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夏治平教授认为癔病性瘫痪以气郁为本,以筋脉失养、肢体痿废为标,治疗该病应遵循先开郁醒脑,后调畅气机以通调经络的原则,依照督脉“入属于脑”以及“治痿独取阳明”等治疗理念,运用针刺结合暗示的治疗方法,心身同治,通过强刺激以振奋经气,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附验案一则以资佐证。
※基金项目 夏治平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整理研究(No.TZYK201918)
癔病性瘫痪(hysteria)是指意识清晰的情况下一个或几个肢体全部或部分丧失运动能力,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均不能发现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是一种与器质性瘫痪有本质区别的功能性瘫
夏治平(1932—2021年)乃第三~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针灸治疗和研究六十余载,治学严谨,在癔症性瘫痪病的针灸治疗方面经验丰富,见解深刻,擅长以理气开郁为本,从而调和气血,通达四肢,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曾随诊左右,现将其经验归纳整理如下。
癔病性瘫痪属于癔症的一种症状,本病从发病症状来看当属“痿证”的范畴,从病因病机来看又类似于“郁证”“脏躁”等病证。结合本病多有精神或疼痛刺激作为诱
因此,夏师认为“气郁”是本病之发病基础,即为“本”。患者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多愁善感、多思多虑,在精神、疼痛刺激等诱因下加重,进而出现瘫痪等临床表现,即为“标”,受暗示后症状可减轻或缓解,也可促使其发作或加重。癔病性瘫痪一般不伴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进行大量的辅助检查,这也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患者康复。故夏师强调,治病过程中切忌在患者面前过多地讨论诱因、反复检查和不良的暗示,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理气疏郁,以促恢
夏师认为本病病机以气机郁滞为本,肢体失用为标,故在治法上提倡开郁醒脑,疏通经络。研究显示针刺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实现多靶点、多层次综合调节郁病症状,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
肝为“一身气化发生之始”“升降之枢”,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亦为肝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夏师常用太冲穴治疗内科诸症及生殖系统等疾病,尤其擅长独取太冲穴治疗情志病,往往有立竿见影之
心藏神,主神志,情志致病往往伴随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心包络于心之外围,《灵枢·邪客》提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手厥阴心包经与心、脑联系密切,故心包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情志相关病。内关穴为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载“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提到其具有清心开窍、调气豁痰之功效。相关研
肾主藏精,据《黄帝内经》所载,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经络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而肾与神志病密切相关。足少阴肾经起于足趾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后方,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为经脉气血之源,并且与五脏关系密切,因此针刺涌泉穴可以疏利气机,醒脑开窍,振奋肾阳,同时可以治疗下肢疾患。涌泉穴周围痛觉神经分布丰富,针感强烈,不仅可治疗本经循行之处的各种病症,也是历代医家用于醒脑开窍的经验用穴,是癔病性瘫痪的主穴之
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可濡养温煦全身筋脉,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难经·二十九难》言“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入属于脑”,脊髓和脑正是精神调节的中枢,因此针刺治疗脑病多从督脉论治。现代研
