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比较分析三种不同的制备工艺及各方法采取不同干燥时间所测定的四物汤出膏率的差异。
采用L9(34)正交表,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三种不同的制备工艺所得干膏在105 ℃干燥箱干燥3 h,及同一方法所得干膏分别干燥3 h、干燥至恒重时出膏率的差异。
不同方法间方差分析结果为P>0.05,F<F-crit,提示三种制备工艺及各方法采用不同干燥时间所测得的出膏率无明显差别。
方法I可减少能源耗费,并提高工作效率;方法II和方法III测得值要比实际出膏率稍低,浓缩过程亦造成了较大的能源耗费,在中药研究中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中药出膏率对于剂型选择、制备工艺以及给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中成药质量标准包含了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而出膏率的高低波动对含量有极大影响[1]。实际生产中,出膏率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的,可以用出膏率的浮动范围来监控生产以及保证半成品质量。
四物汤首见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经由历代扩充功效及衍生成为活血补血的方剂[2],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味药组成。四物汤中含有多糖、寡糖、单双糖成分,其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阿魏酸、川芎嗪、果糖以及葡萄糖等[3-4]。凡一切血证病变,如妇女的经、带、胎、产、乳诸疾,均可用之,为临床常用方剂。本研究以四物汤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常用的三种制备工艺,对正交试验优选中药提取工艺研究中常用评价指标之一的出膏率进行了测定,对不同方法所得出膏率及同一方法采用不同干燥时间所得出膏率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25 g(购自湖北同仁恒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ME204E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DHG-9076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KDM型控温电热套(鄄城华鲁电热仪器有限公司);25 mL移液管(上海宇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研究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因素水平表见表1。
因素水平 | A加水量 | B提取次数(次) | C提取时间(min) | D空白 |
1 |
1:6 |
1 |
60 |
|
2 |
1:8 |
2 |
90 |
|
3 |
1:10 |
3 |
120 |
|
取药材两份,按既定工艺提取,合并所有提取液,提取液用蒸馏水补足至提取时所用溶剂的量,精密量取滤液25 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后,置105 ℃干燥箱中分别干燥3 h、干燥至恒重后,称定重量,计算出膏率。出膏率(%)=干膏重/药材重×稀释倍数×100%。
取药材两份,按既定工艺提取浓缩至200 mL,量取25 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置105 ℃干燥箱中分别干燥3 h、干燥至恒重后,称定重量,计算出膏率。出膏率(%)=干膏重/药材重×稀释倍数×100%。
取药材两份,按既定工艺提取浓缩至稠膏状,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置105 ℃干燥箱中分别干燥3 h、干燥至恒重后,称定重量,计算出膏率。出膏率(%)=干膏重/药材重×100%。
上述三种方法根据正交试验表试验设计安排,将所得干膏于105℃干燥3 h,计算出膏率。试验结果见表2;分析结果见表3。
表2 L9(34)正交试验方案与三种方法出膏率(%)
实验 编号 | A | B | C | D | 方法I 方法II 方法III |
1 |
1 |
1 |
1 |
1 |
33.31 |
31.93 |
33.74 |
2 |
1 |
2 |
2 |
2 |
46.88 |
46.12 |
44.61 |
3 |
1 |
3 |
3 |
3 |
52.86 |
52.61 |
50.18 |
4 |
2 |
1 |
2 |
3 |
37.61 |
36.43 |
38.82 |
5 |
2 |
2 |
3 |
1 |
50.13 |
48.94 |
47.95 |
6 |
2 |
3 |
1 |
2 |
51.58 |
50.50 |
49.46 |
7 |
3 |
1 |
3 |
2 |
39.91 |
37.56 |
39.72 |
8 |
3 |
2 |
1 |
3 |
49.42 |
49.95 |
48.77 |
9 |
3 |
3 |
2 |
1 |
53.16 |
52.65 |
52.36 |
差异源 | SS | df | MS | F | P-value | F-crit |
组间 |
5.703 |
2 |
2.852 |
0.056 |
0.946 |
3.403 |
组内 |
1231.497 |
24 |
51.312 |
|
|
|
总计 |
1237.200 |
26 |
|
|
|
|
根据正交试验表试验设计安排,对上述三种方法水浴蒸干后所得稠膏于105 ℃分别干燥3 h、干燥至恒重,并分别计算出膏率。结果见表4;对各方法进行组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见表5。
表4 三种方法分别干燥3h、干燥至恒重所得出膏率(%)
| | 方法I | | 方法II | | 方法III |
试验号 |
|
干燥3h |
干燥至恒重 |
|
干燥3h |
干燥至恒重 |
|
干燥3h |
干燥至恒重 |
1 |
|
33.31 |
32.76 |
|
31.93 |
30.41 |
|
33.74 |
32.56 |
2 |
|
46.88 |
45.81 |
|
46.12 |
45.00 |
|
44.61 |
44.01 |
3 |
|
52.86 |
51.12 |
|
52.61 |
51.60 |
|
50.18 |
48.77 |
4 |
|
37.61 |
36.90 |
|
36.43 |
35.19 |
|
