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有消化道症状者55例,无消化道症状者122例。舌色主要表现为红舌和青紫舌;舌形主要表现为胖大舌、齿痕舌;舌苔主要表现为苔黄、苔薄、苔腻。伴有消化道症状者中齿痕舌、苔黄、苔厚苔腻的占比高于无消化道症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消化道症状者比较,有消化道症状者出现双肺片状磨玻璃影较多,出现右肺磨玻璃影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部CT与舌象关系中,单肺磨玻璃影、双肺磨玻璃影的患者红舌占比相对最高,伴有实变的患者青紫舌占比相对较高;双肺散在磨玻璃影及双肺片状磨玻璃影患者主要表现为齿痕舌、胖大舌;各种不同的CT表现,均多数表现为薄黄腻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目前呈全球流行趋势。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 nm。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干咳、乏力。据报道,多数患者在发病时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20年2月15日—2020年3月10日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患者177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81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50.05±12.29)岁。
采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3月4日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首发症状,包括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胸闷)、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腹泻、恶心、乏力、纳差)等信息。用相机收集患者入院时舌象、胸部CT情况。舌象由3名高级职称中医师综合判定。
主要为红舌和青紫舌,分别为111例(62.7%)、35例(19.8%)。有消化道症状者与无消化道症状者的舌色表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
分类 | n | 淡白舌 | 淡红舌 | 红舌 | 青紫舌 |
---|---|---|---|---|---|
有消化道症状者 | 55 | 4(7.2) | 3(5.6) | 38(69.1) | 10(18.2) |
无消化道症状者 | 122 | 8(3.3) | 16(13.1) | 73(59.8) | 25(20.5) |
总计 | 177 | 12(6.8) | 19(10.7) | 111(62.7) | 35(19.8) |
主要表现为胖大舌、齿痕舌、点刺舌、裂纹舌,分别为40例(22.6%)、38例(21.5%)、10例(5.6%)、2例(1.1%)。有消化道症状者齿痕舌的占比高于无消化道症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
分类 | n | 裂纹舌 | 胖大舌 | 齿痕舌 | 点刺舌 |
---|---|---|---|---|---|
有消化道症状者 | 55 | 1(1.8) | 13(23.6) |
19(34.5 | 3(5.5) |
无消化道症状者 | 122 | 1(0.8) | 27(22.1) | 19(15.6) | 7(5.7) |
总计 | 177 | 2(1.1) | 40(22.6) | 38(21.5) | 10(5.6) |
注: 与无消化道症状者比较
苔黄120例(67.8%)、苔白57例(32.2%)、苔厚31例(17.5%)、苔薄146例(82.5%)、苔腻98例(55.3%)、苔燥4例(2.3%)。从苔色上看,苔黄多于苔白;从苔质上看,苔薄多于苔厚,苔腻多于苔燥。有消化道症状者苔黄、苔厚、苔腻的占比高于无消化道症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
分类 | n | 苔黄 | 苔白 | 苔厚 | 苔薄 | 苔腻 | 苔燥 |
---|---|---|---|---|---|---|---|
有消化道症状者 | 55 |
44(80.0 | 11(20.0) |
21(38.2 | 34(61.8) |
39(70.9 | 0(0) |
无消化道症状者 | 122 | 76(62.3) | 46(37.7) | 10(8.2) | 112(91.8) | 59(48.4) | 4(3.3) |
总计 | 177 | 120(67.8) | 57(32.2) | 31(17.5) | 146(82.5) | 98(55.3) | 4(2.3) |
注: 与无消化道症状者比较
双肺片状磨玻璃影102例(57.6%)(见




