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针灸大成》中复溜穴的临床运用规律探析  PDF

  • 何姗姗 1
  • 肖家顺 1
  • 常广琪 1
  • 冯国湘 2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湖南 长沙 410208);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 (湖南 长沙 410005)

最近更新:2022-05-19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通过研究《针灸大成》中复溜穴的相关条文,从定位、刺灸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复溜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以期为现代针灸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针灸大成[

1]是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家传古书《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综合整理了以前的针灸文献,扩充编辑发展而[2]。书中全面而系统地记载了经络腧穴、刺灸法的相关知识,集前人之所成,为后世医者辨病、辨证取穴奠定了基础,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历代医家的一致认[3]。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针灸大成》对复溜穴的描述总计有72处,对其定位、归经、刺灸法、主治都有详细的介绍。本文通过整理《针灸大成》关于复溜穴的条文,并对其穴位特性及临床应用规律进行总结,以期为复溜穴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定位归经

对复溜穴的归经,《针灸大成》有确切的描述:“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神藏彧中俞府毕。”表明复溜穴属足少阴肾经。而对其定位的描述则略有出入,一为将复溜定于内踝上2寸,太溪直上,如《卷一·刺腰痛论》言“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即复溜穴)”,《卷三·百穴法歌》云“复溜内踝上二寸,向后五分太溪直”,《卷六·足少阴肾经》谓“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亦有另一说,如《卷八·穴法》云:”在内踝上,除踝一寸,踝后五分,与太溪相直。”现代应用多以《经络腧穴学[

4]的描述为通用标准,即内踝尖(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2 刺法灸法

《针灸大成》对于复溜穴的操作有多处描述。就灸量及针刺深度而言,《卷一·刺疟论》《卷一·刺腰痛论》均描述为“针三分,灸五壮”,而针刺的手法有“针复溜入三分,沿皮向骨下一寸”的描述,言其可直刺进针三分后,再改变针尖方向,沿胫骨内侧缘直刺一寸。

就补泻而言,书中的描述是可补可泻,并且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补泻方法。《卷八·汗门》言:“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卷二·兰江赋》云:“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一方面,从复溜穴的穴性来说,复溜为肾经之金穴,为肾水之母穴,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理,该穴行补法时可温肾阳。另一方面,从穴位命名而言,复溜有水液再复之意,在治疗水液代谢相关疾病时,多用泻法。临床应用中亦当根据病性灵活选择补泻手法。

3 临床应用

3.1 水液代谢异常病证

水液代谢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失的部分。《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主水液”,主有主持、主导的意思,意味着肾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水液代谢的过程有赖于脾胃的运化,肺之输布,三焦之通调,以及最为关键的肾之气化。肾之阳气为水液代谢的原动力,若肾中精气不足,其“主水”的能力减弱,则可导致水液的运化障碍,出现水肿等水液代谢异常疾病。复溜为肾经经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行为经”,意指复溜穴的肾经经气盛大流行,因此,复溜穴内含肾中精气,可主持水液,调节水液平衡,治疗水肿、口渴、汗出等津液代谢障碍疾病。其中《针灸大成》论述了复溜穴在水肿中的运用,如《卷二·灵光赋》曰:“复溜治肿效如神医。”《卷八·续增治法》云:“水肿,因气湿食,针复溜。”现代应用延伸出用复溜、阴陵泉治疗输卵管积水不孕[

5]。《卷八·肿胀门》言:“肿水气胀满:复溜、神阙。”以神阙配伍复溜治疗水气胀满,也可配合公孙、太白、水分、阴交。而在治疗水肿的操作上则以泻法为主,《卷三·杂病穴法歌》云:“取血法:先用针补入地部,少停泻出人部,少停复补入地部,少停泻出针,其瘀血自出。”

中医认为,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卫表不固,而致津液蒸腾出于体表的病症,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黄汗等。《针灸大成》对于复溜治疗汗证有多处描述,如《卷九·治证总要》言“伤寒汗多:内庭合谷(泻)复溜(补)百劳”“伤寒汗多:内庭合谷(泻)复溜(补)百劳”;《卷八·汗门》谓“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卷二·玉龙赋》云“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由此可见,复溜治疗汗证也并非单一地进行补泻,根据病因的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多汗证时多用补法,反之多用泻法。治疗时多与合谷相配伍,其中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有益气、行气之功,且贯通气血,通行原气,在针刺补泻中可补可泻:补益肺气可鼓汗外出;泻能清肺之邪热、开发腠理、清宣阳明。复溜为肾经经穴,五行属金应肺,金水相生以滋阴液。大汗的病机可责之阴亏阳亢,阴液亏虚则阳偏亢,虚热内生,致津失敛藏发为本证。因此,泻复溜可鼓卫气,开腠理而发汗;补可滋阴液,滋水则汗止。阴液生则阳亢自减,虚热退则卫气固。因此,合谷与复溜二穴阴阳相配,刚柔相济,可奏调整阴阳之[

