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神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导致的五更泻。张大宁教授古方新用,将其用于治疗肾性血尿、结肠炎、遗尿症等,拓展了四神丸的治疗范围。
张大宁教授(以下简称“张老”)为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医近60年,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张老临床常运用四神丸治疗肾性血尿、结肠炎、遗尿症等多种病症,屡获捷效。兹选其运用该方的验案数则,报道如下。
四神丸组方以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四味为主,并佐以生姜、大枣。四神丸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之“肾泄者,五更溏泄也”,所用药虽未提四神丸之名,但药物配伍、剂量、用途和后世之四神丸大抵相当。南宋·陈文中所著之《陈氏小儿痘疹方论》,第一次使用了四神丸的名
四神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导致的五更泻。方中补骨脂辛苦而温,补肾助阳,温脾止泻,尤善补命门之火以散寒邪;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吴茱萸助阳止泻;五味子固涩以助止泻。
周某,女,37岁,2018年7月20日初诊。患者连续3年体检发现尿潜血阳性,未就医。自行间断口服肾炎康复片,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腰痛,受寒后加重,乏力,畏寒肢冷,自觉疲惫,小便调,大便不成形,3~4次/日,舌暗红,苔薄白,舌下络脉青紫迂曲,脉沉细。尿常规示“蛋白质(-),潜血(++),红细胞266/μL”;相差镜检示“肾性红细胞90%”;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慢性肾炎。中医诊断:尿血,辨为脾肾阳虚夹瘀证。治法:温补脾肾,补气活血。处方予四神丸加减,药用:补骨脂30 g,吴茱萸15 g,肉豆蔻30 g,五味子30 g,黄芪60 g,党参30 g,丹参30 g,川芎60 g,麸炒白术30 g,砂仁30 g,菟丝子30 g,覆盆子30 g,肉桂30 g。7剂。3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1800 mL,每次300 mL,早晚分服。
2018年8月11日二诊:腰痛及畏寒肢冷程度减轻,无疲惫感,小便调,大便不成形,2~3次/日。舌暗红,舌下络脉迂曲,苔薄白,脉沉。尿常规示“蛋白质(-),潜血(+),红细胞124/μL。守上方,补骨脂加量至45 g,黄芪加量至90 g,增强补气温煦之力;并加桂枝30 g,以助阳、温通血脉。7剂。服法同前。
2018年9月1日三诊:诸症缓解,偶有腰部酸痛,纳寐可,小便调,大便成形,1~2次/日。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尿常规示“蛋白质(-),潜血(-),红细胞58/μL”。上方减肉桂、砂仁,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服法同前。
按 血尿为肾脏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属于中医学“尿血”“溺血”的范畴。张老认为,脾肾阳虚型肾性血尿的病因主要是“虚”和“瘀”两个方
王某,男,56岁,2019年9月24日初诊。患者3年前过食西瓜后出现腹痛、腹泻,曾两次查结肠镜均提示“慢性结肠炎”。平素大便2~5次/日,每于生气后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伴腹痛。3年来曾间断口服参苓白术散、蒙脱石散等,疗效不佳。刻下症见:大便溏泄,不成形,2~4次/日,生气后大便则多至5~7次/日,腹痛,泻后疼痛缓解,乏力懒言,畏寒肢冷,纳寐可,小便调。舌胖大,苔白腻,脉沉细。患者性格极为内向,伴有焦虑状态。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辨为脾肾阳虚兼肝郁证。治法:暖脾温肾,疏肝理气。处方予四神丸加附子理中丸加减,药用:补骨脂30 g,肉豆蔻30 g,吴茱萸15 g,五味子30 g,肉桂30 g,炮姜30 g,赤石脂30 g,乌药30 g,附子15 g,白芍45 g,白术30 g,桔梗20 g。7剂。3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1800 mL,每次300 mL,早晚分服。
2019年10月15日二诊:大便溏泄,2~4次/日,稍食生冷后大便次数增多,不伴腹痛,但仍有乏力懒言、畏寒肢冷。舌脉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黄芪60 g、干姜20 g,附子增加至20 g。续服7剂。服法同前。
2019年11月8日三诊:大便基本成形,2~3次/日,此次服药期间曾和家人争吵,未再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纳食较前增加,乏力及怕冷明显改善。上方减炮姜、赤石脂,加佛手20 g。续服7剂。服法同前。