图4 右肺磨玻璃影

图5 双肺磨玻璃影伴实变
分 类 | n | 左肺磨玻璃影 | 右肺磨玻璃影 | 双肺散在磨玻璃影 | 双肺片状磨玻璃影 | 双肺磨玻璃影伴实变 |
---|---|---|---|---|---|---|
有消化道症状者 | 55 | 3(5.5) |
2(3.6 | 7(12.7) |
40(72.7 | 3(5.5) |
无消化道症状者 | 122 | 5(4.1) | 34(27.9) | 10(8.2) | 62(50.8) | 11(9.0) |
总计 | 177 | 8(4.5) | 36(20.3) | 17(9.6) | 102(57.6) | 14(7.9) |
注: 与无消化道症状者比较
单独出现左肺及右肺影像比例较少,遂合并为单肺磨玻璃影分析。单肺磨玻璃影患者的舌色表现中,红舌占比(65.9%)较高;舌形表现中异常舌形占比均较低;舌苔表现中,苔黄28例(63.6%)、苔薄32例(72.7%)、苔腻15例(34.1%)。双肺散在磨玻璃影患者的舌色主要表现为红舌(47.1%)和青紫舌(29.4%);舌形表现中,主要为齿痕舌(58.8%)、胖大舌(52.9%);舌苔表现中,苔黄12例(70.6%)、苔薄13例(76.5%)、苔腻9例(52.9%)。双肺片状磨玻璃影患者的舌色主要表现为红舌(68.8%);舌形表现中,主要为齿痕舌(22.6%)、胖大舌(28.4%);舌苔表现中,苔黄70例(68.6%),苔薄91例(89.2%)。双肺磨玻璃影伴实变患者的舌色表现中,青紫舌占比(57.1%)最高;舌形表现中,只出现齿痕舌2例(14.3%);舌苔表现中,苔黄10例(71.4%),苔薄10例(71.4%)。见
CT | n | 舌色 | 舌形 | 苔色 | 苔质 | |||||||||||
---|---|---|---|---|---|---|---|---|---|---|---|---|---|---|---|---|
淡白舌 | 淡红舌 | 红舌 | 青紫舌 | 齿痕舌 | 胖大舌 | 点刺舌 | 苔白 | 苔黄 | 苔厚 | 苔薄 | 苔腻 | |||||
单肺磨玻璃影 | 44 | 5(11.4) | 6(13.6) | 29(65.9) | 4(9.1) | 3(6.8) | 2(4.5) | 4(9.1) | 16(36.4) | 28(63.6) | 12(27.3) | 32(72.7) | 15(34.1) | |||
双肺散在磨玻璃影 | 17 | 2(11.8) | 2(11.8) | 8(47.1) | 5(29.4) | 10(58.8) | 9(52.9) | 1(5.9) | 5(29.4) | 12(70.6) | 4(23.5) | 13(76.5) | 9(52.9) | |||
双肺片状磨玻璃影 | 102 | 4(3.9) | 10(9.8) | 70(68.6) | 18(17.6) | 23(22.6) | 29(28.4) | 5(4.9) | 32(31.4) | 70(68.6) | 11(10.8) | 91(89.2) | 65(63.7) | |||
双肺磨玻璃影伴实变 | 14 | 1(7.1) | 1(7.1) | 4(28.6) | 8(57.1) | 2(14.3) | 0(0.0) | 0(0.0) | 4(28.6) | 10(71.4) | 4(28.6) | 10(71.4) | 9(64.3) |
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疫病”范畴。《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提到了五疫,后世医家则根据邪气特点,常以“温疫”和“寒疫”统领诸疫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伏暑、寒湿等。郑文科
中医认为,舌质反映人体正气的强弱,舌苔反映邪气的盛衰。所有患者在舌色表现中,主要表现红舌(见






根据COVID-19患者胸部CT的不同时期及表现差异,分为左肺磨玻璃影、右肺磨玻璃影、双肺散在磨玻璃影、双肺片状磨玻璃影、双肺磨玻璃影伴实变。在所有患者中,主要表现为双肺片状磨玻璃影102例(57.6%),说明普通型患者中,大部分已出现双肺的胸部影像异常,但尚未进入“白肺”期。与无消化道症状者的胸部CT表现比较,伴有消化道症状者出现双肺片状磨玻璃影者相对占比较多,出现右肺磨玻璃影患者相对占比较少,说明有消化道症状者病情进展较快,出现双肺的病理表现。
从舌象和胸部CT的关系中也可看到,在舌色表现中,单肺磨玻璃影的患者中,红舌占比相对最高。双肺磨玻璃影的患者中,仍然是红舌占比较高。在伴有实变的患者中,青紫舌占比相对较高。在舌形表现中,双肺散在磨玻璃影及双肺片状磨玻璃影患者主要表现为齿痕舌和胖大舌。在舌苔表现中,不同CT表现,多数表现为薄黄腻苔,说明在病理性质上邪气仍表现为湿、热、毒的特点。从不同CT分级表现的舌质分析,患者体质强弱体现不很明显,也符合中医疠气致病特点。综合分析,在病程早中期表现为红舌,说明其邪气盛,后期邪气入营,出现青紫舌。继续发展,在未进入逆传心包等重症之前,会夹杂病理产物,主要表现为湿邪、血瘀等内生病理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COVID-19的病位在肺、脾;病理特点为毒、湿、热、瘀、虚,湿热贯穿病程始终。而舌象与胸部CT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且在有无消化道症状的表现中存在不同。有消化道症状患者湿、热的病理表现更明显,并迅速出现双肺的病理改变,病程进展相对较快。但本研究样本量小,未纳入轻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结果具有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本研究不足之处,还在于未纳入患者病程。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纳入病程及中药治疗情况,综合分析,将更具有说服力,为中医药抗击疫情提供临床证据。
参考文献
周 洋,张 伟,徐艳利,等.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腹泻一症的中医辨析[J].北京中医药,2020,39(3):235-237. [百度学术]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J].传染病信息,2020,33(1):1-6,26. [百度学术]
郑文科,张俊华,杨丰文,等.从湿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中医杂志,2020,61(12):1024-1028. [百度学术]
杨 洋,高培阳,黄青松,等.试从中医"疫毒夹湿"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思路[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6(2):66-68. [百度学术]
奚肇庆,周仲瑛.从《温热论》考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治[J].江苏中医药,2020,52(4):43-44. [百度学术]
翁开种,郑 峰.“馨饪之邪”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启示[J].中医药通报,2021,20(5):5-7. [百度学术]
姜 昕,庞立健,吕晓东,等.从脾湿肺燥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7):96-9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