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自汉代入药,至今已有几千年的药用历史,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断深入,论述颇多。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品种较多,其形态差异如何,哪几种是道地药材;(2)“北葶苈子”“南葶苈子”“甜葶苈”“苦葶苈”这些名称有何差别;(3)葶苈子不同炮制品有何差别;(4)葶苈子古今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药禁忌有何衍变。
为保证临床安全用药,本文从本草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整理,考查古今文献记载,进行综合分析,考证葶苈子的名称、原植物、产地、采收时间、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为葶苈子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葶苈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大室”“大适”。葶苈,《急就篇》《五十二病方》中均作“亭历”。《尔雅》称“蕇,亭历”。《广雅》称“狗荠”。《名医别录》称“丁历、蕇蒿”。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解释。 (1)“亭历、丁历”均为叠韵连绵词“滴沥”的书写变体。葶苈子功能利水,可治小便滴沥不下,故有此二名。因其为草本植物,从“艹”则作葶苈。《说文通训定声》云:“一名大室,一名大适,一名丁历,皆一声之转也。”认为其名称为象声词。(2)《经典释文》谓:“亭,字或作葶;历,字或作苈。”亭历因有通调行水的作用,故以功用名之。亭,含均平、通调及疏导的意思;历,有行、经的意思。《神农本草经》谓葶苈子能“通利水道”,即取亭历之义,以功效而命名,称作葶苈子。不论何种解释,都与其利水功效相关。
葶苈子原植物形态在《神农本草经》没有描述。《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到“子细黄,至苦”。《蜀本草》首次对葶苈子的原植物形态进行描述:“葶苈,苗似荠,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黄,角生子黄细。”《图经本草》描述更为详尽:“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有似荠,根白,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种苟芥草,叶近根下,作奇生,角细长,取时必须分别,前件二种也。”(见



从历代本草的记载可看出,自《图经本草》开始,已有一种长角果类型的植物也被作为葶苈子使用。自《本草衍义》开始,葶苈子有苦、甜之分。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不止一种,其来源有着复杂的混乱现象。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收载的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葶苈、琴叶葶苈和播娘蒿的种子,《新编中药志》收载的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和播娘蒿的种子。根据书中的描述和所附的图(见图






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又名蕇、亭历(《尔雅》),狗荠(《广雅》),蕇蒿(《名医别录》),公荠(《经典释文》),麦秸菜(《救荒本草》),腺独行菜(《东北植物检索表》)、腺茎独行菜(《秦岭植物志》),无瓣独行菜、沙荠、洋辣罐子(《长白山植物药志》),尿溜溜(《陕西中草药》),小辣辣、羊辣罐(《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芝麻眼草、宁津草(天津),辣辣菜(陕西、东北),辣辣根(内蒙古、甘肃),辣麻麻(内蒙古、东北),辣蒿(山东
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又名麦蒿子(《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翁杠研(《福建药物志》),眉毛蒿、线香子(江苏),婆婆蒿(山东、福建),米米蒿(江苏、山东),麦蒿、麦里蒿(山东),野荠菜(河北、陕西、内蒙古
葶苈子药材分为南、北两大类,《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独行菜种子习称“北葶苈子”,播娘蒿种子习称“南葶苈子”。《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新编中药志》称北葶苈子为苦葶苈;南葶苈子为甜葶苈。但是,《中国药材学》《常用中草药图谱》《道地药材图典》却称北葶苈子为甜葶苈;而南葶苈子为苦葶苈。目前为止,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的种子习称“北葶苈子”,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的种子习称“南葶苈子”,已经达成共识。但是,究竟何为苦葶苈、何为甜葶苈?国内学者尚无统一的认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对葶苈子药材资源进行调查发现,全国销用的葶苈子,主流品种是独行菜和播娘蒿的种子。但是,在少数地区,尚有数种植物[包括:菥蓂Thlaspi arvense L.、芝麻菜Eruca sativa Mill.、小花糖芥Erysimum cheiranthoides L.、抱茎独行菜L. perfoliatum L.、家独行菜L. sativum L.、柱毛独行菜L. ruderala L.、北美独行菜L. virginicum L.、光果阔叶独行菜L. latifolium L. var.affine C.A. Mey.、印度焊菜Rorippa indica(L.)Hiern.、花旗杆Dontostemon denatus(Bge.)Ledeb.、葶苈Draba nemorosa L.等]的种子习惯性作为葶苈子应用或混杂于正品药材中使用。
《神农本草经》未提及葶苈子的采收时间。《名医别录》记载“立夏后采实,阴干”;《蜀本草》记载“五月熟,采之暴干”;《图经本草》记载“立夏后采实暴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许慎、郑康成注皆云,靡草,荠、葶苈之属是也,至夏则枯死,故此时采之
播娘蒿果实一般在5~6月间成熟,而独行菜果实一般在7~8月间成熟,古今本草记载的葶苈子的采收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但是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历代本草所载的葶苈子并非统一的品种,也可能是由于不同产地气候的差异导致采收的时间不同。