6]。临床也提出复溜穴在中风后盗汗中的运[7],指出复溜穴可补肾固水、润肺养阴。

3.2 痛症

痛症从其病机来看,不外乎“不通则通”及“不荣则通”。若由于寒湿、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经络,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疼痛,即不通则痛,此为实证;若由于气血不足,生化失源以致血海空虚而致疼痛,即不荣则痛,此为虚证。《卷一·刺腰痛论》提到“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说明复溜穴可以治疗腰痛。究其原因,足少阴肾经为肾之所主,肾为腰之府,主骨生髓,腰痛其根本乃肾之虚证,肾虚则腰脊惫矣。而复溜为肾经经穴,五行属金,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理,以复溜穴补肾之阳气可治疗腰痛。临床应用时,可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飞扬相配,飞扬为膀胱经之络穴,与肾经相同,其治引膀胱经阳气上行,一表一里,有益肾温阳、通经活络之功。《卷八·胸背胁门》用复溜配合谷、昆仑治疗脊背疼痛不能屈伸,腰脊疼痛还可与委中同取。《针灸大成》亦描述复溜可治疗足跟痛,其机理主要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卷八·手足腰腋门》记载“足痿不收”“足寒热”“足胻(小腿)寒”“足不能行”。《卷三·胜玉歌》:“脚气复溜不须疑。”从中医理论探讨,足跟痛多见于年老者,年老则脏腑精气渐衰,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亏损,肌肉筋骨不得濡养则表现为肢体关节烦疼,屈伸不利。现代研[

8]发现,以复溜配伍人中、后溪、束骨治疗足跟痛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3.3 五官疾患

在近代研究中,复溜对咽干舌燥也有一定的疗效。《卷二·百症赋》言:“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卷八·鼻口门》言“舌干涎出”“失音不语”,足少阴肾经循行“入肺中,沿喉咙,夹舌本”。咽干舌燥与肺相关,肺失濡养则舌干,肾阴虚则虚火上炎发为本症。复溜属金,金水相生,滋肾阴而上润于肺,滋养喉咽以改善舌干口燥之症。临床用复溜穴缓解全麻手术后口渴的研[

4]发现,刺激复溜穴可以诱导兴奋传入与消化器官有关的感受器,改善消化功能,在兴奋交感神经的同时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兴奋舌下腺、颌下腺、腮腺及口腔黏膜中的许多小的唾液腺黏,从而缓解口渴症[9]

3.4 肛肠疾患

《卷八·肠痔大便门》言“便血”“血痔泄,腹痛,承山复溜”,提及用复溜穴治疗便血、痔疮等肛肠疾患,可与承山、飞扬相配伍。痔疾分为牡痔、牝痔、肠痔、脉痔和血痔5种,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内伤等原因导致湿热瘀滞下焦,经络不通,营卫不和,瘀血败浊下注肛门而成。复溜有滋阴以清虚热之功,飞扬、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位,有清热化瘀之效,表里配穴共奏清热化瘀、通经活络之效。

3.5 肢体疾患

足少阴肾经循行沿内踝之后,进入足跟,过下肢内侧以上脊柱。内侧属阴,若邪气犯于经,则筋脉凝滞,或久病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则发为拘挛。阴急则阳缓于外,足不能行。复溜穴善于滋阴而柔筋,《卷八·手足腰腋门》记载,复溜穴可治疗“足不能行”“足痿不收”。现代研[

10]用从阴引阳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以阴经之极泉、复溜、照海配伍阳经经穴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3.6 其他病症

《针灸大成》中多处提到复溜穴回阳复脉的功效。《卷二·玉龙赋》云:“要起六脉之沉匿,复溜称神。”《卷三·肘后歌》云:“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寻,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半寸顺骨行。”无脉症,多因素体虚弱,或五脏为病,又复感风寒之邪,内外合邪,气血凝滞,经脉痹阻而[

11],复溜穴可温肾助阳,宣通痹阻之气以复脉。复溜穴可治疗伤寒寒热之证,《卷八·伤寒门》有4处提及,治疗伤寒寒热往来可用复溜穴配伍风池、少海、鱼际;治疗大热配伍曲池、足三里;治疗身热可配伍足三里、侠溪、公孙、委中、涌泉。此为复溜穴以滋阴泻热之功见长。

4 总结

《针灸大成》对于复溜穴的描述十分详尽,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定位位于内踝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针灸刺法为“针三分,灸五壮”,其治疗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复溜为肾经经穴,善调水液代谢相关疾患,如水肿、汗证等,以治疗汗证见长。治疗汗证时,多与合谷相配,不同的补泻手法相配伍则治疗作用有所差异。2)在功效上既可温补肾阳,又可滋肾阴、通肾气,应用于多种疾病,临床应用广泛。3)临床可单独使用,亦可与他穴相配,可与足太阳膀胱经表里相配治疗痛症、痔疾等,又可与合谷上下相配治疗汗证。

参考文献

1

杨继洲针灸大成[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2

张缙主针灸大成校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百度学术] 

3

贺普仁针灸大成(针灸传世经典国医大师贺普仁临床点评丛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3. [百度学术] 

4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8. [百度学术] 

5

钱 洁.针灸治疗输卵管积水不孕症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12-813. [百度学术] 

6

谢 力,阳仁达,黄倩兰,.合谷复溜治疗有汗无汗辨[J].中国针灸,2014,34(8):781-782. [百度学术] 

7

李鸿章,李彦杰,秦合伟.针刺阴郄、复溜穴为主治疗中风后盗汗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20,40(9):1419-1422 [百度学术] 

8

刘晓丽,赖忠涛,朱庆军.“人中、后溪、束骨、复溜”临床应用举隅[J].湖北中医杂志,2018,40(11):50-52. [百度学术] 

9

高哲慧,王雪蓉.按压复溜穴、鱼际穴缓解全麻术后口渴观察[J].山西中医,2019,35(6):61-62. [百度学术] 

10

李 萌,秦 鹏.从阴引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12):161-163. [百度学术] 

11

刘 娟,杨白燕.杨白燕教授针刺治疗无脉症经验[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69-7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