百会穴位于巅顶,居于人体最上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头者诸阳之会……百神所聚”,《会元针灸学》曰“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百会是百脉之会,联系督脉、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刺激百会穴可调动人体百脉之功能,补阳填阴,一穴通百脉,一窍通百窍。百会穴深处即为脑之所在,督脉与脑髓相通,因此百会穴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能醒脑开窍,通督调神。运用磁共振技术探究针刺百会疗效的中枢机制,结果发现针刺百会穴能通过激活下丘脑区、升高颞叶区信号和改变额叶区信号来调节情绪,并且发挥抗抑郁样作
人中穴是临床急症的常用急救穴,位于鼻唇沟中,直接入络脑,从而起到醒神调神之效。有研
癔病性瘫痪的临床表现是以肢体活动不利为主,由此当从“痿证”论治。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痿证,但仍以阳明亏虚为根本。《素问·痿论》言“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阳明不足,脾胃生化乏源,日久则肌肉宗筋失于濡养,“阳明虚,则宗筋纵”故四肢痿软无力,发为痿证。因此,临证需取阳明经穴,如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穴等以培补气血、通调经络,加强气血濡润肢体的作用,从而通利关节、濡养筋脉,经脉得养,痿证则
《素问·痿论》云“五脏使人痿”,“治痿独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一大原则,但“独取阳明”绝非“仅取阳明”,还应结合五脏,《灵枢·根结》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夏师在治疗癔病性瘫痪时,除多用阳明经穴外,也常用太阳经、少阳经
针刺选穴:百会、人中;双侧太冲、合谷、环跳、委中、神门、心俞、脾俞、肝俞、足三里。操作手法:百会穴,常选用1.5寸毫针,刺入头皮与颅骨之间的结缔组织层,手法要求由徐到疾的捻转刺激,速度可达180转/min,若患者仍无明显得气感,则佐以提插的手法糅合使用,持续3~5 min,通常患者会有烘热感从头部针刺部位向周身脏腑四骸传导,效果极佳。人中穴,常选用1.5寸毫针,针刺方向为直指鼻中隔,刺入0.5~0.8寸,使用雀啄手法,速度可达150次/min,刺激强度通常以患者强烈的胀痛感、眼球湿润为度,每隔10 min运针一次,可在癔病患者意识欠清时迅速发挥醒脑开窍的作用。太冲穴,常选用1.5寸毫针,以直刺进针,施重插轻提法,以有酸麻感向足趾放射为佳,可结合电针刺激以守气。合谷穴,常选用1.5寸毫针,直刺进针,针尖朝向后溪穴方向,捻转催气,平补平泻,以患者有较强酸胀感往上肢放射为佳,可结合电针刺激以守气。本穴配太冲穴为四关穴,乃经典配伍,可平肝疏肝,调气血,通经络,为治疗本病之基本处方。环跳穴,令患者以患侧肢体在上方,伸直健侧的下肢,屈曲患肢,取股骨大转子到骶管裂孔的中外三分之一处是穴,选取3寸毫针直刺进针,手法先缓为要,局部捻转施术部位通常会酸胀感剧烈,再予以提插刺激,针尖方向可扇形,或上向秩边,下向承扶,通常患者会迅速出现下肢触电样感觉,留针20 min,电针刺激守气,拔针时轻摇针柄急疾出,以泻之。委中穴,常选用取1.5寸毫针,直刺进针,腘窝处酸胀感向下肢后侧放射,留针20 min,可电针守气,拔针时轻摇针柄,令穴开,宜迅速拔针以泻此穴。神门穴,常选用1寸毫针斜刺进针,向阴郄穴方向,平补平泻,可宁心安神,调畅情志。足三里穴,常选用1.5寸毫针,直刺进针,行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电针刺激守气,此穴可健脾益气疏肝,用于巩固治疗。心俞、脾俞、肝俞此组穴位多用于疾病恢复期(第二个疗程),旨在健脾疏肝,养心安神,针刺时取1.5寸毫针,针尖稍倾斜指向脊柱,行重插轻提补法操作。
以上穴位留针时间30 min,1次/日,连续针刺5日,休息2日,1 w为1个疗程。第一个疗程,以上诸穴除心俞、脾俞、肝俞外均选取;第二个疗程,于第一个疗程基础上增加心俞、脾俞、肝俞。
《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因此让患者对疾患树立正确的认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均有利于促进该病的缓解及治
蒋某某,女,32岁。主诉:右侧下肢瘫痪1周。患者1周前于争吵后出现右下肢无力,不能活动,至外院查头颅CT及MRI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诊断为“癔病性瘫痪”,予口服西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改善。遂至上级医院完善颈部、腰椎脊髓MRI,亦未见异常表现。同时完善肌电图检查,结果未见运动电位,诊断仍考虑“癔病性瘫痪”,予对症补液及针灸等治疗(具体不详),疗效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至夏师门诊就诊。刻症:神志清,神情慌乱,语言流利且急促,表达欠清,呼吸平稳,右下肢活动不利,二便尚调,纳食欠佳,夜寐不安,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及外伤史。查体:神清,轮椅推入诊室,查体合作,瞳孔等大等圆,皱眉、闭眼对称,鼻唇沟正常,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右下肢活动不利,呈松弛性瘫痪,肌力I级,肌张力正常,其余肢体活动正常,肌力肌张力无异常,四肢无肌肉萎缩。脊柱检查未见异常,颅神经及感觉系统正常,双侧跟膝腱反射活跃对称,病理反射未引出。西医诊断:癔症性瘫痪。中医诊断:痿证,辨证属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气。选穴:百会、人中;双侧太冲、合谷、环跳、委中、神门。针刺方法如上述。针刺治疗1次后,患者即觉右下肢膝关节可屈伸,可下床行走。1周后患者复诊,已活动自如,再无发作。
