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健康”时代下,“治未病”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治未病”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导引的作用不可小觑。文中基于“治未病”理论,从“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思考如何运用导引防治颈椎病,为临床预防、治疗和防止颈椎病复发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以及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或继发椎间关节退变导致脊髓、神经、血管等结构受压而表现出颈肩部酸痛、上肢疼痛或麻木无力、手动作笨拙、走路不稳、头晕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一种疾
“治未病”理论的提出最先可溯源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对“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作具体阐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者方称作“上医”,凸显出祖国医学对“治未病”尤其重视。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云:“是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养之里。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继续发扬倡导未病先防的理念。明代张景岳《类经》注释言:“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亦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后世医家逐步将“治未病”进行拓展,不仅要未病先防,还提出要既病防变。“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全面归
在“治未病”的方法上,孙思邈将其养性之道总结为“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10大要
导引是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气神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形体运动、呼吸吐纳、精神调节相结合的一种传统运动方
颈椎病大多源于慢性劳损,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的椎间关节退变,包括一些机械压迫与血运障碍。患者通过练习导引法,一方面可逐渐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劳损,减缓退行性改变的速度;另一方面可调畅全身气机,温煦、营养局部经络、筋骨,有效改善颈部周围循环,达到疏通气血、松解粘连、通利关节、恢复关节活动功能的目
“上工治未病”,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主要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借助导引改变不良姿势,减少损伤以及活络颈肩部气血,放松肌肉,减缓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从源头切断病因。朱国苗
对于已经患有颈椎病的患者来说,导引也是促进病情恢复与防止疾病加重的重要治疗方式。但此时期单纯的导引可能疗效欠佳,联合其他疗法对病情的控制与缓解大有裨益。门修
颈椎病不论是术后还是保守治疗的患者,颈椎曲度、结构以及局部肌肉的状态均得到很大调整,但是如果不加以防范,很可能复发。目前关于颈椎病患者愈后练习导引与复发率关系的临床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坚持练习导引对防止疾病复发有很大帮助,其对颈椎病患者延长缓解期意义重大,之后学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颈椎病患者在缓解期选择导引的锻炼方式,需结合病情,因病制宜,因人制宜。不同分型、年龄、性别的患者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引方式。症状较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可经常习练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彭祖导引术等预防复发;症状较重的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康复期可选择中医康复推拿强身导引按摩
“治未病”理论和导引法都是中医学的珍宝,对于颈椎病的防治意义重大。利用导引“治未病”的功能,一是能减少劳损,改善颈椎病易患人员及颈椎病患者颈椎局部的气血阻滞,活血通络,调整异常的颈椎曲度,减缓退行性改变的速度;二是能与其他治疗方式强强联合,达到纠正颈椎曲度、缓解局部异常状态、增强临床功效的目的;三是能在疾病趋于稳定的时期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从而延长患者的缓解期,减少患者的复发率。导引从“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做到提前阻断疾病的萌发、减缓疾病的发展以及促进患者的康复。
虽然目前关于导引防治颈椎病的文献数目宏丰,方式亦多种多样,但仍未形成完善的理法体系,在愈后如何延长疾病缓解期方面的研究也较少。另外,选择合适的导引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应指导颈椎病高危人员及颈椎病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选择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导引方式,归纳出合适的导引类别,从而体现中医的辨证特点,以及运用导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朱晓青.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4):53-55. [百度学术]
潘 锋.中西医并重提高骨关节疑难病治疗有效率:访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杨克新教授[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32):1-3. [百度学术]
宋 敏,温孝明,安文博.运用“治未病”思想探讨骨科慢性病的防治策略[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2):55-56,58. [百度学术]
熊 燕,牟方政.“治未病”思想源流及应用现状[J].中医学报,2017,32(10):1931-1933. [百度学术]
李 龙.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64-365. [百度学术]
高日阳.孙思邈“治未病”思想探析[J].中医研究,2011,24(3):6-8. [百度学术]
申俊龙,马洪瑶,徐 浩,等.中医“治未病”研究述略与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6):1468-1470. [百度学术]
代金刚.中医导引养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6. [百度学术]
朱国苗,华 夏,周 静,等.健康教育配合颈椎导引术预防颈椎病效果队列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4):10-12. [百度学术]
田 伟,王莉红.中医导引配合健康教育预防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7,60(5):471-473. [百度学术]
吴方真.颈椎病的预防锻炼[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8):59. [百度学术]
门修博.推拿配合颈椎导引操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9. [百度学术]
陈 莉,何祥伟.铍针配合中医导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2):306-309. [百度学术]
戴垚文,陈梓恩,陈晓琳,等.观察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7):74-76. [百度学术]
周甜甜.艾灸结合改良五禽戏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 [百度学术]
赖圆根,黄俊文,张 俊,等.导引点穴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8):93-94. [百度学术]
宋思清.中医康复推拿强身导引按摩术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15,47(5):375-376. [百度学术]
黄金媛.新编五禽戏及其在颈肩腰腿痛康复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938-93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