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药食同源”理论提出“食性”的概念,即食材的属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食性不同,功效迥异,进食之道,需识食性,结合阮诗玮六看诊疗模式,以治病之法融会贯通制食之道。在看天、地、时、人、病、症的框架下,通过辨证六个层次,利用食物的各种属性,以燮理阴阳,调和气血。其中常人施膳需循其性,守阴阳,顺气运,从地域,法四时,合人性,以资血气,方能安身立命;病家制食需遵病循症、谨防“食复”。本文通过对食性的概念、常人进食、病家用膳三个方面分而论述,对不同人群的饮食提出针对性意见,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饮食之道,辨体施膳,辨证制食,将食性效益发挥最大化,以达到预防疾病、养生保健之效。
食性的概念,首次在清代养生名家徐文弼所作的《寿世传真》提出:“洞悉食性,通晓食物宜忌,可利于后人根据自身体质和疾病状态进行辨证使用。
《类经》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医原》云:“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曰药。”药之所偏,谓之药性。药食同源,同出自然,药有所偏,食亦有性,概称“食性”。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列300余种药食同源之品,详述其食性,并列为上、中品。大凡能食之物,皆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之性。
食物的四气,又称四性,即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凉次于寒,热胜于温。四性体现出食物对机体的寒热阴阳变化作用的不同,对常人、病人的食膳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等,亦有平性之物,最适养生防病。五味,即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不仅代表主观味觉,更是总结功效,如“辛散、酸收、苦坚、甘缓、咸软”。食物的归经,即食物对五脏的亲和作用。《内经》中载五味合于五脏,五味各走其所喜,亦有“五入”之说,如“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等等,不胜枚举。而食物的升、降、浮、沉即食物的定向力作用,可结合《黄帝内经》中“气味学说”及阴阳五行等深入分析,如食性温热、味辛甘淡属阳之品,大都有升浮趋向,常见如姜、蒜等;而定向趋势又可因烹调方式有所改变,如姜炒则散、酒炒升浮、醋制酸敛、盐制下行等。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西学东渐催生的不仅是膳食结构的“西化”,亦有根据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糖分、微量元素等进行精细配比的营养观念。前者导致国人多食炙煿辛热、肥甘厚味之品,因而病从口入,三高人群屡见不鲜;后者所要求的精致水平并非常人力所能及。阮师认为西方营养学注重的是食物在“微观世界”的物质基础,是一个精确值,如慢性肾脏病的患者的蛋白摄入量常被建议为0.8~1.0 g/kg;而中华先人对于进食的理念则立足于宏观,坚持“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切身观察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提出人和自然和谐共处,要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餐食组成并不被精确数值束缚,而是讲求“适量”“少许”,按个人喜好、机体需求灵活变通,而非机械化、具体化。故在整体观念、宏观思辨的指导下,阮师提出在常人摄生方面,要讲究辨体施膳。对于可以影响“体”的因素,其总结出“六看”理念,即一看天(五运六气)、二看地(地域)、三看时(时令)、四看人(体质、心理)、五看病(中、西医的病)、六看症(四诊症候
五运六气学说是透过天人合一的视野来洞察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
如2021年为辛丑年,在辛丑年初,太阴湿土司天,风木之气当道,风湿相搏,雨少气燥,周身困重,疲乏无力,易发鼻衄,可常饮酸梅汤,或多食色黄谷物如小米,前者因酸入肝,可泻客气;后者因脾土色黄,顺应司天之气。自春分之后,二之气主气、客气皆为少阴君火,湿气上跃,天气下降,雨水蒸腾,气候温热,可多食黑豆类制品,因色黑入肾,五行属水,可补益肾水免于少阴君火戕害,也可多食咸味以水火既济。至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阴湿土,雨乃时降,寒乃随之,需戒备寒湿之气,多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苦芥菜等,因苦性燥,能够燥湿。四之气,太阴湿土司天,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相火,太阳寒水在泉,湿性黏腻,相火阻隔,湿热蒸腾,湿重困脾,食欲不振,可服用西瓜翠衣汤甘淡渗湿,但不可过食冰冻西瓜,损伤中阳。至五之气,主气与客气皆为阳明燥金,秋风肃杀,易伤肌腠,应节食饮,少食辛辣,可与薏米绿豆百合粥、绿豆海带粥等,以酸补之,以辛泻之,方无客燥之害。至终之气,主气与客气皆是太阳寒水,寒气大胜,阴寒凝集,阳气内敛,宜多食温热之品如牛羊肉,重在扶阳,当归生姜羊肉汤至为温补,少食生鲜寒饮,可酌与虫草老鸭汤、黑芝麻粥补益先天。
我国国土富饶,地域广大,各个地域人群饮食偏嗜有所不同。以南方地区为例,《素问·异法方宜论》言:“南方者,天地之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南方地区多处亚热带,夏季气候炎热,冬季温暖湿润,依山傍水,酝酿出特色的饮食文化。王日欣等将《采艾编翼》一书中针对岭南地区的食物应用特点加以总结梳理,并指出,由于地域因素,湿热蒸腾弥漫四季,该地居民常饮凉茶去热,又傍水而生,海鲜富足,寒凉之品伤人中焦,脾胃运化不及,故有内湿留
古人对于四时食养的观念可以追溯至《黄帝内经》,形成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时适变,调养脏腑”为养生原则的系统养生理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其中“合人形”即辨体施膳时要参考不同的体质、年龄层次。《庄子·天地》曾言“物成生理谓之形”,生命的物质基础乃“形”,“形”即身体的本质,合于人形,进食有方圆,才是相得益彰。