按 癔病性瘫痪属于功能性瘫痪,目前普遍认为心理因素为主要病因,因此在治疗中以心理治疗为主。中医学认为该病系由肝气不疏所致,该患者平素急躁易怒,多思多虑,致使肝气郁结,郁而化热伤阴,故见舌质红,脉弦细。肝气犯脾,脾胃运化失司,则见苔薄腻。现因争吵后发病,肝火上炎而郁闭清窍,心神失宁,故心失主宰,则统率不行而肢痿不用。因此,夏师亦主张从神志治疗,针刺以醒脑开窍、疏肝解郁为主要治法。选取百会穴以调神益智、开窍醒脑,缓解大脑抑制状态,太冲、合谷为四关穴,具有疏肝理气安神之效,神门以宽胸理气、宁心安神,配合人中穴可醒神开窍、调和阴阳,增强镇静安神之效,环跳穴为少阳胆经要穴,“少阳为枢”,少阳经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具有调节全身气机运动的作
参考文献
郝 伟.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137. [百度学术]
陈雪梅,倪 诚,王 济,等.第十六讲:关于治疗癔症性瘫痪医案的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4,13(4):5-10. [百度学术]
于艳红,乔明琦.情志致病方式与伤脏规律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1):8-10. [百度学术]
刘 晟,宋珏娴,沈仕伟.诸扑抽哑,查无实变,皆属于癔——仝小林教授关于癔症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18,38(8):886-889. [百度学术]
樊志明,连暐暐,连建伟.连建伟教授辨治郁证六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8):861-862. [百度学术]
李雅杰,高其芳.武连仲治疗癔症经验总结[J].北京中医药,2014,33(7):511-513. [百度学术]
郭茂楠.眼针治愈癔病性瘫痪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3):82-83. [百度学术]
郑雅峰,魏 超,王 健,等.针刺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9,34(4):732-736. [百度学术]
顾玉娟.夏治平教授针刺太冲穴验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2(6):116. [百度学术]
尹 宁,代扬杨,生 晖,等.基于复杂网络的磁刺激内关穴脑皮层功能连接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9,38(6):695-701. [百度学术]
梁丽艳,黄 泳,曲姗姗,等.《针灸大成》中涌泉穴急救的临床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3):426-429. [百度学术]
于 姚,赵钟辉,刘姝含,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针刺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选穴规律分析[J].环球中医药,2020,13(5):812-816. [百度学术]
马 冉,孔立红,齐凤军,等.百会穴对脑的作用之古今研究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2):425-428. [百度学术]
郭 敏,蒋丽元,陈华德.“四穴与四关”治疗脑病的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5089-5091. [百度学术]
吕有魁,何宗宝.人中穴“醒脑开窍”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47-149. [百度学术]
鞠申丹,宗 蕾.从“治痿独取阳明”谈痿证的针灸治疗[J].中国针灸,2015,35(9):956-959. [百度学术]
张邵青,邱美榕,吴追乐.“治痿独取阳明”的古今研究及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2):9-12. [百度学术]
侯佃臻,邱会芬,孙丰润,等.单元按摩暗示治疗癔症性瘫痪临床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1088-1089. [百度学术]
刘芷妤.卒中继发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百会长留针法的效果评价[J].智慧健康,2020,6(6):184-185. [百度学术]
汤小荣,黄培冬,王 琳,等.管氏过梁针法及其腿部取穴规律探析[J].中国针灸,2019,39(2):185-188. [百度学术]
许 娜,姚 嘉,刘彦麟,等.强刺激环跳穴治疗腰突下肢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2):292-294. [百度学术]
孙远征,孙颖哲.针刺治疗癔病性瘫痪8例[J].中国针灸,2015,35(9):92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