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膈气”又称噎膈,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可迁延日久,发展为危重病,即膈气危症。本文旨在对旴江名医喻嘉言《寓意草》中关于膈气危症的三则医案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该病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的独到见解。
“膈气”又称噎膈,是由于食道狭窄或食管干涩等原因导致食物下咽困难,甚至阻隔不下,食之即吐的一种吞咽障碍疾病。考中医历代医学著作的相关论述发现,关于膈气的记载最早出于《黄帝内经》,至《伤寒杂病论》描述较为完整。与膈相关的描述可概括为两方面——膈气病及用膈来区分疾病不同部位,从其论述可将膈气病分为“膈气实”和“膈气虚
喻昌(公元1585—1664年),字嘉言,江西新建人,世称西昌老人,是明末清初最具代表性的旴江医家之一,为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寓意草》成书于公元1643年,该书不分卷,收集医案皆为内科杂病,所记医案议病格式规范,着重强调“先议病,后用药
“膈气”又称鬲气、噎膈,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多处提及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方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鬲咽不通。”记录了肝气犯胃,损伤胃脘导致噎膈。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描述可推断出,水热互结的大结胸病属于“膈气实”的范畴,而“膈气虚”指膈间有无形之热的一种病态,与有形实邪的大结胸病相
历代医家未曾停止过对膈气病因病机的探究。《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其与外感、情志相关。现代临床证素组合研
《寓意草》中膈气危症有两例提及伤寒夹食,迁延日久,致胃阴亏虚。如李案中“李思萱的妻子发春温病,病后不调养却连食性热之鸡子鸡面,复伤食,吐泻交作五次,前后七十日,滴饮不入,脉乱无根,胃气将绝”;倪案中“患者不得解衣睡十四日,稍好转便脱衣图安寝,然冷气一触,便呕,遂饮前药,复好转,然胃口稍佳便急饮粥六盏,复呕”。病初愈,脾胃气弱,消谷无力,食不节则脾胃升降失常,饮食隔阻,吐泻交作。正如喻氏在《医门法律·虚劳门》中指出“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化。自上而下者,过于胃则不可治;自下而上者,过于脾则不可治”。人体感外寒时,正邪相争,中气虚馁,脾胃虚损,纳化失常,宜建中并辅以易消化之物,缓慢进食。若复伤食,则会导致水谷不化、饮食中阻、吐泻交作等病症,致使气血生化无源,日久损及津液,气随津脱,胃气不存,出现无根之脉,可危及生命。
喻氏尤其注重李杲的脾胃论,将脾胃视为养生治病之本。喻氏认为“土为万物之母,万物之蕃茂,莫归根于土,人体生命活动无不与脾胃休戚相关”。《黄帝内经》提出脾胃体用阴阳之说,人之脏为阴、腑为阳。李东垣在阐述形体与官窍的联系时也提及了“体用”,喻昌则在《医门法律·中寒门》中首次提出“然人身脾胃之地,总名中土,脾之体阴而用则阳,胃之体阳而用则阴”,即脾脏虽为阴中之至阴,但脾升清阳、主运化,生理功能皆用阳之性;胃主受纳、主降浊,胃虽为阳腑,却喜润恶燥,主养胃阴,功用阴之性。脾胃作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一旦体用阴阳失衡,阴乘阳位,则易导致纳化失常,中焦受阻,迁延日久可致浊阴不降反上逆不止,严重耗伤津血,危及生命。喻氏在倪案还提出“久不进食,必致蛔虫上居隔间,气机无法正常上传下达,甚而涌吐肠中之物,肠燥津枯,迁延至危”。《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水谷精微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人体后天精微物质摄纳的关键。《寓意草》中三则膈气危症的患者皆为病情迁延损及脾胃,久不进食,呕吐不止,不仅水谷精微摄入乏源,脾胃无法纳化气血,而且呕吐损耗气阴,气逆不下达,致使尺脉不现。在中医理论中,津血属阴,气为阳,水浆不入,呕吐日久,气血虚脱,最终导致脉象无根之死症。脾胃虚损,升降无力,致气滞中焦,无法运化水湿,遂生痰饮,涌吐痰涎,正如《寓意草·闻案》提及:“饮食不消,故易成痰。”《金匮翼》卷三云:“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不可不辨也。”喻氏认为,脾胃健运有力,则气机升降出入有序,人之水湿自
