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颈椎病属中医学“项痹”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复杂,迁延难愈。郭为汀主任运用辨证、辨病相结合,针药并治、内外合治,疗效颇佳。
郭为汀主任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其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50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郭老师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常采用内外合治、针药并用、食疗等多位一体的手段。其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诊疗方法,疗效颇佳。吾等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郭老师治疗颈椎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复杂,迁延难愈。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现代医学研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椎间盘退变是始动因素,机械压迫学说、颈椎不稳学说和血液循环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发病机
郭老师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症状: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处方:散寒化湿舒颈汤。
用药:川芎30 g,葛根30 g,炒白芍30 g,鹰不泊15 g,羌活15 g,防风10 g,桂枝15 g,两面针12 g,过岗龙10 g,炙甘草6 g。(注:鹰不泊、过岗龙属于地方药材,是郭老师用来治疗各种风湿痹痛的常用药物。鹰不泊味辛,性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效;过岗龙具有袪风湿、活络行瘀之功。值得注意的是,过岗龙有小毒,临床用量不宜过大,郭老师认为其用量以10 g为宜。)
症状: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活血通络舒颈汤。
用药:当归12 g,川芎30 g,葛根30 g,三七6 g,炒白芍30 g,红花10 g,鬼箭羽30 g,地鳖虫6 g,穿山甲6 g,桂枝10 g,桃仁10 g,熟地20 g,泽兰15 g,炙黄芪60 g,地龙12 g,蜈蚣1条,炙甘草6 g,制马钱子0.3 g(制马钱子如不易购买可用华佗再造丸代替)。
症状: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处方:定眩舒颈汤。
用药:仙鹤草30 g,川芎30 g,葛根30 g,炒白芍30 g,半夏12 g,白术15 g,天麻12 g,茯苓30 g,泽泻30 g,陈皮10 g,生姜15 g,炙甘草6 g。
症状: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处方:补肾通络舒颈汤。
用药:葛根30 g,川芎30 g,炒白芍30 g,山茱萸12 g,熟地25 g,淮山15 g,菟丝子15 g,枸杞15 g,龟板15 g,鹿角胶6 g,石仙桃15 g,茯神15 g,酸枣仁30 g,牛大力30 g。偏阳虚者,加桂枝10 g,附子10 g。(注:石仙桃属于地方药材,味甘,性凉,功能养阴清肺,利湿消瘀。)
在以上辨证分型治疗的基础上,郭老师还经常配合食疗方、外治方,以增强疗效。
处方:当归15 g,川芎30 g,桂枝15 g,三七6 g,千斤拔30 g,牛大力30 g,川芎15 g,木瓜15 g,炒白芍30 g,炙黄芪30 g,五爪龙30 g。高血压病患者去桂枝,加天麻12 g,怀牛膝30 g。上药炖牛或猪脊骨1000 g。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郭老师强调针药并治,以期事半功倍。所以,针对颈椎病的治疗,郭老师除了让患者口服中药治疗,还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针灸、推拿、牵引、运动疗法等非药物疗法,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即疏通经络、调整气
