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寿彭认为,痹证主要是发生在运动系统中以肢体筋肉关节疼痛为主的病证,强调寒湿和瘀血是导致痹证的重要原因,关键病机是寒湿和瘀血导致的“不通则痛”,治疗以散寒除湿、活血止痛为主要方法,常以经验方“痹痛宁”随证加减,疗效确切。
李寿彭主任乃第二批、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老从医近60年,年过八旬仍坚持临床,笔者有幸跟随李老学习,悉听其敦敦教诲,现将其运用“痹痛宁”方治疗痹证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李老认为,痹证主要是发生在运动系统中以肢体筋肉关节疼痛为主的病证。寒湿和瘀血是其重要原因,关键病机是寒湿和瘀血导致的“不通则痛”。
寒邪为六淫邪气之一,由寒邪为主所导致的痹证则为寒痹或者痛痹,其表现以疼痛较甚,得热缓解,痛处固定为
湿邪也是六淫邪气之一,由湿邪为主所导致的痹证则为湿痹或者着痹,以肢体重着、肿胀、麻木不仁为
依据寒湿和瘀血在痹证发病中的偏重,李老强调治疗应有所区别。
凡以寒邪为主的痛痹,应遵循“寒则温之”的原则,以温经散寒为主要治疗方法。正如《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记载,治疗痛痹“夫宜宣通,阴寒为痛,宣通气温经而愈。”《景岳全书》曰:“痹证之寒胜者,但察其表里俱无热证,即当从温治之。”《医宗必读》曰:“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可见,寒邪导致的痛痹,应当以温阳为主,选择大辛大温之剂,以散寒止痛。李老临证多选择附子、细辛、肉桂、麻黄、桂枝等温阳散寒止痛之药。附子补肾益火,温里扶阳而止痛;细辛通达内外,温经开窍而止痛;麻黄散寒解表,宣畅气机而止痛;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痛脉;桂枝温经止痛,助阳化气。现代研
凡以湿邪为主的着痹,治疗应以除湿为主。同时李老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主运化水湿,湿邪多与寒邪及风邪合而致病,治疗着痹还应兼顾温阳健脾,散寒祛风。正如《医宗必读》所说:“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李老治疗以湿邪为主的痹证喜用独活、羌活、苍术等药物。现代研究证实,独活、羌活具有消炎、镇痛作
瘀血导致的痹证疼痛,以活血化瘀定痛为主要治疗方法。《临证指南医案》记载:“若症之实者,气滞血凝,通其气而散其血则愈。”血瘀为主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兼寒者,治以散寒化瘀;兼湿者,治以利湿化瘀;兼热者,治以清热化瘀;兼痰者,治以祛痰化瘀;兼气滞者,治以理气化瘀;气郁为主者,则治以行气解郁;虚实夹杂者,则以活血化瘀兼扶正为法,如补气化瘀、补血化瘀、滋阴化瘀、温阳化瘀
李老认为,基于寒湿和瘀血是痹证的主要病因,本着“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原则,当以散寒除湿、活血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自拟“痹痛宁”治疗,疗效显著。基本药物组成为:细辛5 g,肉桂5 g,麻黄5 g,羌活12 g,独活12 g,苍术12 g,桂枝10 g,川芎15 g,制附子12 g,姜黄12 g,三七12 g,白芍15 g,延胡索12 g,炙甘草10 g。此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加减组方而成。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阳虚寒证疼痛的基础方,散寒止痛之效卓著;桂枝汤为解肌调和营卫的代表方;九味羌活汤为李老治疗痹证的基础
李老指出,凡是发生在运动系统以肢体筋肉关节疼痛为主的病证,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肩周炎、跟痛症
李老治疗痹证,强调辨证与辨经相结合,既肯定中医药在痹证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针灸对经络的调节作用。《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临床治疗痹证应针药结合,避免只针无药,或只药无针。例如: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颈腰背及下肢后侧部疼痛与其关系密切,针刺时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配合远端取穴,如膀胱经络穴飞扬穴、本经输穴束骨穴,以调节膀胱经经气;少阳为枢,人体侧头部、胁肋部及下肢外侧疼痛与其关系密切,针刺时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如足少阳胆经输穴足临泣穴、络穴光明穴、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身体前侧的疼痛多与之相关,针刺时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如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络穴丰隆。