38.82 |
37.28 |
5 |
|
50.13 |
49.54 |
|
48.94 |
48.26 |
|
47.95 |
45.83 |
6 |
|
51.58 |
50.22 |
|
50.50 |
49.53 |
|
49.46 |
46.86 |
7 |
|
39.91 |
38.08 |
|
37.56 |
35.48 |
|
39.72 |
38.12 |
8 |
|
49.42 |
47.28 |
|
49.95 |
48.19 |
|
48.77 |
47.90 |
9 |
|
53.16 |
52.66 |
|
52.65 |
50.17 |
|
52.36 |
51.42 |
差异源 | SS | df | MS | F | P-value | F crit |
组间I |
6.127 |
1 |
6.127 |
0.117 |
0.737 |
4.494 |
组间II |
9.204 |
1 |
9.204 |
0.150 |
0.704 |
4.494 |
组间III |
9.172 |
1 |
9.172 |
0.233 |
0.636 |
4.494 |
注: 三种方法组间比较,P>0.05,F<Fcrit
3.1 不同制备工艺及不同干燥时间的出膏率差异比较
通过上述结果表明,无充分证据说明三种制备工艺所测得的出膏率确有差别,亦无充分证据说明各方法采用不同干燥时间所得出膏率确有差别。方法II和方法III在浓缩过程中,因容器壁有残留,故均有损失,测算值要比实际出膏率稍低;同时,浓缩过程造成了较大的能源耗费。综合分析,认为在测定中药出膏率时,应视具体情况而确定制备工艺:用于中药研究及工艺筛选时,可采用方法I,以减少能源耗费,并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具体生产工艺时,则应当考虑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损耗,尽可能遵从实际操作流程,采用方法II或方法III,以获取最接近真实值的出膏率。
105 ℃干燥箱中干燥3 h与干燥至恒重所测得的出膏率差异亦不明显。干燥至恒重所需时间在6 h左右,水分挥发更彻底,故测得值较干燥3 h为低,但此差异不明显,无实际指导意义。同上所述,从节约能耗角度出发,用于工艺比较或实验室方案筛选时,完全可采用105 ℃干燥3 h的方案,可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现有研究表明,利用微波加热技术测定出膏率,可使测定效率较传统的烘箱加热法提高数十倍,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5],此种方法简便快捷,亦值得在工作中加以借鉴。
现有报导,通过已测得的单味中药饮片的理论出膏率,推算复方的理论出膏率[6]。而笔者认为,同一复方的出膏率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外,饮片的厚度亦有直接影响。如林杰等发现白芍饮片的标准汤剂出膏率和各成分转移率与白芍饮片厚度成反比[7];同时,由于配伍作用,导致在煎煮过程中药物的各种成分发生反应,进行重新整合[8],改变了煎液中药物成分溶出情况,故实际出膏率与理论值相比,会有较大出入。
出膏率是目前评价制剂工艺的基本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也并非越高越好[9]。如吴文辉等研究发现,韭菜子最大出膏率经过加热炒制明显增加,但是长时间的高热会使其主要有效成分尿脲嘧啶和肌苷含量大大降低,对临床疗效造成一定影响[10]。故使用出膏率结合有效部位含量或有效成分转移率作为筛选依据来制定最佳生产工艺,更能确保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出膏率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对于半成品清膏而言的,可衡量一定量的药材经提取、浓缩到所要求比重的清膏的多少。此项研究对象为四物汤,在针对经方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的研究中,发现此三种方法所得出膏率差异亦不明显,可供中药研究人员在中药研究中参考应用,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能耗,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为亮.浅谈中药提取的出膏率控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7):849-850.
[百度学术]
2 曾柳庭,刘慧萍,杨凯麟,等,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J].中成药,2017,39(3):576-582.
[百度学术]
3 LIANG QD,XIAO CR,MA ZC,et al.Serum fructose concentration in rats after single dos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i-Wu-Tang[J].Drug Discov Ther,2010,4(3):175-178.
[百度学术]
4 梁乾德,朱力军,谭洪玲,等.四物汤中糖类物质对辐射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J].中草药,2006,37(2):226-229.
[百度学术]
5 袁 珂.微波加热快速测定中药提取物的干重及出膏率[J].河南科学,1998,16(1):111-112.
[百度学术]
6 朱田密,陈树和,闫 斌,等.25种动物和矿物类中药饮片水煎液密度与出膏率相关性研究[J].医药导报,2020,39(7):970-974.
[百度学术]
7 林 杰,梁德勤,罗 云,等.白芍饮片厚度对其损耗及标准汤剂转移率和出膏率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9(1):74-78.
[百度学术]
8 霍利民,黄春赋,刘 莹.不同浸泡时间对半夏泻心汤出膏率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山西中医,2017,33(5):54-56.
[百度学术]
9 陈燕芬,陈丽娟,谢文健.出膏率在控制膏方煎煮方面的正交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1):11-12.
[百度学术]
10 吴文辉,刘 霞,郭小红,等.加热炒制对韭菜子出膏率、粉碎率及6种核苷类物质含量动态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1,35(3):47-5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