案1 邱某,女,41岁,2017年7月14日初诊。患者以“反复头晕、颈肩酸痛伴上肢体麻木1年多”为主诉就诊。曾于外院就诊,颈椎MRI检查示“C4/C5、C5/C6、C6/C7椎间盘向后突出,C5/C6平面椎管狭窄”,针灸、理疗等处理后疗效欠佳,故前来求诊。刻诊:面色无华,头晕,左上肢麻木感,颈肩部活动受限,僵硬,后伸加重。舌质黯淡苔薄白,脉弦细。查体:左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左肩胛骨内上方压痛感,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诊断:项痹病,辨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证。治法:益气养血,舒筋活络,行血化瘀。处方予活血通络舒颈汤加减,药用:川芎30 g,生白芍30 g,葛根30 g,桂枝15 g,当归12 g,炙黄芪30 g,三七6 g,地龙12 g,穿山甲5 g,鸡血藤30 g,熟地25 g,两面针12 g,千斤拔30 g,过岗龙15 g,七叶莲15 g,炙甘草15 g。7剂。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针刺取穴:风池、天柱、颈椎夹脊穴、肩髃、手三里、外关、列缺,行平补平泻法。推拿手法:推摩、揉捏法,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
服药7剂并配合针灸推拿后,患者头晕、头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遂守上方继续服用3周,症状基本消失。之后,用食疗方每周1次,共用10次;服中药每周2剂,共用20剂,以巩固疗效。每季度随访至今,疗效稳定。
按 该病例病机为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气血瘀滞,属二个证型混合交错,故治法除了活血化瘀、通经舒颈外,应同时补益气血。方中当归、川芎、熟地、黄芪、鸡血藤益气养血;三七、穿山甲、地龙、桂枝活血化瘀通络;七叶莲、千斤拔、两面针、过岗龙镇静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不偏不倚,疗效显著。其中,川芎、生白芍、葛根为郭老师在治疗各型颈椎病时的常用角药,川芎活血,生白芍柔筋,葛根通络,三药有温有凉、有辛有酸,药性平和,可柔筋缓急、通利经脉,可谓颈椎病之要药。
案2 王某,男,49岁,2013年11月5日初诊。患者以“反复头痛头晕并连及肩部疼痛3年余”为主诉就诊。患者曾于外院行颈椎MRI示“C2-7椎间盘突出,局部颈髓受压,横突孔右侧相对狭窄”。3年来曾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疗效欠佳,常于头部转动后突然眼花、恶心呕吐、天旋地转,甚至猝倒,并伴多梦易醒,耳鸣,记忆力减退,遂来求诊。辰下:头痛头晕,肩部疼痛,多梦易醒,耳鸣,记忆力减退。舌体胖,质黯淡,苔白,脉弦缓。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中医诊断:项痹病,辨为痰湿阻络、肝肾亏虚证。治法:健脾化湿,补益肝肾,通络止痛。处方予定眩舒颈汤加减,药用:仙鹤草30 g,川芎30 g,葛根15 g,炒白芍15 g,姜半夏12 g,天麻12 g,茯苓30 g,泽泻30 g,白术15 g,黑老虎30 g,陈皮12 g,酸枣仁30 g,菟丝子15 g,鹿角片10 g,生姜30 g,炙甘草6 g。14剂。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针刺取穴:百会、大椎、风池、颈椎夹脊穴、肩井、列缺、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颈椎牵引:根据患者体重,予7 kg起始,后逐渐增加重量,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
上方服14剂,同时结合针灸、理疗后,患者头晕头痛明显改善,仍多梦、耳鸣。守上方加磁石30 g,神曲15 g,续服14剂。药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改为食疗方每周2次,中药每周2剂,定期随访,疗效佳,患者情况稳定。
按 该病例以眩晕头痛、颈肩疼痛为主要表现,究其病机,并有痰湿阻络、肝肾不足,亦属二型交杂,所以治疗中除了健脾化痰、通络止痛外,应兼补肝肾不足。方中定眩舒颈汤乃由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加减化裁而成。而此处之仙鹤草,虽原为止血、止痢之常用之品,但郭老师在多年临床中发现,大量的仙鹤草有极佳的抗眩晕作用,对于部分反复眩晕迁延不愈者,郭老师亦常以仙鹤草煮鸭蛋,每日服1个,可收奇效。
西医对颈椎病的保守治疗,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郭老师认为,中医治疗颈椎病有五大优势,即有效性、持续性、无创性、多样性、互补性,值得推广。在颈椎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自我调护也颇为重要,郭老师常嘱咐患者要纠正不良姿势,避免长期低头,调整枕头高度,并且注意颈部功能锻炼,如做颈椎操、游泳等,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促进颈椎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