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吴澄以易学贯通医学,在其医学著作《不居集》中以八卦统括八种失血的病因,以六十四卦表征失血的兼证,展现了《周易》“简易”的思想;用八卦展现发热的不同症候,体现了《周易》“变易”的思想;以《河图》论说柴胡剂的五行用途,体现了《周易》“不易”的思想。《不居集》的医易思想为人们执简驭繁地诊疗失血证、热证、肝经血少等病证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o.16ZDA234)
清初新安医家吴澄,字鉴泉,号师朗,安徽歙县人。吴澄年幼时便聪颖过人,有志于科举,嗜读《易
《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
乾为纯阳而坤为纯阴,坤为大地,承载万物的生长荣枯。吴澄认为:“气虚下陷失血者,坤卦统之。
气为阳而血为阴,乾为纯阳,阳可以统阴,气能摄血。因此气虚导致的气不摄血,可以采用补气、温气的方法来治疗,吴澄用乾卦来代表这种治法。《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周易》中震、艮两卦为阳,阳可以代表邪气实。吴澄认为:“肝气上逆失血者,震卦统之。
震主动而艮主静,艮卦在《周易》中为止,其象为山,静止不移。因此吴澄认为,气滞血凝导致的失血由艮卦统之。血需要气的推动才能运行,气滞则会导致血的运行减缓,且气滞容易化火,血液停滞便会越积越多而导致出血。此时若不降火使气机流动,消瘀以活利血液,则出血不会停止。“艮以止之”,由气滞而导致血滞的,应先考虑行气。若因血瘀而导致气滞,则应考虑以活血为主。
震、艮两卦分别代表气逆和气滞,二者都属于邪气实。由邪气实引发的失血,治则应“实者泻之”。震为木,对应人体的肝脏,人体气逆多与肝有关。气逆导致的血随气升,可以采用清肝降气的方法;而气滞导致的血随气积,可以采用利气散瘀的治法。若辨证不准确,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是为治疗上的大忌。
吴澄认为“夫血者,水火合德而生,其形象天一之水,其色法地二之火,取水之精以为体,合火之神以为用,人赖以有生
坎为阳卦,由纯阳的乾卦演变而来。坎水中藏有元阳真火,此火运行正常便能推动人体化生血液,因此说血“取水之精以为体”。若运行失常便是病理性的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实火导致的失血由坎卦统之,若用温补的方法则会使火更加亢盛。实火导致的失血,必然会有相应的脉证表现,可以大胆地运用苦寒凉血的药物,如犀角、大黄、黄芩、黄连等。虚火导致的失血,是由元气亏虚导致,则不应使用泻火的方法。
离卦是由坤卦演变而来的,中间含有真阴。离卦为火,对应人体的心脏,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火的推动,所以吴澄说血“合火之神以为用
《周易·说卦》曰:“水火不相射。
巽和兑卦在《周易》中都为阴,寒邪也属阴,但有内寒和外寒之分。巽为入,五行属木,其象为风。风寒外入导致的失血,由巽卦统之。人体表虚可以致使营气不能发挥濡养的作用,卫气不能发挥统卫的作用。此时肌表感受风寒之邪,风寒之邪损伤营卫可导致表虚不固,摄血的能力减弱,血就会脱于外,此时应用解表散寒的治法。
巽为木而兑为金,兑在后天八卦中位于正西,对应人体肺脏,肺主一身之气。内寒是“寒”从人体内部产生的,中医认为气不足便是寒。内寒导致的失血,由兑卦统之。肺主表,营气虚散,上下隔绝,脉络不通,阴阳不相守则会导致血妄行。金不生水,命门虚衰,无根虚火上泛;或是肺气素虚,金泄母气,寒气入于中焦,都会导致出血。治疗上应准确辨证,前者应温补命门,导龙入海;后者应温补中宫,增强脾胃之气。
巽卦五行属木,木主发散,外寒导致的失血应用温表散寒的治法,使邪气散除,血自然归经,因此用巽卦来代表。而兑卦五行属金,金主收敛肃降,有助引火归元。人体的火旺则能生气,火衰就会出现火不暖土、中气虚弱的情况,不能抵抗外来寒气的侵袭。迁延日久,便会产生内寒,内寒和外寒都能导致失血的产生。阳虚内寒而阴血四散的失血,需要补火助阳,所以吴澄说:“凡属寒从内生失血者,兑卦统之。
吴澄认为,发热一症病因难测,其中阴阳寒热虚实,若不熟悉卦象、参考易理则很难辨别清楚。虚损导致的发热,与外感之邪导致的大有不同。吴澄便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的爻画比拟,使人们知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各有动与静,借以悟通发热的标本缓急。病证脉象中,静中有动;音声面色中,柔中藏刚。《周易·系辞》也强调:“君子知柔知刚,知微知彰。
