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杜锦海教授认为,肾炎发生的主因是脾气虚弱,诱因是肺卫受邪,从脾虚、肺热、湿滞辨证入手,提出健脾、清肺、渗湿为治疗肾炎的三大疗法,并用自拟的肺热合剂、脾虚肺热方、消水肿方治疗肾炎,临床疗效显著。
杜锦海教授(以下称“杜老”)为全国第二批500名老中医专家,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杜老善治肾病,认为肾炎发生的主因是脾气虚弱,诱因是肺卫受邪,而热化是基本转归,故临证常从肺脾论治,并提出益气健脾、清泻肺热、淡渗利湿为治疗肾炎的三大治法。笔者有幸曾跟随杜老学习,现将杜老的健脾、清肺、渗湿治疗肾炎三大法进行整理归纳,以飨同道。
健脾法是益气健脾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统摄,为营卫气血化生之源,“得胃气则生”,大凡人体诸精均为谷入胃所生,谷不入则脾不运化,而肾也不能受精气所养。临床上肾炎病人常因脾气虚弱而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脾不能运化水湿,则小便量少、颜面四肢浮肿、肌酐尿酸升高;脾不能运化精微,则面色㿠白、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脾不统摄,则出现蛋白尿、血尿。因此,杜老认为脾气虚弱是肾炎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病机。
杜老认为益气健脾是治疗肾炎的基本疗
清肺法是用清热解毒药物以清泻肺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肺主呼吸、宣降、通调水道。肾炎的发生常因风热毒邪犯肺,使肺失宣降、水道不通,出现尿少、水肿;肺热下移,清浊不分,则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血肌酐、尿酸升高等。
从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来
为了便于健脾、清肺、渗湿三大疗法在肾炎中应用,根据肾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肺热、脾虚、湿滞的轻重缓急,杜老将肾炎分为肺热、脾虚肺热、脾虚三大类
肺热型肾炎的临床表现为发热烦躁,颜面浮肿,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口干口渴,小便短赤,或血尿、蛋白尿,或身发疮痍,甚至溃烂,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而数。其病因病机为风热犯肺,肺气不宣,或疮痍浊毒,外客肌肤,内应肺卫,肺气不宣,水道不通。治宜清宣肺热,渗湿利水。处方予肺热合剂(杜老经验方)加减。药物组成:防风9 g,蝉蜕6~9 g,大青叶18 g,板蓝根15 g,金银花9 g,连翘9 g,蒲公英18 g,鱼腥草24 g,黄芩9 g,麦穗癀18 g,淡竹叶9 g,白茅根30 g,上巳菜30 g,萆薢15 g。
脾虚肺热型肾炎临床表现为颜面黄白欠华,神倦纳差,尿少便溏,口干口渴,咽喉疼痛,咳嗽,身痒,或肢体浮肿,血尿、蛋白尿,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其病因病机为素体脾虚,复感外邪,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治宜健脾益气,清热渗湿。处方予脾虚肺热方(杜老经验方)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5 g,黄芪15 g,白术9 g,茯苓15 g,淮山15 g,金银花9 g,连翘9 g,板蓝根15 g,鱼腥草18 g,麦穗癀18 g,白茅根30 g,海金沙15 g,旱莲草18 g,上巳菜18~30 g。
脾虚型肾炎临床表现为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小便短少,面色萎黄,纳呆脘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弱无力。病因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气不化水,水溢肌肤。治宜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处方予消水肿方(杜老经验方)加减。药物组成:黄芪18 g,苍术9 g,白术9 g,白茅根30 g,薏苡仁30 g,茯苓皮(或茯苓)30 g,赤小豆30 g,淮山15 g,猪苓12 g,泽泻12 g,车前子12 g,砂仁6 g,厚朴6 g,桑白皮12 g。或用玉米须合剂(杜老经验方)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 g,玉米须30 g,茯苓30 g,山药30 g,薏米30 g,白茅根30 g,芡实30 g,麦穗黄18 g,车前子12 g,金樱子15 g,益智仁9 g,甘草3 g。
案1 陈某某,女,6岁7个月,2021年7月29日初诊。主诉:眼睑浮肿3天。现病史:其母代诉,患儿7天前因受凉后,始见咳嗽、咽痛、发热,经服西药后,热退,咳嗽减轻。近3天来,小便量少,眼睑浮肿。刻下症:咳嗽痰少,无发热,眼睑浮肿,小便量少,大便正常。查体:体温36.5 ℃,眼睑浮肿,咽部充血,扁桃体Ι度肿大,未见脓点,双肺(-),双下肢无凹陷浮肿,舌红,苔微黄,脉濡。尿常规示:PRO 2+,OB 2+。镜下:RBC 2~3个/HP。血常规示:WBC 10.13×1
2021年8月2日二诊:小便量增加,眼睑浮肿稍减,仍咳嗽痰少,大便正常,舌淡红,苔微黄,脉濡。尿常规示:PRO(+),OB(-),WBC(+),RBC 0个/HP,WBC 3~5个/HP。原方加大蓟6 g。再服5剂。
2021年8月7日三诊:眼睑浮肿消,小便量多,大便正常,舌淡红,苔微黄,脉濡。尿常规示:PRO(-),OB(-),WBC(-),RBC 0个/HP,WBC 0~1个/HP。考虑肺热已清,改以健脾为主,佐以渗湿清热善后。处方:玉米须合剂(杜老经验方)化裁。药用:黄芪15 g,玉米须10 g,山药10 g,芡实10 g,薏苡仁10 g,茯苓10 g,爵床10 g,甘草片3 g,大蓟6 g,板蓝根15 g。7剂,隔日1剂,水煎服。半个月后复查尿常规,未见异常。