《神农本草经》提到“生平泽及田野”。《名医别录》记载“葶苈,生藁城平泽及田野”。《本草经集注》记载“葶苈,出彭城者最胜,今近道亦有”。《图经本草》记载“葶苈,生藁城平泽及田野,今京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胜”。《本草品汇精要》称“道地曹州、彭城
可以看出,葶苈子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历史上山东曾经是葶苈子的道地产区之一,现在仍是南葶苈子的主产区之一。
葶苈子入药始于生用,而后在临床实践中随有炮制品出现。《金匮玉函经》云:“葶苈,皆熬黄黑色。”作为种子类药物,从汉代起葶苈子就有捣后入药的记载。《金匮玉函经》云:“熬令色黄,捣末为丸。”《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葶苈,以糯米相合,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此后,熬、炒、焙等炮制方法一直得以长期沿用。自宋代开始,葶苈子有净制要求。《太平圣惠方》记载“以水净过,日晒干”。明、清时期酒炒、酒润炒、酒拌炒渐有记载,似乎是对《神农本草经》“得酒良”记述的沿用。此外,《医学入门》《本草述》尚有“蒸制”,《串雅补》尚有“醋制”,《普济方》尚有“浆水制、黑枣制、制霜”等个别方法的零星记载。葶苈子现代的炮制方法主要是净制(去杂质及灰屑)和炒制(炒爆),尚有蜜炙品,但是不常
葶苈子的炮制作用,历代记述较少,《本草问答》中提出“不炒则不香,不能散,故必炒用”。《中药炮制学》总结为:生品力速而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多用于胸水积滞和全身水肿;炒后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
《神农本草经》记载“葶苈,味辛,苦,寒”。《名医别录》记载“苦,大寒,无毒”。《药性论》记载“味酸,有小毒”。《开宝本草》记载“味辛、苦,大寒,无毒”。《药性赋》记载“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中阴也”。《本草经疏》记载“味辛、苦,大寒。无毒。气薄味厚,阳中阴也。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本草蒙筌》记载“味辛、苦,气大寒。沉也,阴中之阴。无毒。一云:小毒”。《药性解》记载“葶苈,味辛苦,性寒,有小毒,入肺、心、脾、膀胱四经”。《药鉴》记载“气大寒,味苦辛,沉也,阴中阴也,无毒”。《景岳全书》记载“味苦,大寒,沉也,阴也,气味俱厚,有毒”。《本草备要》记载“辛苦大寒,属火性急”。《本经逢原》记载“葶苈苦寒不减硝黄,专泄肺中之气,亦入手阳明、足太阳”。《本草求真》记载“葶苈专入肺,兼入胃。辛苦大寒,性急不减硝黄”。《得配本草》记载“辛、苦,大寒。入手太阴,兼足太阳经气分”。《本草经解》记载“葶苈子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记载“味辛,寒”。《本草正义》记载“葶苈子苦降辛散,而性寒凉”。《本经疏证》记载“味辛气寒,恰合从肺至脾之用”。《本草分经》记载“辛、苦,大寒。性急力峻”。
从上述记载可看出,历代医家普遍认为葶苈子味辛、苦,性寒,主入肺经,性急。
《神农本草经》记载“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名医别录》记载“下膀胱水,腹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药性论》记载“能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日华子本草》记载“利小肠,通水气虚肿”。《开宝本草》记载“疗肺痈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伤寒类要》记载“治肾瘅、唇干”。《药性赋》记载“其用有四: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本草衍义》记载“葶苈用子,子之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则甜者不复更入药也。苦甜二味……主治不同,仲景泻肺汤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者不言甜苦者,大抵苦者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汤液本草》记载“葶苈,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异”。《本草纲目》记载“甘、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伤胃,故以大枣辅之。通月经。宜大枣”。《本草经疏》记载“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阴能下行逐水,故能疗《本经》所主诸病”。《本草蒙筌》记载“种因甜苦两般,证量轻重各用。苦葶苈行水走泄迅速,形壮证重者堪求;甜葶苈行水走泄缓迟,形瘦证轻者宜服。主癥瘕积聚结气,理风热瘙痒痱疮”。《药性解》记载“主水肿结气、膀胱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药鉴》记载“有甘苦二种。苦者行水迅速,甘者行水迟缓,要在看病症之轻重而用之也”。《景岳全书》记载“善逐水气。第此有甜苦二种,虽曰为甜,然亦非真甜,但稍淡耳,稍淡者,其性亦稍缓。”《本草备要》记载“大泻气秘,通行水。大能下气,行膀胱水”。《本草崇原》记载“葶苈花实黄色,根白味辛,盖禀土金之气化。禀金气,故主治癥瘕积聚之结气。禀土气,故主治饮食不调之寒热。破坚逐邪,金气盛也。通利水道,土气盛也”。《本草求真》记载“大泻肺中水气,膹急下行膀胱”。《得配本草》记载“大泄阳分之气闭,下泻膀胱之留热”。《神农本草经读》记载“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肺为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凡积聚寒热,从水气来者,此药主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记载“主癥瘕,积聚,结气,水饮所结之疾”。《本草正义》记载“能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本草分经》记载“下气破结,行膀胱水,除肺中水气膹急,通经利便”。《本草思辨录》记载“大黄泄血闭而下热,葶苈泄气闭而逐水。凡水气坚留一处有碍肺降者,葶苈悉主之。惟泄肺而亦伤胃,故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大枣辅之”。
古代医方中收载的含有葶苈子的处方,如《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中葶苈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葶苈大枣丸,《外台秘要方》治“阳水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圣济总录》治“一切痈疽恶疮”,均指明用甜葶苈。《太平圣惠方》中独圣还睛丸,《外科精义》治“男女大小头面手足肿”,均指明用苦葶苈。而《金匮要略》中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杨氏家藏方》中葶苈散,《箧中方》含膏丸,《外台秘要方》治“上气咳嗽,长引气不得卧,或水肿,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补缺肘后方》治“卒大腹水病”,《太平圣惠方》治“瘰疬结核”,均未指明品种。