乾卦三爻均为阳,是纯阳的卦,因此乾卦统括人体属阳的热证。与乾卦相反,坤卦三爻均为阴,是纯阴的卦,所以人体属阴的热证归纳于坤卦。
吴澄曰:“乾在人身,则为阳分之热。
外为阳而内为阴,阴对应人体的内部,所以坤也代表由内伤产生的热证。五脏属阴,所以代表五脏产生的热证。血属阴,代表血分产生的热证。阴有柔的属性,代表蒸蒸的发热。坤性柔主静,象征体温不是很高的热证。夜晚为阴,对应夜间发热的病证,同时也代表日晡时分产生的热。阴又对应下部,对应下半身出现的发热。
坎为水,所以不论是人体属水的部位出现热证,还是病因属“水”导致的热证,都由坎卦统括。离卦五行属火,由“火”导致的热证或者人体属火部位出现的热证,均归属于离卦。
坎水能润泽大地万物,同时也代表由水亏产生的虚热以及五心烦热。坎卦为一阳居于两阴中间,对应阳陷于阴中的发热。坎卦外为阴而内为阳,对应外寒内热的病证。水性湿润,对应湿蒸之热。《周易》认为“坎为血卦
离火能使万物干燥,对应由阳亢导致的热证。离卦为一阴居于两阳之间,阴为寒而阳为热,对应真寒假热的病证。离卦外阳而内阴,代表内寒外热的病证。火性温燥,代表燥热的病证。离卦为炎炎烈日,代表由暑热导致的发热。《周易》中说“离中虚”,因此离卦对应不是由水亏导致的其他虚热。
震卦和巽卦五行属木,但震为阳木而巽为阴木。震为雷,雷以动之;巽为风,风以散之,所以震巽两卦所代表的热证有差异。
震卦属木,人体肝脏也属木,对应由肝郁导致的发热。震雷最能引起万物的震动,在人体对应乍寒乍热、时寒时热。震位于正东,其象青龙,在人体对应龙雷之火上泛的热证。《周易·说卦》曰“震为足
巽为入,“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艮卦为山,兑卦为泽。艮五行属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死,所以艮卦代表的热证与“土”行有关;兑五行属金,欣悦万物没有比泽(兑卦)更和悦
艮卦在人身对应脾胃,因此脾胃气虚导致的发热由艮卦代表。《周易》中艮为背,对应背心的发热。艮也为手,对应掌心的发热。《周易·说卦》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
《周易·说卦》曰:“兑为口。
吴澄认为发热的病因多端,病机浩繁,其中的阴阳动静和刚柔悔吝,可以借助八卦类推,但也不必太过拘泥,这也是“变动不居”的意
《河图》是《周易》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很多易理玄机。在《河图》中一六为水,位于正北,其象冷峻;二七为火,位于正南,其象火热;三八为木,位于正东,其象发散;四九为金,位于正西,其象收敛;五十属土,位于中央,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
数字“一”在《河图》中为水数,水为阴,代表寒冷。吴澄立一柴胡饮,药物组成:柴胡、黄芩、白芍、生地、陈皮、甘草。方中黄芩、白芍、生地等药多味苦、微寒,以其寒凉消散热邪。如果有内热则加连翘以清热;有外邪侵袭加防风以祛风;有结胸痞满去除生地加枳实以行气化痰;阳明经有热出现口渴加天花粉、葛根以滋阴,口渴比较严重加石膏和知母以祛胃中之火。
只要是感受四季不正邪气,出现发热或往来寒热;或者是因为劳累或恼怒,或者是妇女热入血室,或是产后、经期后因感受风寒,导致往来寒热;也有感受外邪的同时内里有火热之邪的,须从凉散,宜用此方为主进行加减治疗。
“二”数在《河图》中为火数,火代表温热。二柴胡饮可用于温热驱散寒邪,由陈皮、半夏、细辛、厚朴、生姜、柴胡、甘草组成。其中陈皮、半夏、细辛等药均性温。若邪气盛加羌活、白芷、防风、紫苏等辛温的药物;头痛加活血止痛的川芎;阴寒盛则加麻黄和桂枝。
四季出现的外感病,如果患者元气充实,脏气平时和顺无火;或者气候变化,出现极寒的天气,体内有内热,此时不能妄用寒凉的药物,否则导致寒邪凝滞不散,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为木的本数,柴胡主入肝经,三柴胡饮可以治疗肝经血分的病证,药物组成:柴胡、白芍、陈皮、生姜、炙甘草、当归。其中柴胡可以疏肝理气,白芍和当归都能滋养肝血,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可以治疗肝经血分病。如果有溏泄的症状可以将润肠通便的当归改为熟地;有寒证,并有咳嗽和呕吐的加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半夏。
若平素阴分不足,或者肝经血少,同时偶然感受风寒之邪,如果感邪不深,可以用补中兼散的治法;如果病后或产后感冒,不得不用外散的方法,但因为血气亏虚不能外达的,需要以此方为主进行治疗。