按 此例腹痛、腹泻和情绪因素有关,《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伤食,致伤脾胃……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初诊时,肾阳衰微,脾失温煦,肾为胃之关,关门失司,故结肠炎反复;肝气郁滞,疏泄功能失常,横逆克脾土,脾胃气机不畅,故腹痛。因此,遣方用药时应健中与疏肝并行,心身同治。方中四神丸温补脾肾,对于久泄患者,则用醋五味子,使酸涩之性更强;附子辛热,补坎中真阳、壮君火;白术补脾燥湿以治土虚;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与白术相伍,于土中泻木,《本草经疏》指出“东垣以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则泄利自止矣”;赤石脂固久泄之滑脱;一味桔梗,通天入地,调理脾胃气机;炮姜温中止痛;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肉桂温元阳,暖脾胃。肾阳亏虚是其根本,“子病及母”,久病肺气必虚,故二诊时加黄芪补益肺气,金水相生,则肾气充足;患者稍食生冷则大便次数增多,故予干姜鼓荡脾阳,以散寒除湿。若便中带血,张老则易干姜为炮姜,温经止血。三诊则以治本为主,健脾图缓。患者久病脾虚,气易滞,故投以佛手以疏肝理气。张老指出,临证结肠炎所导致的泄泻,不应拘泥于肾阳虚之套法,概以温补肾阳论治,而应慎思明辨,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知常达变。
陈某,男,9岁,2017年11月10日初诊。患儿为早产儿,自幼尿床,四季发作,尤以秋冬为甚,平均每4天尿床1次,尿后不易唤醒。刻下症见:睡中尿床,面色萎黄,语声低微,纳少,寐可,大便不成形,2~3次/日,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尿常规及泌尿系彩超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遗尿症。中医诊断:遗尿,辨为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涩精缩尿。处方予四神丸合缩泉丸加减,药用:乌药15 g,山药30 g,五味子15 g,金樱子20 g,补骨脂15 g,肉豆蔻20 g,益智仁20 g,吴茱萸10 g。3剂。3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600 mL,每次100 mL,早晚分服。并对家长宣教,告知其叫醒排尿的必要性。
2017年11月20日二诊:遗尿好转,能自醒后排尿,仍面色萎黄、语声低微,大便2次/日,基本成形,舌淡,苔薄白,脉沉。上方减金樱子,加党参20 g。3剂。服法同前。
2017年12月1日三诊:遗尿消失,能够自醒后排尿。上方续服2剂以巩固疗效,服法同前。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 《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遗尿候》云:“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张老认为,该病以虚证居多,实证较少,病位在肾与膀胱,治当温补下元。肾阳不足,气化温煦无力,体内津液输布失调,尿液生成增多,故见小便清长;夜间肾阳更弱,不能约束膀胱,导致睡中遗尿。小儿因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阳气虚弱,《灵枢·本输》云“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故张老治小儿肾气不足所致遗尿,常以温补之法。患儿为早产儿,先天肾阳虚衰,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化生减少,故有面色萎黄、语声低微、纳少等脾胃虚弱的表现。《太平圣惠方·治遗尿诸方》明确提出“治遗尿恒涩”。故初诊时张老用四神丸合缩泉丸加减,温涩并行。补骨脂色黑入肾,“内核似肾,象形之意”,体现了取类比象思维,其补肾阳、固肾气,与温性的吴茱萸合用则温脾燥湿,与五味子合用则可增强补肾收涩之功,且五味子“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是滋补肾精的常用药;肉豆蔻温中涩肠;益智仁主入脾、肾二经,温补脾肾,固精缩尿;乌药调气散寒,除膀胱肾间冷气,止小便频数;山药健脾补肾,固涩精气;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本草蒙筌》载其“止小便数去,睡后尿遗”。二诊时,仍有气虚表现,故予党参甘温益气、健脾。张老指出,临床常见患儿沉睡不易唤醒,可酌加石菖蒲开窍醒神;兼有阴虚盗汗者,酌加黄柏清肾火。对于小儿遗尿,张老指出,家长的教育、引导和疗效密不可分,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从饮食、运动、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医养结合,则药到病除。
清代程文囿首次提出“异病同治”的名称。其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与证候,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的法
四神丸是古代经典名方,历经考验,有组方严谨、药少力专的特点。张老用四神丸异病同治,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范围和方法。张老选用本方的辨证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腰痛,遇寒加重,畏寒肢冷;⑵大便溏泄,多发生于黎明前,小便清长,伴或不伴有腹痛;⑶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懒言,不思饮食;⑷舌质暗,苔白,脉沉或沉迟无力。张老强调,只要患者病程中出现上述脉证之二三,无须俱备,皆可温补脾肾,取四神丸化裁,并随兼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