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刘德荣教授重视从气、痰论治支气管哮喘,对于发作期,主张利痰祛邪;对于慢性持续期,倡导调和各脏;对于缓解期,提倡扶正固本。其用药轻灵平和,疗效显著,其治疗思路值得传承与推广。
刘德荣教授(以下称“刘教授”)系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俞慎初教授(以下称“俞老”)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50余年。刘教授承袭了俞老的丰富经验,崇尚经典医著研究,学验俱丰,医术精湛,擅长从调气、祛痰方面辨证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
在哮喘的典型发作期,喘、咳、呼吸困难为患者最感困扰和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此期以邪实为主,因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发为咳、喘;气机不利,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刘教授认为此期宜以祛邪治标为主,使肺气宣肃功能正常,病情恢复较为稳定的状态。因此,止咳平喘为此期的治疗要务。刘教授常采用俞老的止咳定喘汤为基本方进行治疗。止咳定喘汤药物组成:蜜麻黄6 g,苦杏仁10 g,紫苏子15 g,茯苓12 g,白芥子10 g,葶苈子10 g,法半夏10 g,陈皮6 g,甘草3 g。其中,蜜麻黄、苦杏仁、甘草为三拗汤的组成,具有宣肺平喘之功;白芥子、紫苏子、葶苈子取三子养亲汤降气消痰之意。其中,葶苈子被古人认为是泻肺峻品,不能轻易使用,而俞老常将莱菔子易为葶苈子,用以治疗痰多咳喘之症,每获良效,且未发现不良反
除了典型哮喘外,还有一种以发作性咳嗽为主要症状,而其他症状不典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此类咳嗽的主要特点是长期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刘教授认为此类哮喘虽以咳嗽为主症,但是伏痰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此痰既可为有形亦可为无形,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早期往往为无形之痰阻滞气机而痰象不显,后期有形之痰才会逐渐凸
此阶段涉及的脏腑尤以肺、脾、肝为关键,导致气机不利,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共存,呈现虚实夹杂的发病特
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咳喘已不甚,此时胶结不解的痰常常是最困扰患者的因
刘教授认为,支气管哮喘除了药物辨证治疗外,日常调护在预防其复发方面也十分重要。尤其是要避免诱因,找出过敏原。尽早识别和判断这些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才能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预防策
林某,女,50岁,2020年12月7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喘20余年,加重1周。患者素有哮喘病史,体质差,常遇寒而诱发,多次寻求中西医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此次因吃梨子而诱发,遂前来就诊。辰下:咳嗽频繁,气喘,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微黄,脉细。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喘,辨为寒痰阻肺证。治法: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处方:止咳定喘汤加减,药用:蜜麻黄6 g,杏仁10 g,茯苓12 g,陈皮6 g,法半夏10 g,莱菔子10 g,紫苏子15 g,白芥子9 g,葶苈子10 g(包煎),蜜枇杷叶12 g,蜜紫菀8 g,款冬花10 g,甘草3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注意日常调护,避免食用过冷、过热之性的食物,尽量食用平和之性的食物。
2020年12月14日二诊:气喘减轻,但因前几日贪食饼干致咽痒、咳嗽较甚,痰量中等色白,质稠难咯。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考虑此证由寒逐渐转化为热,由于喘不甚,以咳为主,故治以宣肺止咳、清热化痰,兼以降气平喘。处方:前杏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蝉衣8 g,前胡10 g,杏仁10 g,桔梗6 g,法半夏10 g,茯苓12 g,浙贝母12 g,蜜紫菀10 g,蜜枇杷叶10 g,款冬花10 g,葶苈子10 g(包煎),紫苏子15 g,鱼腥草15 g,陈皮6 g,莱菔子10 g,甘草3 g。14剂。服法同前。医嘱同前。
2021年1月18日三诊:患者二诊后医嘱遵从性良好,药后咳嗽未再发作,偶有气喘,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予扶助正气以固本,治法:益气健脾,化痰平喘。处方: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太子参12 g,杏仁10 g,茯苓12 g,紫苏子15 g,白术10 g,葶苈子15 g(包煎),莱菔子10 g,法半夏10 g,鱼腥草12 g,陈皮6 g,蜜紫菀8 g,款冬花10 g,甘草3 g。14剂,服法同前。医嘱同前。4个月后随访,哮喘未再复发。
