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治疗痛风的“针”疗法种类繁多,如针刺、电针、火针、针刀等,众多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由于缺乏相关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支持,一些“针”疗法的适用范围及应用价值还存在质疑,因此规范各类“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有利于痛风的规范化治疗。本文从部分疗法尚未形成规范、缺乏统一的辨证论治方案、缺少公认的疗效评定标准、作用机制研究薄弱等四个方面对“针”疗法治疗痛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痛风(gout)是一种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增高、单钠尿酸盐晶体(monosodiumurate,MSU)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进而引起组织损伤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和剧烈疼痛为临床特征,甚至可导致尿毒症,诱发和加重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代医学对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以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为主,起效较快,但常见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慢性期的治疗以苯溴马隆、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为主,辅以多饮水、低嘌呤饮食等生活指导,但由于患者的依从性较
“针”疗法,即在各类针具(如毫针、三棱针、梅花针、小针刀、注射针等)的基础上,运用针刺、通电、烧灼、切割、注射药物、艾灸等方式,进行疾病防治的治疗手段。“针”疗法具有治疗手段多元化、临床见效快、不良反应小、便于基层推广等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是,关于各类“针”疗法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对其进行探讨,为今后中医“针”疗法治疗痛风的发展与研究提供思路。
针刺疗法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疼痛中枢和提高肾脏排泄尿酸等途径发挥作
综上,各类“针”疗法治疗痛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部分“针”疗法定义模糊或不准确,作用机制不甚清楚,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操作标准不一致,各医者根据自身经验,各疗法选择搭配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和各疗法之间的比较;各疗法适应症和禁忌症不甚明确,极大地限制了“针”疗法的规范应用。
目前,临床上诸医家对痛风的临床分期及辨证分型较多,缺乏统一的辨证论治方案。有学
有学
近期公布的2021年度中医药重大工程技术难
由此可见,尽管各类“针”疗法对痛风的疗效可观,但临床研究质量普遍较低且疗效评价标准不一致,导致难以纳入多中心样本分析,临床应用的可信度降低,更不利于各类疗法之间的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针”疗法的规范化应用与推广。中医疗效评价体系应该是以客观数据定量表示的系统,必须要求精准。笔者设想,可制定包涵患者症状体征、疼痛评定、血液指
所遴选出的2021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
综上可见,动物实验研究多为通过指标的改善探究某种“针”疗法治疗痛风有一定疗效,并未深入各类“针”疗法的生物学关键机制,仍主要聚焦在人体骨骼、关节等结构病理变化为主的因果关
尽管“针”疗法对痛风的疗效确切,但仍存在痛风的辨证论治方案不统一、各类疗法的适应证及疗效评价等标准尚未明确、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等问题。此外,“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缺乏远期疗效观察,存在感染风险,针刀可能造成神经血管等组织损
此外,在“发挥中医药疗法的简、便、廉、验、广”方面,探究、规范各类“针”疗法治疗痛风具有重要意义。当下,中医药从循证证据到探究“精准施技”机制的时机已经成熟,这需要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辨证论治方案统一、作用机制明确、评价标准完善等的基础上,将各类“针”疗法组合运用,在临床实践中探索针对不同人群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求发挥“精准医疗”,为各类“针”疗法治疗痛风提供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盛 峰.痛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百度学术]
刘 婷,张 霞,李飞燕.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2):374-376. [百度学术]
龙天雷.基于现代期刊类文献挖掘的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 [百度学术]
杜 旭,刘海燕.朱龙玉对电针的贡献及启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1379-1380. [百度学术]
李跃兵,张 泓,李铁浪,等.电针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抗炎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5):35-37. [百度学术]
王 雪,李文志.电针治疗炎性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2):97-99. [百度学术]
王春秋,洒玉萍,文绍敦.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作用机制[J].青海医学院学报,2012,33(3):50-53. [百度学术]
卢翠娜.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百度学术]
李义凯.针刀之现状[J].颈腰痛杂志,2011,32(4):243-244. [百度学术]
王 佩,张彩荣,阮志忠,等.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动物实验研究主要效应机制及影响因素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0):170-172. [百度学术]
刘福水,陈 辉,游建宇,等.针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医药通报,2019,18(3):32-37. [百度学术]
周新宇,田元祥.国际蜂针疗法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8):2764-277. [百度学术]
陈铭慧.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百度学术]
王清跃.穴位注射的临床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8):160-161. [百度学术]
毛古燧,黄传兵,汪 元,等.痛风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7,12(2):477-480. [百度学术]
杜 静.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2):174-177. [百度学术]
王明振,孙忠人,郭玉怀,等.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5):924-926. [百度学术]
梁 爽,黄凯裕,许岳亭,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选穴规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12):2598-2604. [百度学术]
施佳成,黄 倩,沈艳明,等.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在高尿酸血症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20,46(8):57-61. [百度学术]
冯 涛,焦 滢,方君丽,等.基于联盟区块链的医疗健康数据安全模型[J].计算机科学,2020,47(4):305-311. [百度学术]
汤学军,董方杰,张黎黎,等.我国医疗健康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3(1):31-36. [百度学术]
张文华.痛风证候规范化的德尔菲法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百度学术]
仝小林,房 敏,高 慧,等.2021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J].中医杂志,2021,62(11):921-929. [百度学术]
张 迪,刘 英,刘 维,等.针药并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方案概要[J].四川中医,2018,36(7):210-213. [百度学术]
卢 岚,庞雨冰,张 育,等.痛风患者血液学参数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6):35-38. [百度学术]
白煜佳.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及组织中IL-17水平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百度学术]
黄广菊,陈谊月,谢晓炜,等.痛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广西医学,2019,41(13):1624-1628. [百度学术]
袁佳沁.中文版GIS量表在长病程痛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9. [百度学术]
李文智,罗 林,杨昆良,等.双能量CT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6):915-919. [百度学术]
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共识专家组.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3):235-248. [百度学术]
李昕雪.中药治疗痛风的系统综述和方法学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百度学术]
李跃兵,彭昌华.近10年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实验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10):1212-1216. [百度学术]
黄玉琴,熊 琴,何 欣,等.自噬在痛风免疫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0,24(4):281-285. [百度学术]
曹 宇,张 昀,曾学军.痛风及高尿酸患者易患尿路结石机制[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0,14(2):150-154. [百度学术]
王德军,董清平.针刀切除痛风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29(2):90-92. [百度学术]
谢小燕,彭小红,白珊珊,等.蜂针治疗流程在临床安全中的重要性[J].甘肃科技,2018,34(7):131-134. [百度学术]
秦天楠,艾元飘,汪学良,等.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8):72-7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