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畲医理论、畲药临床应用、民族特色疗法是畲族医药的精华,其发痧、药膳等防病养生保健技术更是独有千秋。新时代下,整理、汇编畲族医药理论与书籍,建立畲族医药数据库,加强畲族医药人才培养,开发民族医药产业,弘扬民族医药文化有助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畲族医药理论、技术对民族特色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指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畲族医药是中医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畲族人民在历经千百年游耕迁徙、与疾病抗争中总结出的经验医学,更是典型的民族特色医学。由于畲族医药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文字记载鲜见,导致许多医理、良药、良方、药食养生技术等不仅收集整理困难,且面临逐渐散佚的危险。因此,挖掘保护和传承创新畲族医药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关于中医药发展工作的具体行动,亦是推动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举措。
畲族医术在传承发展中,广受中医影响,又有别于中医,其中有许多理论和技术极具民族特
畲医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总结并掌握了维护人体阴阳的平衡是调护机体健康的关键,受中医理念的启发,形成了阴阳哲理理论。该理论概括了畲医对自然界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在诊法、疗法以及药物性能认识和应用方面,更为简洁易行,如诊脉分阳脉、阴脉、热脉、冷脉,诊舌分阳舌、阴
畲医认为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神和胆腑神,崇尚“六神”理
畲族多居处于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药用植物生长、繁殖的山区,其常用药物种类繁多,资源较丰富。畲医对药性的定论简便易行,分为阴药、阳药、和药三大
畲药以野生植物药为主,少用动物药,矿物药基本不用。传统青草药以植物根、茎、叶入药者为多,其中,根部入药最为常见,亦有全草入药者,畲民遣药治病多用鲜品,用药讲究新鲜,陈年药草一般不用,有随手采来顺手医的用药特点,大部分直接使用无毒或毒性小的原生药材,很少进行特殊加工炮制,且使用剂量较
“动者不衰,乐则长寿,修身养性,听天由命”是畲医崇尚的养生之道。重视自然健康,崇尚益寿延年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古人早有“药治不如食治”“药补不如食补”的主张,将丰富的野生药草资源与日常生活食品相结合,烹制出种类多样、风味独特的药膳美
畲族药膳中使用的草药药性普遍较平和,多以甘、淡为主,用量较大,药味较少,常仅用单味药,疗效确切,还具补益之功,可扶助正
痧症理论、发痧疗法是畲族医药中最有特色的理论治则之一。痧症的临床表现多异,一般按照发病部位、病症体貌特征、仿动物形态或按致病因素等方式进行命名、辨别,病因较复杂,多因“痧气”侵袭而致病,有外感、内伤之别,绝大多数表现为实证,有“痧症无虚症”之
在痧症的治疗上,发痧技术简便易
畲医用药常以鲜品,新鲜药草气味纯厚,药汁丰富,外敷内服均能保持药物的天然特
畲民注重饮食物自身的凉热属性,用阴阳哲理理论指导用药养生,体寒者用阳药,体热者用阴药,更是秉承“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强调未病先防、以防为主,药食同调以扶正御邪;季节时令及饮食物的补益作用亦为畲医所重视,讲究食借药威、药助食性,药草与食物相互搭配,使药膳具备药效的同时,亦不失口感和营养,如大小暑令之际食凉粉草、“乌饭节”烹煮“乌稔饭”、制鼠曲稞等,以达防暑避气、补益精气、强身健体之功,因而流传有“九药不如一补”的说
畲医在疾病抗争中,形成丰富多样的防病治病技术,如刮、挑、捏、抓筋、熏洗、热熨等,操作较为简便易行,且安全有
这些技术虽有效易行,但也需掌握其适应症及注意事项,例如急性炎症、恶性肿瘤、神志异常疾患以及孕妇等特殊时期的人群应当严格遵照适应症、禁忌症选用,方能在防病保健中,顾护正气,维护健康。
传统畲族医药的承袭,主要依靠畲民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教授,缺乏文字记
由于畲族居住地较为偏远,多数畲医散落分布于畲村各地,亦农亦医,仅少数文化程度较高的畲医才具备坐诊医堂的资格。面对现如今畲族医药传承不足、人才渐缺的困境,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深入开展畲族医药普查,深化对畲族医药文化的研究,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壮大科研人才队伍,为畲族医药研究和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走人才培养战略。
新时代下,中医药发展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历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考验,中医药、民族医药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深广的影响。因此,发展和振兴民族医药正当其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健康中国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挖掘、研究畲医畲药的理论技术,培养民族医药人才,加大对民族药物开发的扶持政策,发挥畲族医药的资源和优势,致力于弘扬畲族医药文化,进一步推动畲族医药产业的开发,把创新工作谋准谋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畲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让畲族医药文化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陈 锋,李鲜慧,朱怀玲,等.福建省特色畲医药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3):4-6. [百度学术]
