;再次,从发病原因和四诊信息判断,也不属于肝郁致痿、血瘀致痿。患者病证不仅不符合教科书上常见证型,而且基本无阳性指征(症状),以致无证可辨。笔者遂在问诊策略上做了调整,将患者主诉、医生补充提问的四诊信息采集模式改为医生提问为主、患者回答补充为辅的模式,通过以解剖位置为纲,阴阳寒热虚实为目,从头到脚进行“地毯式”信息排查,最终获得了几个患者不以为苦的阳性指征:汗多口干,渴欲饮水,小便频数,尿后不尽,大便偏溏,日1~2行。这些症状既不是阳痿的临床表现,也不是常见伴随症状,两者之间似乎不存在必然联系,但依然是疾病的诊断依据。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些症状或许是机体异常的另一种表现,因此医生临证不应囿于“阳痿”的诊断,而应该从人体整体生理病理的角度去考虑其内在机理。
患者“汗多口干,渴欲饮水,小便频数,尿后不尽,大便偏溏,日1~2行”,与《伤寒论》条文相符。《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2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张仲景用五苓散治疗蓄水证,并未指出其可用于治疗阳痿。蓄水证可以表现为阳痿吗?如果可以其内在机理又是什么?叶天士在《温热论》提到“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现代医
李灿东教
目前本科中医临床课程基本是按照某一疾病及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典型症状等来示范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该疾病,教材必然突出强调其常见特征。但临床病情是错综复杂的,有些疾病临床表现不明显,如老年人的阳虚外感;有些疾病以不常见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本案;有些疾病甚至出现与病机相反的症状,如寒热真假证;还有一些患者多种疾病交杂、临床症状繁多等等。以上原因常使医生很难把握疾病特征。
因此医生必须提高临床诊断的思辨能力。一是要培养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带有感性、直观、形象的概念或符号,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把握事物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思维,是比理性思维更本原的思维,是原创性的母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良好的疗效必须要有正确的临床思维指导,而正确的临床思维一方面来源于书本的间接经验,一方面来源于临床诊病的直接经验,因此临床医生必须多读书、多临证、多思考、多总结,才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蓝 海,曾伟权.从“痰”论治阳痿的机理浅识[J].中医药学刊,2003,21(5):798-806. [百度学术]
李灿东.从“五辨”谈中医的临床思维[J].中医药通报,2015,14(3):1-6. [百度学术]
冯 磊.象思维助推中医经络原创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0-10-14(4). [百度学术]
李灿东.中医状态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3. [百度学术]
赵 文,李思汉,李灿东.基于健康状态探讨治未病现代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7):2845-2848. [百度学术]
李灿东,赵 文,徐佳君.基于健康状态辨识的中医健康管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2):661-66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