余某,男,55岁,2021年10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腰部酸痛伴右下肢麻木疼痛1年,加重1周。刻下症见:腰部酸胀,右小腿外侧麻木疼痛,双膝关节酸软发凉,劳累及天气变化时腰痛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舌淡,舌下络脉青紫,苔薄白,脉弦紧。查体:腰椎生理弧度变直,腰椎椎旁及棘突间隙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4字试验(-),屈颈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痛,辨为寒湿瘀滞证。治法:散寒除湿,活血止痛,温阳通脉。治疗措施:针药并用。中药以痹痛宁加减,药用:制附子12 g,细辛5 g,肉桂5 g,麻黄5 g,羌活12 g,独活12 g,苍术12 g,桂枝10 g,川芎15 g,白芍15 g,牛膝10 g,炙甘草10 g,延胡索12 g,姜黄12 g,三七12 g,桑寄生12 g,杜仲15 g。7剂,水煎服,日1剂。同时嘱患者勿劳累及受寒,卧硬板床,减少担、挑、抬、拿、背,保持大便通畅。此外,予以0.35 mm×70 mm毫针刺足太阳膀胱经腰部穴位如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以及右环跳、委中、飞扬、昆仑等穴,针感向下放射到下肢,接通电针,留针20 min。
2021年10月15日复诊:腰部酸痛及右下肢疼痛明显缓解,双膝关节怕冷减轻,右小腿外侧稍感麻木,舌淡,苔薄白,脉弦缓。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同时重复上述针刺治疗1次。半个月后诸症基本消失。
按 本案例患者中年男性,年过五十,腰部酸痛伴下肢麻木疼痛,劳累及变天后加重,舌淡,舌下络脉青紫,苔薄白,脉弦紧,为寒湿瘀滞之证。治以痹痛宁原方加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处方中还包含了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也称戊已汤,李老应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肩周炎等痛症源于其师吴棹仙老先
李老熟读经典,临证处方多以经方合用治疗疾病,同时也参考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李老基于寒湿和瘀血是痹证的主要病因,以散寒除湿、活血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通过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芍药甘草汤等经方合用,自拟“痹痛宁”治疗痹证,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疗效确切。李老主张学习中医既要继承,又要发扬,做到继承不拘泥于古,发扬不离其宗;治病应删繁就简,要善于从万千复杂临床表现中抓住核心病机。
参考文献
李满意,娄玉钤. 寒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2):47-55. [百度学术]
李满意,娄玉钤. 湿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3):71-80. [百度学术]
张子涵,钱玉良.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之探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35(4):50-52. [百度学术]
袁晓琴,孙莲芬. 细辛的镇痛作用及作用机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70-72. [百度学术]
杨 浩,王 磊,魏景莉,等.细辛替代吗啡镇痛可行性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7):568-570. [百度学术]
田卫卫,邸 莎,丁齐又. 独活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 吉林中医药,2020,40(4):530-532. [百度学术]
袁宪梅. 苍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2008,16(8):55. [百度学术]
李满意,娄玉钤. 瘀血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5):51-56. [百度学术]
邱剑鸣.活血逐瘀汤辅助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1,13(5):314-315. [百度学术]
岳 周. 加味蠲痹汤联合中药外敷对早期膝骨关节炎急性期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21. [百度学术]
蒋之林,崔向宁.崔向宁从肝治疗原发性头痛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0):15-18. [百度学术]
陈永安,王爱民,李勇华.李寿彭痹证验案4则[J].河北中医,2015,37(6):816-817. [百度学术]
李寿彭.中医药疗法治疗足跟痛症38例[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3,16(4):26-27. [百度学术]
李寿彭.吴棹仙应用经方验案[J].重庆中医药杂志,1989,5(3):4. [百度学术]
鲁 栋.寒热并用方药作用机理简析[J].光明中医,2011,26(3):60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