柴瑞震.阴阳学说是《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核心[J].中医药学刊,2005,23(8):1384-1387. [百度学术]
鄢连和,蓝梅英,李水福,等.试论畲族医药的阴阳哲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7):8-9. [百度学术]
李水福,李建良,雷后兴,等.畲族用药特点再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5):72-75. [百度学术]
雷后兴,陶云海,鄢连和.畲族医药研究近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5):8-10. [百度学术]
雷后兴,鄢连和,陶云海,等.中国畲族民间医药调查报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8):60-63. [百度学术]
雷后兴,郑宋明,李建良.我国畲医药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9(10):1-5. [百度学术]
徐美华,朱美晓,鄢晓琳,等.畲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9):81-82. [百度学术]
林青青,覃清海,林 羽,等.福建省柘荣县民间传统中草药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8):105-109. [百度学术]
竹剑平,林松彪.浙江畲族民间医药卫生述要[J].中华医史杂志,2002,32(4):4-8. [百度学术]
黄智锋,华碧春.福建畲族药膳食疗养生刍议[J].光明中医,2015,30(11):2273-2274. [百度学术]
李 丹,刘玉凤,林娟.福州畲族民间药膳初探[J].海峡药学,2015,27(12):36-38. [百度学术]
徐向东,郑宋明,鄢连和,等.畲医痧症的发痧疗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574-576. [百度学术]
郑宋明,雷后兴.畲医痧症辨痧刍议[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8):484. [百度学术]
雷后兴,郑宋明,张巧玲,等.畲医痧症常用外治疗法规范与标准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2):24-26. [百度学术]
邹光翼,徐向东,郑宋明.畲医肚翻痧的诊疗规范及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1):2651-2653. [百度学术]
邹光翼,徐向东,郑宋明,等.畲医头风痧诊疗特色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3):279-281. [百度学术]
朱 敬,张巧玲,雷后兴,等.畲医发痧治疗枕神经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6):688-690. [百度学术]
叶玉珠,潘 铨.畲医搓痧疗法联合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头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2):329-331. [百度学术]
叶亚云,金 掌,张巧玲.畲医疗法治疗急性疼痛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5):447-448. [百度学术]
金 掌,叶亚云,鄢连和,等.畲医发痧疗法在腰椎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4):93-96. [百度学术]
吴 婷,周军挺,鄢连和.畲医药物疗法概况与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11):71-72. [百度学术]
鄢连和,雷后兴,徐美华,等.我国畲族医药的特点及其现代化发展道路[J].中国药业,2005,14(7):10-11. [百度学术]
鄢连和,雷后兴,吴 婷,等.浙江畲族民间用药特点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6):35-38. [百度学术]
朱美晓,鄢连和,杨婷婷,等.浙江畲族民间药膳资源调查与分析[J].中成药,2016,38(10):2310-2312. [百度学术]
陶云海,雷后兴.畲族民间常用外治疗法[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3):156-158. [百度学术]
黄春情,沈廷明.闽东畲族医药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海峡药学,2019,31(12):134-135. [百度学术]
李水福.发掘整理畲药丰富中药宝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12(2):66-73. [百度学术]
李志敏,王绪颖,施冲.畲医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2):4-5. [百度学术]
李志敏,鄢连和.畲医药资源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7):5-6. [百度学术]
鄢连和,汤召峰,徐美华.对畲族医药产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药业,2007,16(16):1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