按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后天之本,为水之中源。该患儿系外感风热之邪,內犯肺系,肺失宣肃,水道不通,本着急则治标原则,故取清宣肺热,佐以渗利水湿为治,候浮肿消除后,则以缓则治本,方改健脾固本,主次分明,终获速效。
案2 许某,男,83岁,2019年7月13日初诊。主诉:尿检发现尿蛋白10年余。现病史:患者自述10年前查尿常规提示“尿蛋白(++),隐血(+)”,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时伴大便稀溏,神疲乏力,经中、西药治疗,治疗期间复查尿常规示尿蛋白、隐血均波动于+~++,素有咳嗽痰多色白史,近日外感。刻下症:大便稀溏,咯痰色白,腰酸痛,疲倦乏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尿常规示:PRO(++),OB(+),WBC(+),RBC 3~4个/HP,WBC 0~2个/HP。西医诊断:慢性肾炎综合征。中医诊断:虚劳病,辨证属脾虚肺热型。治法:健脾渗湿,清宣肺热。处方:脾虚肺热方(杜老经验方)化裁。药用:党参10 g,黄芪30 g,白术10 g,茯苓30 g,淮山15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鱼腥草20 g,麦穗癀30 g,白茅根30 g,海金沙15 g,旱莲草18 g,萆薢20 g,莱菔子15 g,白芥子10 g,苏子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9年7月27日二诊:大便稍成形,痰减,舌淡红,苔腻,脉濡数。尿常规示:PRO(+),OB(-),WBC(-)。效不更方,原方再进14剂。
2019年8月10日三诊:仅感乏力、腰酸,时咽痒微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腻,脉濡。尿常规(-)。此乃外邪已清,脾虚未复,故仍以益气健脾为主,略佐淡渗利湿。药用:陈皮10 g,姜半夏10 g,党参10 g,麸炒白术10 g,茯苓30 g,甘草5 g,黄芪30 g,防风6 g,鱼腥草30 g,薏苡仁30 g,黄芩6 g,盐菟丝子15 g,莱菔子15 g,白芥子10 g,苏子10 g,麦穗癀30 g。21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9年8月31日四诊:患者无明显不适,尿常规(-),按原方间断服用,嘱注意预防感冒。随访2年,该患者尿蛋白均在-~±之间,肾功能正常。
按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该患者久病脾虚气弱,脾运不健,水湿內停,聚湿生痰,常因外感,肺失清肃而诱发或加重,治宜标本兼顾,当以健脾益气、渗利水湿为主,佐以清宣肺热。药证合拍,故收效卓越。
案3 张某,男,38岁,2020年7月23日初诊。主诉:下肢反复浮肿3年余。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不明诱因始见颜面浮肿,查尿常规示“PRO(++)”,经服中药后,症稍缓,常因劳累后下肢浮肿。近期外院检查,尿蛋白(++),尿酸、肌酐偏高。现症见:下肢浮肿,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小便量少,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沉细。血检示:肌酐 126 μmol/L,尿酸524.3 μmol/L。尿常规示:PRO(+),OB(±),RBC 27.7 μL。西医诊断:慢性肾炎综合征。中医诊断:水肿病,辨证属脾虚型。治法:渗利水湿,益气健脾。处方:消水肿方(杜老经验方)化裁。药用:黄芪50 g,防己10 g,茯苓皮30 g,薏苡仁30 g,山药15 g,赤小豆30 g,猪苓10 g,盐泽泻15 g,盐车前子10 g,姜厚朴10 g,白茅根30 g,石韦30 g,土茯苓30 g,蚕沙10 g,干益母草30 g,鬼箭羽10 g。14剂,日1剂,水煎服。
2020年8月6日二诊:尿量略有增加,下肢肿稍减,仍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沉缓。按原方加焦神曲15 g,再服14剂。
2020年8月20日三诊:下肢肿消,精神转好,纳食可,大便成形,小便量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濡。尿常规示:(-)。查血:肌酐:101 μmol/L,尿酸452 μmol/L。因水肿已消,治疗转以健脾为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以资巩固。随访半年,水肿未发,尿检无异常,肌酐、尿酸均降至正常范围。
按 脾主运化、升清,分清别浊。该患者水肿复作多年,久病多虚,脾气虚衰失于运化,清浊不分,致水湿泛滥,外溢肌肤致肢体浮肿;浊毒内蕴,肌酐、尿酸升高;精微下陷外泻,则见蛋白尿、血尿,故先以渗利水湿、益气健脾,等水肿消退,再以益气健脾以巩固疗效。
健脾、清肺、渗湿三大法相互影响,相互为用。健脾法能益气健脾、运化水湿,有利于渗利水湿;清热法之清热解毒药多可利小便,有助于渗湿;渗湿法用淡渗利湿药多数偏寒,有助于清热,同时“脾喜燥恶湿”,淡渗利湿又有助于健脾。
肾炎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肺热、脾虚、湿滞亦是不断演变的,常为虚实夹杂之证。临证之时,每见肺热为主者而兼有脾虚湿滞;或以脾虚为主者,常兼有肺热湿滞;即便证属脾虚肺热型亦须辨清是肺热重于脾虚亦或脾虚重于肺热。因此,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表现,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联合运用健脾、清肺、渗湿三大法。肾炎初期、急性期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应当以祛邪为主,常以清肺渗湿,稍佐健脾;肾炎中晚期,本虚突出,当以补虚为主,常用益气健脾,略佐清肺渗湿;肾炎恢复期,除补虚外,尚要注意清除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