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叶天士针对外感疾病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辨治温热病;杂病治疗方面创立养胃汤,叶天士脾胃分治、阳化内风、补虚固本的学说以及热入营血养阴保津法于方中均有所体现。其学术思想与刘完素、李东垣、张景岳等医家学说有着一定的联系,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
明末清初温热疾病频发,法伤寒而不效,继而涌现出大批温病学医家。叶天士为温病学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开创卫气营血辨治体系治疗温热病,详细阐述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侵犯部位、传变规律和治疗大法。其在内伤杂病的辨治上也独树一帜,提出的脾胃分治、阳化内风、久病入络等见解,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内伤杂病的证治,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
养胃汤由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石斛、白扁豆、甘草七味药组成,《临证指南医案》和《未刻本叶氏医案》中并未注明方名,仅记载其主治胃阴不足证。正如华岫云所言:“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热,便不通爽。
热病之后胃阴耗伤者,每以胃药收功。养胃汤包含滋养肺胃、补土生金、甘寒生津、清透胃火等治法,与吴鞠通创立的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甘寒生津养阴类方,以及温病学派保津养阴、顾护津液的治疗原则,在辨治温病时经得起实践检验。
脾胃学说自李东垣创立以来,主要论述的内容包括:脾胃虚弱则百病丛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李东垣的验方中,既有补益脾胃、补土伏火、升提中气之补中益气汤,也有升阳泻热之升阳益胃汤和清热解毒之普济消毒饮。然而,叶天士认为李东垣详于论脾而寡于述胃,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强调二者应分析而治,提出脾胃分治的观点,脾宜温燥升运当用东垣之法,胃宜甘润通降则需滋养胃阴。
脾与胃虽同居中焦,皆属土,但二者的生理特性有极大的差异:脾脏属阴,胃腑属阳;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由于二者的生理特性不同,故脾胃病的病因及表现亦存在差异:脾病多由湿邪所困,表现为肢体困重、头重如裹、便溏等症;胃病多受燥热之害,表现为饥不欲食、呕吐、嗳气、反酸等症。
叶天士根据脾胃二脏阴阳属性之别、脏腑体用之殊,提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治疗原则,即后世所谓的“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脾胃学说。叶天士秉持“胃腑以通为补”的观点,治胃时以润为通、以阴为养,这在养胃汤中充分体现。此法既不同于辛开苦降,又有别于苦寒泄胃,是以养胃阴为降、以顺胃性为补。叶天士认为,胃气上逆也是在胃失通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可通过甘平或甘凉濡润滋养胃阴,津液来复使胃通降,顺胃性以为补。
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而叶天士指出治胃病时,不论是胃阴亏虚,或是土不生金,还是胃阴虚火旺、木乘土衰津液枯竭,都可以通过养胃阴、降胃气的途径解决。
宋代以前多论外风,宋代以后多论内风,叶天士强调“身中阳气之变动”造成“阳化内风”。多因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欲怒动阳、阳化内风,或阴阳互损、气血不足、阳浮风动,或肝木过动、脾土失养、缓纵不收所致,总属虚实夹杂。
在此理论指导下,叶天士提出“缓肝之急以息风,滋肾之液以驱热”,采取滋液息风、和阳息风、镇肝息风、缓肝息风、养血息风之法,并且尤重滋阴潜阳息风。常用牡蛎、鳖甲、龟甲、珍珠母等咸寒潜阳之品,少用全蝎、蜈蚣等虫类息风药物,是叶天士治疗内风的一大特色。
可以看出,叶天士治风多从阳气变动着手,实者肝阳上亢,虚者阴不制阳,总不离阳气上浮,为动,治之以潜阳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虽同是治疗人体阳气之升降异常,但是刘完素崇尚火热致病,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提出“阳气怫郁”学说,用药力主寒凉以治阳,多针对六气化火或五志过极郁而化火,为静,治之以散热开郁为主。刘、叶二人的观点各有千秋,值得认真学习。
叶天士认为肝木过动、脾土失养是导致内风形成的病机之一。因“肝木过动、脾土失养、缓纵不收”所致,厥阴风木太过,肝木乘土,导致脾胃虚弱,是乘其所胜也。脾主四肢肌肉,脾虚既不能为胃行津液,又不能生化气血濡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胃虚受纳不足,加之风性开泄伤津,肝风内动耗伤胃汁,肢体肌肉失于濡养,松弛无力。尤其是温病热入营血分伤及人体肝肾真阴动血生风之时,胃津更伤,正如仲景所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后世医家遂将“饥而不欲食”作为胃阴亏虚的辨证要点之一。
甘药培中即培补中焦脾胃,具体为甘温补阳仿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之意,甘寒顾阴遵?尊麦门冬汤、复脉汤之意,实为全面补中之法。但是叶天士认为脏腑各异、阴阳有别,脾胃当分治,养阳之法前人已叙述完备,在养阴时其又侧重于甘平、甘寒养胃阴,再一次体现了养胃汤的指导意义。
中下兼顾即为脾肾同治,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补虚之时离不开此二者并治,体现叶天士对先后天的重视。同时,叶天士认为“然必纳谷资生,脾胃后天得振,始望精气生于谷食……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更强调中虚致病的重要性,保护脾胃化生气血是填补精血的重要途径,而这又离不开其提出的脾胃分治学说及养阴通降之法。
叶天士《温热论
继而叶天士认为温病治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叶天士提出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病位、传变及治法,使温病学彻底从“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中脱离出来,世人称“羽翼伤寒”确有其恰之处,而卫气营血辨证也丰富了外感病的辨治方法。中医学是包容的医学,在继承和发展中世代相传,正是各位医家的不懈努力,才构成了如今丰富的诊疗思路和辨证方法。
温邪属于阳热性质,易伤津液,在治疗温病的各个阶段,莫不强调顾护阴液的重要性,存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机,如卫分之辛凉解表、气分之清热养阴、营分之清营凉血泄热养阴、血分之凉血生津透邪养阴。尤其温病热入营分之时,叶天士强调“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在甘寒益胃生津的基础上加用咸寒之品养阴清热、凉血和营,防止温邪入营血分耗血伤津迫血妄行,再一次将养胃汤的地位和价值显现出来。
叶天士在内伤杂病的辨治上,借鉴、继承和发展了刘完素“阳气怫郁”、李东垣“脾胃学说”以及张景岳“理虚固本”的学术思想:在脾胃分治学说方面,着重论述滋养胃阴以甘润生津;在阳化内风理论上,倡导甘润养阴、生津息风;在补虚固本的学说上,指出甘药培中以养阴理虚。此外,在外感疾病方面,叶天士指出温病与伤寒的具体区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针对热入营血分提出“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以甘寒保津、凉血和营。
叶氏养胃汤包含了滋养肺胃、补土生金、甘寒生津、清透胃火等治法,重视滋养胃阴、以通降为补。可以看出,该方在上述观点中均有所体现。因而,叶氏养胃汤在内伤杂病的辨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