《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不同人先天与后天环境不尽相同,表现体质各有千秋,阮师参照匡调元教授的中医体质学说,将体质大体分为正常质、迟冷质、倦㿠质、腻滞质、晦涩质、燥红质6种。体质虽受之于父母,但又非绝对静止,乃有动态可变、形而上学的特性。
正常质之人,应保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此类人群适合性味平和的食物,如粳米、燕麦、西蓝花。迟冷质之人多虚寒,宜进食性温之品如牛羊肉、鹿茸、鸡肉、肉桂等,可制当归生姜羊肉汤或韭菜炒鸡蛋,所用食材有甘温之性味,能温补脾、肾之类。倦㿠质之人多气虚,需遵从“虚则补之”,多食板栗、山药、大枣、莲子,可制大枣莲子粥或者山药粳米粥,所含皆为平性味甘之品,以补中益气。腻滞质之人多痰湿,平素可多食扁豆、山药、莴笋、冬瓜等,并制陈夏莲子粥,择性温、味苦之物以温化水饮痰邪,味苦亦能燥湿,正是不可多得的佳品。晦涩质之人多血瘀气滞,烹饪时宜加葱、姜、黄酒等辛散温通之品,多食燕麦、山楂以助消化,制当归乌鸡煲温补气血,活血通脉。燥红质之人多阴虚内热,少食温燥之品以防劫伤阴液,制百合银耳羹,味甘性平,滋养阴精,或桑葚粥,色黑入肾,以壮肾水,亦有小米海参粥,其味咸淡,气寒下渗,为“肾之谷”。
不同年龄段的人饮食选择有异,其中又以小儿与老年人为典型。岁高之人,元气枯竭,脏腑式微,气血运转全赖饮食精微滋养,需辨体施膳,养治协力,方可颐养天
小儿喂养方面,《寿亲养老书》多有作文,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育婴家秘无多术,要受三分饥与寒”“食甜成疳,食饮伤气,食凉成积,食酸损志,食苦耗神,食咸闭气,食肥生痰,食辣伤肺”等皆认为小儿进食讲究以平为期,力求中和。一不可“太过”。无论是竣补之品还是零嘴小食,过则积食碍胃,正如《诸病源候论》云“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钱乙认为,小儿饮食还需“惟忌生冷、油腻、甜物等”,由此得知育儿以助脾胃运化为正策,投以蔬菜、米粥、面汤等为佳。而即便补益,也要辨“质”论补,燥红质补阴,迟冷质助阳,以此类推,切不可随性妄补。例如乳鸽子汤,《黄帝内经》称“鸽性最淫”,虽能助小儿生长发育,但过量反使小儿早熟,有拔苗助长之弊。二不可“崇洋”。小儿脾常不足,且地域不同,食性有异,亚洲人种的消化系统以五谷水畜为所擅,性温味平,胃肠亦是柔和,父母不可过于追求西方人以牛肉、面包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以免滞塞胃肠,致使中脏失养。三不可“夜食”。《活幼心书》言:“心肝恬淡,自然毋染于时灾。脾胃和平,戒以勿餐于夜食。”该书首次言及小儿不可夜间进食,现代医学也证明夜间交感神经兴奋,胃肠功能受到抑制,此时饮食不利脾胃运化。
大凡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病后虚体待复等,均宜饮食调补。饮食得当能延年益寿,饮食失常则生祸害。天地四时、人体五脏、饮食五味均与五行相呼应,五行之间又有生克乘侮的关系,正如《黄帝内经》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循环往复,如环无端方能万物平和。当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候,因天、地、时、人、病、证的六个因素的不同,所导致的“偏态”也就各异,在运用药物使疾病向愈后,就要辨证制食,灵活运用食物的各种属性以燮理阴阳、以偏纠偏。刘渡舟认为,治病的基本目的在于调和阴阳,通过药后的饮食搭配、良好的起居习惯等可以达到新的阴阳平衡。对于病后用膳,古人的观念多如星辰,如温病后期余热伤津,口渴引饮,可进五汁饮清热生津,老水鸭母汤养阴清热等;太阳病服桂枝汤后,需啜粥覆被,微微汗出,以和胃气等论述,不胜枚举。
很多人误以病后大补为宜,此观念往往造成“食复”,这个概念在《黄帝内经》中首次被提出,经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景岳全书·伤寒饮食宜忌》亦云:“新愈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纵食则食复。”认为病后骤然纵食可助长余热。基于古人的观点,刘宇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圣济总录》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无论是处于生理还是病理状态,都需要注重饮食。故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充分发挥各类食物的属性作用,结合“六看”辨体施膳,辨证制食,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矫枉平衡,以平为期。这是中医特色的饮食观,也是对现代营养学的有益补充,可在生活中为不同人群的饮食指导添翼插翅,开拓调理思路。
参考文献
张 杰,曹峰,宋翠文,等.《寿世传真》的饮食养生思想探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7):1075-1077. [百度学术]
陈嘉嘉,雷黄伟,丘余良,等.六看诊疗模式的构建与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5):2815-2818. [百度学术]
刘 派,苏 颖.因机所在运气为纲[J].吉林中医药,2014,34(12):1192-1194. [百度学术]
王日欣,谢晓燕,黎健鹏,等.浅析《采艾编翼》中的食疗特点[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3):294-299. [百度学术]
谢双峥.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20. [百度学术]
陈 禹,杨勤兵,李晓雯,等.《寿亲养老新书》食疗养生思想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30-132. [百度学术]
战文翔,申芳芳,沈 伟,等.36486例中老年人中医体质分类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9):1150-1152. [百度学术]
刘 宇,田鲜美,王 兰,等.《素问·热论篇》食复理论指导社区获得性肺炎营养支持策略选择的探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6):15-1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