从上述记载可看出,葶苈子专泻肺气,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可以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为泄气逐水之要药,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自宋代开始,葶苈子有苦、甜之分。此后,医家对两种葶苈子的功效及使用有何区别论述也逐渐多起来。从本草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古代,苦、甜两种葶苈子都作药用,但是药性缓急和适应证似乎有所不同。
《本草经集注》记载“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名医别录》记载“久服令人虚”。《本草蒙筌》记载“恶僵蚕,石龙芮。使榆皮,得酒良。久服虚人,须记勿犯”。《药性解》记载“榆皮为使,恶僵蚕、灯草”。《得配本草》记载“得酒、大枣良。恶白僵蚕。虚人禁用。泄真气也”。《本草经疏》记载“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本草便读》记载“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
从上述使用注意的记载可看出,葶苈子得酒、大枣良,榆皮为使,恶僵蚕、灯草、石龙芮,虚人禁用,不宜久服。
葶苈子名称由来与利水功效相关。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不止一种,自古以来,葶苈子药材的来源就有着复杂的混乱现象。关于其品种分类,到目前为止,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的种子习称“北葶苈子”,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的种子习称“南葶苈子”,已经达成共识。但是,究竟何为苦葶苈、何为甜葶苈?国内学者尚无统一的认识。古今本草记载的葶苈子的采收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但是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历代本草所载的葶苈子并非统一的品种,也可能是由于不同产地气候的差异导致采收的时间不同。
葶苈子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历史上山东曾经是葶苈子的道地产区之一,现在仍是南葶苈子的主产区之一。山东产葶苈子的道地性研究值得重视。
作为种子类药物,从汉代起葶苈子就有捣后入药的记载,而当今临床汤剂配方及中成药生产中,均不捣碎,并有包煎要求,以免其黏液质过多溶出使汤剂变稠或影响其他药物成分的溶出。但是包煎后葶苈子本身的成分溶出是否受到影响尚未见报道。是否有必要粉碎后入药,包煎是否合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葶苈子味辛、苦,性寒,主入肺经,性急,专泻肺气,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其可以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为泄气逐水之要药。葶苈子得酒、大枣良,榆皮为使,恶僵蚕、灯草、石龙芮,虚人禁用,不宜久服。其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自宋代开始,有苦、甜之分。古代医方中收载的含有葶苈子的处方,有明确苦、甜葶苈的,也有未指明品种的。在古代,苦、甜两种葶苈子都作药用,但是药性缓急和适应证似乎有所不同。其药理作用、功效究竟有何区别,值得进一步研究。
为保证临床安全用药,建议从化学成分、药理药效、质控指标、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对不同来源葶苈子的异同点进行系统化研究,临床中明确品种使用。
综上,本文通过对葶苈子药材进行本草考证,明确了葶苈子的名称、原植物、产地、采收时间、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为葶苈子药材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文献依据。
参考文献
赵存义,赵春塘.本草名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562. [百度学术]
韩维恒.中药正别名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5. [百度学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三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6. [百度学术]
冯志毅,王小兰,郑晓珂.葶苈子的本草考证[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9):1938-1941. [百度学术]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48. [百度学术]
谢宗万.中药葶苈子品种的本草学研究[J].中医药研究杂志,1985(Z1):45-48. [百度学术]
郭荣麟,陈重明,吴竹君.葶苈子的品种考证与鉴别[J].中药通报,1981(4):7-8. [百度学术]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48. [百度学术]
寇宗奭.本草衍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63. [百度学术]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065. [百度学术]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二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84. [百度学术]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药炮制经验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218. [百度学术]
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2. [百度学术]
马字密,傅延龄.历代本草药性汇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3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