“四”在《河图》中为金数,金对应肺脏,肺主气,四柴胡饮主要治疗气分的病证。四柴胡饮由柴胡、人参、当归、生姜、炙甘草组成,方中人参性温,大补人体之气。若胸膈滞闷,疏肝行气的柴胡用量需加重;若元气不足,或饥饿、劳倦的同时外感风寒,六脉紧数细微,需在培补元气的同时解散邪气。如果只知散除邪气而不顾及元气,会出现元气败亡的情况,所以治疗时当以此方为主。
吴澄在《不居集》中将“医之理即《易》之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周易》中有三条原则,即简易、变易和不易。“简易”也就是大道至简,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可以用八卦来囊括。易道变化无穷,与疾病变化无穷一样,易无定形,病也无定体。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是八卦,它们相互感应,就由八卦变为六十四卦。虽然病证变化反复难测,正如《周易》共计三百八十四爻一样。气虚、气陷、气逆、气滞、虚火、实火、内寒、外寒,这是失血的八种主要病因。吴澄以八卦统括八种失血的病因,体现了《周易》“简易”的思想。
病证的标本虚实有很多表现,吴澄充分发挥“简易”的思想将失血病证的兼夹用六十四卦来概括。他认为应该以主卦为本,变卦为标,再根据病证的相兼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推广到六十四卦。如:气虚对应乾卦,实火对应坎卦,若失血是由气虚而兼实火导致的,就是由乾卦变为天水讼卦。虚火对应离卦,若气虚而兼虚火,则变为天火同人卦;气逆对应震卦,外寒对应巽卦,若失血是由气逆而兼外寒导致的,就是由震卦变为雷风恒卦;内寒对应兑卦,若是气逆兼内寒则为雷泽归妹卦。先贤著书,是介绍病证的治疗方法,而不是说某些病证只用某些药,正如《周易》中强调的“变而通之,存乎其人
“变易”就是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每一卦都能演变出很多内容。吴澄认为:“易之为道,至广至大,其于事事物物之理,大无包,细无不入,虽非为医而设,而医之玄妙精微,实莫能外乎此也。
“不易”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柴胡剂可以治疗少阳病证,少阳位于半表半里,很多病证的发展和转归都与少阳有关。柴胡还能疏肝理气,配伍得当可以治疗肝经血少、气分病、脾胃病等。因此柴胡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吴澄以《河图》论说柴胡剂加减的五类治疗用途,体现了《周易》“不易”的思想。
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
参考文献
雷梦南,周雪梅,王 键,等.吴澄《不居集》学术思想撷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2):152-153. [百度学术]
吴 澄.不居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 [百度学术]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百度学术]
佚 名.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百度学术]
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 [百度学术]
张其成.易学与中医[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6. [百度学术]
张佳乐,张逸雯.基于气血关系探析清代医家吴澄《不居集》诊疗血证的思路[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0(6):402-404. [百度学术]
张其成.张其成讲易经[M].成都:天地出版社,2020. [百度学术]
徐雯洁,王 键,徐世杰.从简单性原则的视角探讨吴澄运用易理论治热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3904-3907. [百度学术]
张景岳.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41. [百度学术]
曹 瑛.恽铁樵医著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77. [百度学术]
张益民.中华医易全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20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