按 此患者病史长达20年之久,寒热错杂,病情复杂,遇冷则哮喘复发,痰液量多质稀;遇热则痰黏难咯。因此,日常调护着实关键,需要避免寒热刺激,以中性为宜。患者初诊时咳、喘、痰症状明显,其性属寒,故投止咳定喘汤以止咳化痰平喘,白芥子契合本证病机,故投之以温肺化痰;同时又用枇杷叶、紫菀、款冬花增强化痰止咳之效。二诊时喘已不甚,痰量也有所减少,但因患者于治疗期间贪食热性食物导致咽痒,咽痒又触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故咳嗽甚;又因热灼痰液,使痰黏稠难咯,此时宜调畅肺气、宣肺止咳、降气化痰平喘,故用前杏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中又加蝉衣、桔梗以利咽宣肺;浙贝母、鱼腥草清肺化痰止咳。纵观全方,重在调达肺部气机,使气顺而咳止、喘平、痰亦能消,如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所强调的“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三诊时为缓解期,重在培土生金,杜绝生痰之源,故用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健脾化痰,扶正固本。该患者依从性好,日常调护配合中药坚持治疗,故疗效显著。
刘教授传承俞老学术思想并予以发挥,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上主张分期论治,治疗思路独具以下特色。①注重痰的病因病机:无论何阶段何类型,刘教授始终关注痰的影响,化痰祛痰之法贯穿始终。②治疗重在调气:组方常用一升一降的药对或方剂搭配以调畅肺气,肺气宣畅则咳喘自止。③久病不忘治瘀:对于病程较久的哮喘患者,组方上常配伍地龙、丹参等通络化瘀之品。④用药衷中参西:在肺系疾病里,刘教授喜用鱼腥草,因其清热解毒止咳的功效良好,且具有多种抗炎活性成分,能够缓解气道炎症机制带来的损
观其使用的止咳定喘汤、前杏二陈汤、六君子汤等,或是全方均使用偏性不甚之药物,或是在主方当中通过配伍相互制约寒热之性,从而使全方性质平和。刘教授常根据患者体质寒热,加减使用偏性不过于峻烈之品,以纠正人体的偏性,做到温而不燥、寒而不凝、补而不滞。刘教授在治疗上虽不大刀阔斧,但是轻灵平和之药合理搭配,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刘教授的宝贵辨治经验值得后辈传承与学习,以造福更多患者。
参考文献
葛均波,徐永健,王 辰.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8. [百度学术]
晁恩祥,孙增涛,刘恩顺.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J].中医杂志,2013,54(7):627-629. [百度学术]
李建生,王至婉.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6版)[J].中医杂志,2016,57(22):1978-1980. [百度学术]
俞鼎芬.俞慎初医案医论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83. [百度学术]
徐方蔚,霍婧伟,陈海鹏,等.从痰论治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Th1/Th2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6):1169-1172. [百度学术]
刘德荣.刘德荣医学文集[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54. [百度学术]
孙慧媛,孙瑞华,袁 超,等.近10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发病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4978-4981. [百度学术]
张 高,廖慧丽,刘建博,等.基于梁直英调肝理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2):246-249. [百度学术]
高 伟,苏惠萍.从“宿根”理论辨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思路[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2):58-60. [百度学术]
裘生梁,徐俪颖,鲁建锋.论脾虚为支气管哮喘之“宿根”[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9):1971-1973. [百度学术]
刘德荣.俞慎初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5):282-283. [百度学术]
何权瀛.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治:现状与未来[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9,18(1):1-4. [百度学术]
SHARPMICHAEL F.,LOPATAANDREAS L.. Fish allergy: in review[J]. Clinical Reviews in Allergy & Immunology,2014,46(3):258-271 [百度学术]
王尚礼,宋 康.从体质谈哮喘的“治未病”[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2):119-121. [百度学术]
许贵军,李志军,王 琦,等.鱼腥草的抗炎活性成分[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6,47(3):294-298. [百度学术]
张 垚,杨 继,王 强.论蝉蜕、地龙、僵蚕在慢性气道疾病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8):155-15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