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眩”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历代医学典籍论述颇多。《金匮要略》在《黄帝内经》“因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又开创了“痰饮致眩”的理论先河,书中记载的有关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有关“眩”的条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可知仲景治眩大体分为虚实两端,且以痰饮实邪为主;病位虽涉及五脏六腑,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谨守病机,暗合“温药和之”及“利小便”之意。通过学习仲景治眩的精妙微细之处,以期对中医临床工作有所裨益,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眩即眼花、眼前发黑之意,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42号);嘉定区中医重点学科(专科)项目(No.2020-JDZYYZDZK-03);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科研课题(No.2021-QN-ZYY-05)
在《金匮要略》中,有关“眩”的条文分散于多个篇章中,名称也不尽相同,如“头眩”“目眩”“眩”“冒眩”“癫眩”“眩冒”等。其机理大体可分为虚实两端,虚为精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实为水湿痰饮蒙蔽清阳,浊阴上犯清窍。虚实之间,又以水湿痰饮为主要病
津液代谢与人体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饮水入胃后,首先在脾的运化作用下化生精微,再经脾之升清作用,上输于肺;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在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下,通过三焦将水液精微布散至全身表里内外;肾主水,为水火之脏,通过肾中真阳的蒸腾气化,清者上升复归于肺、脾,浊者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三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常,均可引起津液输布排泄障碍,从而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因素。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其成因为肺中虚冷,肺气痿弱,体内津液不能正常宣发和输布,以致水气弥漫上窍而致眩。《医宗金鉴》对此也解释说:“此为肺中有冷饮……所以然者,以上焦阳虚,不能约制下焦阴水,下焦之水泛上。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支饮停留胸膈,凌心射肺,肺失宣降,以致气机升降受阻,清阳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行,究其根源,为脾阳虚衰,水饮泛滥所致,方取泽泻汤利水以止冒眩之症,健脾以绝水饮之源。支饮致病,临床表现多变,除冒眩之外,还可出现呕吐清水痰涎、心悸等症,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0条:“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条文中所列症状多样,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皆为支饮所致,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说“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其机理为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液,聚而为饮,停于心下,阻碍中焦气机升降,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诚如李彣在《金匮要略广注》中所言:“胸胁支满,痰饮停滞于中也。目眩,痰饮浊气熏蒸于上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水液之轻清者不能复归于肺脾,蓄而为饮,饮动上犯清窍,以致癫眩。条文中“脐下有悸”是饮动于下的辨证要点。饮居下焦,治当从小便而去,故取五苓散温阳化气、通利水道,内外分消,饮去眩止。《金匮要略心典》曰:“苓、术、猪、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身体病久不愈,正气虚衰,脾胃虚弱,湿邪内生,渐次化热伤阴,兼之与风相合,借势上犯,郁遏清阳而头眩。治当祛邪为首务,然其病程日久,湿渐化热,伤及阴分,故宜祛邪兼顾清热,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此方如《金匮要略广注》所说:“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湿以攘外,白术、甘草益脾气以补中,生姜散逆,芍药、知母养阴,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熟用则益阳除湿,此一方而数方具焉,精义备焉,诚治历节病之圣方也。
气、血、精为构成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虚则清阳不振,血虚则脑失所养,精虚则不能生髓充脑,三者之中任何一种物质的虚损均可致眩。如《黄帝内经》中“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及“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内容阐述的皆是“因虚致眩”的病理机制。《金匮要略》在此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了“因虚致眩”理论的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久病虚劳失精,阴精难复,精血两虚,不能上荣头目,故目眩发落。失精、目眩、发落为其标,阴阳不和为其本,治以桂枝汤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潜镇固涩,标本同治。诚如《金匮要略心典》曰:“脉极虚芤迟者,精失而虚及其气也,故少腹弦急,阴头寒而目眩……徐氏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言语简炼,处方精当,疗效显著。书中有关“眩”的条文分列多篇,其病变程度及兼症也不尽相同,然细究之下,可发现其机理不过虚实两端,且以痰饮实邪为主;病变虽及五脏六腑,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治法虽有温阳利水、化气行水、淡渗利水等区别,但都暗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等治疗大法。希冀通过对本书中“眩”之证治进行归纳、总结,化繁为简,以一驭万,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医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93. [百度学术]
李桂杰,海 英.眩晕中医病因病机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9):179-182. [百度学术]
房莉萍.张仲景诊治痰饮眩晕的辨治思路探析[J].四川中医,2011,29(7):45-46. [百度学术]
吴 谦.医宗金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26. [百度学术]
孙中堂.尤在泾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百度学术]
李 彣.金匮要略广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百度学术]
徐 彬. 金匮要略论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