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即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标实即热毒炽盛、痰瘀交阻,因此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大法。本文举验案一则,以佐证该治疗思路。
关键词
❋ 作者简介 黄衍强,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血液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骨髓克隆异常的恶性疾病,其基本病变为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造血细胞发生形态、结构、功能和细胞遗传学的变化。MDS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可合并感染和出血倾向,血液学特点是周围血表现为一系、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大多增生活跃,有两系以上血细胞呈病态造血,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急性白血
“髓毒劳”,顾名思义,“髓”代表病位,“毒劳”代表病机和病性。髓毒劳病位在髓,与脾、肾密切相关。《医宗必读·虚劳》记载:“夫人身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主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以后天滋养先天之精血,有利于精血的生成和正气的充足。正气充足则抗邪有力,故正复邪退,身体自安。“毒”指痰瘀之毒及热毒,正气虚弱,邪毒内侵,故发病。因此,治疗本病要扶正祛邪,祛邪则有利于正复,正气足则有利于祛邪,二者相辅相成。临床应根据虚实偏盛,决定扶正与祛邪的力度,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方法。
徐某,男,66岁,1996年9月24日初诊。患者于9个月前在外院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予达那唑、益血生胶囊等治疗(具体不详)。刻下症见:面色苍白,头晕,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胸闷腹胀,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芤数。实验室检查:WBC 2.7×1
1996年10月5日二诊:体力增加,进食增多,胸闷减轻,二便正常,舌脉同前。实验室检查:WBC 2.9×1
1996年11月1日三诊:饮食基本正常,仍感乏力,自汗,易感冒,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偏厚,脉细。实验室检查:WBC 3.5×1
1996年12月12日四诊:体力可,饮食正常,汗出减少,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实验室检查:WBC 3.8×1
该患者共服用中药3年余,饮食、体力、睡眠、大小便均正常,未有明显不适,能完成家务和日常工作。因药物中含有马钱子,故每6个月检测肝肾功能,一切正常。随访至今,患者仍健康存活。
按 中医根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髓毒劳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热毒炽盛、痰瘀交阻等四种类型,分别予益气补血、补肾填精、解毒凉血、化痰散瘀等治疗。此患者初诊时表现为本虚标实,急则治标,拟清热利湿为主、辅以补益气血的治疗大法,湿热祛除,气血自然上升。在血液病的治疗上,先清利热湿,再补气血,即以泻为补。患者以乏力、头晕为主症,同时见纳少、胸闷、腹胀。心主血、脾统血,患者骨髓造血出现障碍,血液来源减少。《景岳全书》云:“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养荣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气血亏虚,清阳不升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血虚则脏腑、经络、肌肤失于濡养,故面色苍白、脉象芤数;纳少、神疲乏力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胸闷腹胀舌苔黄厚,则为湿热弥漫中焦的表现。故治以清热利湿、补气养血,用黄芩滑石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化裁。处方①中黄芩、滑石、通草清热利湿;白豆蔻理气化湿;黄芪补中益气,配伍党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畅通气血,协助党参、黄芪补气养血;茯苓渗湿健脾,宁心安神;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且可化湿;白扁豆、莲子补脾渗湿;仙鹤草又名脱力草,不但有止血作用,还能增加体力,缓解疲劳感;炙甘草调和诸药。处方②中红参、制马钱子是临床常用于治疗贫血的对药;人工牛黄可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有增加红细胞的作
以上药物综合运用,通过清热利湿、补气养血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一种恶性疾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即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标实即热毒炽盛、痰瘀交阻。因此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以补益气血、补肾填精扶正;以解毒凉血、化痰散瘀祛邪。如此则正气得复,邪气得祛,故日渐得安。扶正与祛邪亦有所侧重,若患者正气尚可,则以祛邪为主,同时结合扶正;若患者正气衰微,则以扶正为主,辅之以祛邪,待正气渐复,再加大祛邪之力,使阴阳恢复平衡。《黄帝内经》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着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当正气充足,人体各种机能正常,就不会有疾病发生,或者调整到平衡状态,疾病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预后也非常良好。有医家治疗MDS时用青黄散以治疗其“毒”,即祛邪;同时配合补益脾肾的药物,如北京西苑医院的益肾生血片,以治疗其“虚”,即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