喻氏强调脾气若天之有日,是人体健运之阳气,指出“脾为中土,中央气弱,不能四迄”,临证十分重“脾者孤脏,以灌四旁”的后天之本地位。三则膈气危症医案中,喻昌分别用人参汤、六君子汤、理中汤配合重镇下坠之旋覆代赭汤施以治之,旨在先建中,恢复脾胃的纳化、升降功能,以恢复虚衰的气血津液,使人体恢复正气,抵抗病邪。喻氏不仅施药祛邪不离健脾理中思想,邪去善后,亦不忘调脾胃,如李案中四君子汤、丸调理;黄案中拒绝下药而用食养法复脾胃正气;倪案中服补药理中。三则医案皆体现了喻氏重视人体脏腑与脾胃气血的关系,脾胃生气血,气血养脏腑,若气血生化乏源,则脏腑营养不足。其论治疾病时重视调理脾胃,气血和畅,脏腑得安。
饮食服饵自古有之,养生医家尤喜研究饮食服饵,但喻氏将食物与药饵相参视为健脾理中之佳珍。如在李案中,以人参、陈橘皮药渣加粟米煮粥,巧借粥之黏附作用,使药物稍停胃中。喻氏选食也颇讲究,煮粥用粟米,即小米,色黄味咸性微寒,春种秋收得土气最厚最养脾胃。六日后,胃稍安,便仍稀,则以陈仓米替粟米,陈仓米色白甘淡性平,和胃止泻、渗湿除烦,越陈补脾胃越佳。在黄案中,喻氏不受患者举家催加泻下药的干扰,拒用润肠之归、地,及苦寒之硝、黄,坚持待患者饮粥食足,气下便通,体现了其“护胃气,守胃阴,慎攻下”的理论思想。在倪案中,患者呕止气回,不遵服半盏粥的医嘱,急饮六盏,脾胃复伤,旧疾再发。三则医案从正反面体现出喻氏的重脾胃理论,其临证治病始终强调药食相参,若治病不善理脾胃,则食少脾胃弱,牵连五脏不安,反之,则诸疾易瘥。
喻氏是旴江医学重《伤寒论》《内经》之风的开创者,其多本医学著作皆强调经典理论和经方的重要性,《寓意草》所载之医案大多以经方为本而进行加减化裁。经方言“病久胃虚,气逆痰阻,首选旋覆代赭汤”,喻氏以其为本,临证变通,其用药之效,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变通之妙,值得深究。如李案中,患者胃气将绝,仅存一丝胎元之气,喻氏用人参汤处之,人参用至九两,患者元气得复。赤石脂初研末送服,后改丸剂;病邪已去,先以四君子汤善后,再改四君子丸调理。盖在中药传统剂型中,汤剂能较快地吸收、起效,适用于病情不稳且症状较重的患者,而丸剂在制备中通常以蜂蜜凝固,能益气和中、降低药毒性,其吸收慢,作用持久,有利于调和气血,适用于久病体虚或慢性病患者。黄案中,喻氏因患妇尺脉不现,思其有孕不查,用药时盖恐干姜辛燥复伤气阴,遂换成煨姜;赤石脂易赭石,取其酸涩固胎元;六君子汤加旋覆花,不仅降药性之急,又能建中、祛痰、降逆并行。倪案中,喻氏忧患者蛔虫壅膈,故取理中汤理中焦,盖取《医方集解》理中汤功效之“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
喻氏熟读经典,推崇经典医理和经方,同时格外重视经典的实用性,临证时善于推陈出新。《寓意草》中的医案大都提及不可拘泥经典,要善辨析、取精华;要全面诊断、谨守病机,随症创新,形成自己的临证用药思想体系。喻氏在治疗隔气危症时,面对复杂的症状,力求悉数厘清,综合考量,直察病机;始终坚持“脾胃不和,百病由生”“气机失调、阴乘阳位,则中焦壅塞,痰涎涌吐,泄泻不止”“脾胃生气血,气血养五脏”的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喻氏严守病机,灵活变通,不泥古方,不唯药是尊,而是中病及止,强调饮食调护,恢复身体机能与自愈能力的重要性。膈气在现代医学中大多指食管癌或其他消化系统疑难杂症,是临床一大难题,喻氏治疗膈气危症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后世医家对此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刘 宁,郭 瑨,贾春华.张仲景膈气虚之正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8):630-634. [百度学术]
李家庚.喻嘉言经典医案赏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93-99. [百度学术]
陈心恬.基于医案及数据挖掘的叶天士治疗噎膈用药规律及高静东教授临床经验总结[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百度学术]
史会娟,李 晶.噎膈不治证刍议[J].新中医,2020,52(20):164-166. [百度学术]
吕翠田,牛亚南,陈玉龙.食管癌与噎膈证素特点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9):1812-1816. [百度学术]
吕翠田,牛亚南,陈玉龙.用聚类分析法对噎膈证素规律的研究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6):1388-1391. [百度学术]
胡 识.喻昌脾胃学术思想研究[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 [百度学术]
汪 昂.医方集解[M].周鸿飞,刘永辉,点校.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8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