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修(下文简称“张氏”),字聿青,清代著名医家,出身于医学世家,博览群书,锐志攻医,临床诊病集诸家之长。《张聿青医案》系张氏原著,门人吴玉纯编次而成,反映了张氏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鲜明的学术特点。《张聿青医案》特设膏方一卷,其他卷中亦散见膏方验案,精思卓识,颇多可采。本文通过研究书中膏方的用药规律,以期窥探张氏膏方辨治思路。
将所录的中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47首膏方共包含167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15次的中药共28味。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党参、阿胶、生地黄、炒白芍、枸杞子、当归、熟地黄、茯苓、沙苑子、山药。见
统计膏方用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布后显示,药物四气以温性最多,占36.64%;平性次之,占30.37%。药物五味以甘、苦为主,分别占47.69%、23.82%。药物归经以肾、肝、脾、肺经为主,分别占22.13%、21.06%、16.86%、14.27%。见表
药对组合出现频次>25次者共28对,排名前8位的依次为阿胶-党参、生地黄-党参、党参-炒白芍、阿胶-生地黄、党参-枸杞子、炒白芍-枸杞子、阿胶-炒白芍、阿胶-枸杞子。见
膏方,是一种具有治病纠偏、滋补强身、益寿延年等功效的传统中药剂型。研
纵观全文膏方医案,可窥张氏于内、外、时三个层面着力补虚。“内”指人体体质特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五味”理论,甘味作为五味之一,有缓、补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学说是中医认识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诊疗的方法论。《普济方》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若阴阳偏盛或偏虚,脏腑生理功能即会受损,疾病随即发生。《神农本草经》记载:“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阳也;地质凝,主成物,酸苦辛咸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阴也。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肝用过强,或气郁化火,或阳动上扰,甚则肝风内动,皆属标实;若肝体不足,多为肝阴、肝血亏虚,为本虚,当气火风阳同时存在,则为本虚标实。肝病日久,上犯心肺,中侵脾胃,下及于肾,张氏治肝之法大致可概括为调气散郁、疏肝和胃、清肺化痰、抑肝泄木、滋阴宁风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先天之本,是藏精之地,也是真阴真阳之宅。张氏临证多用甘润之品滋肾阴、甘温之品温肾阳,阴阳平衡则肾精能藏。如王(左)
研
动静药性理论是传统药性理论之一,由张景岳明确提出。一般动药主行,善走动,药性雄烈,起效快,作用范围广;静药主守,性凝滞,起效慢,作用范围局限。中药的动静两性可根据功效、部位、炮制方式等进行划
中药炮制是将药物用不同方式进行处理,借此能调整中药的药性,改变药物功效,扩大其应用范
膏方以固本为主,多加厚味及血肉有情之品而成补益之剂,但有滋腻碍脾之弊,若胃气一败,百药难进。膏方中除佐以健脾和胃之剂、使以调味之剂外,张氏重视“开路方”的运
本文通过对《张聿青医案》的膏方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张聿青辨证处方法于《黄帝内经》,又博采众家之长,以“甘能补”为处方大法、以脏腑辨证为主要手段,用于治疗慢性、虚损性疾病,重视调摄肝肾,认为肝宜调、肾宜补。张氏用药也别具特点,以药之偏性纠机体阴阳之偏颇,以药之动静复阴阳之平衡,注重药物炮制,构思精巧,以期脾胃健运,纳运协调。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初步探讨张聿青膏方辨治思路,发现其学有所宗,诊治条理分明,处方有章有法,希望对现代膏方用药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张乃修.张聿青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22. [百度学术]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422. [百度学术]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24. [百度学术]
郑 涵,杜颖初,侯冠群,等.经典名方调治慢病虚劳及膏方应用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3):418-422. [百度学术]
耿俊良,吕翠霞.从中医体质角度浅谈《金匮要略》虚劳病[J].中医药导报,2017,23(14):36-37. [百度学术]
邵臧杰,王盼盼,李 红,等.周仲瑛运用膏方治疗哮喘缓解期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7):1183-1185,1198. [百度学术]
郭 彤,郭榆西,贾雪梅,等.浅析杨倩教授运用膏方调护脾胃病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7):549-551. [百度学术]
关媛媛,郝 阳,田春颖,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中医膏方调治亚健康用药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19-23. [百度学术]
杨艺娇,杨 玲,倪晓容,等.胡国华运用膏方治疗产后月经过少经验撷英[J].西部中医药,2021,34(6):41-44. [百度学术]
张 旭,陈 静,胡国华,等.海派朱氏妇科运用膏方治疗更年期失眠经验[J].中医文献杂志,2021,39(1):48-50. [百度学术]
殷玉莲,程一凡,仲芫沅,等.陈红风运用膏方辨治乳腺癌术后的临床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1,55(4):21-23. [百度学术]
胡冬裴.试论中医膏方之源流[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4):9-10. [百度学术]
胡泽雨,蒋紫嫣,王 颖.《黄帝内经》“甘味”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6):398-399. [百度学术]
任春荣.缪希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780. [百度学术]
刘兆杰,苑素云.周端应用阴阳互根理论在膏方的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7):1266-1268. [百度学术]
鲁 琴,武密山,董尚朴,等.河间学派刘完素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规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294-295. [百度学术]
包来发.李中梓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808. [百度学术]
徐景藩.张聿青诊治气郁证学术思想分析[J].江苏中医,1994,15(8):39-40. [百度学术]
苏克雷,叶 娟,张业清,等.基于数据挖掘的江浙沪名老中医膏方医案关联解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6):2721-2727. [百度学术]
邢庆昌,胡文慧.论“动静药性理论”在中医处方中的运用[J].空军医学杂志,2020,36(2):180-182. [百度学术]
袁 颖,金素安,何世民,等.中药动静刚柔特性及其临床应用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1):66-68. [百度学术]
程博琳,苗明三.阿胶的现代研究及特点[J].中医学报,2015,30(3):415-417. [百度学术]
刘 莹,徐志尧,陈丽佳.探讨中药饮片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5):166-168. [百度学术]
贾建营,张红梅,陈晓晖,等.浅论中药膏方[J].光明中医,2019,34(24):3718-372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