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6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掌擦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每2 d做1次治疗,连续治疗7次,共2 w。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背肌筋膜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患者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20~71岁,平均(53.36±10.25)岁;病程3~20年,平均(12.31±7.25)年。对照组男11例,女22例;年龄26~73岁,平均(54.78±10.95)岁;病程2~20年,平均(12.02±8.19)年。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疼痛学
(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患有传染病和急性炎症,如化脓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结核者;(3)有出血倾向或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者;(4)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5)合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肿瘤及全身极度衰弱的患者;(6)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损或者皮肤病、烧烫伤患者;(7)精神疾病患者。
采用温针灸治疗。取穴:阿是穴、颈百劳、大椎、陶道、身柱、曲垣、秉风、天宗、肾俞、关元俞。常规消毒后,根据穴位所在位置选择合适型号的华佗牌针灸针,直刺进针,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以得气为度。得气后于穴位处铺隔热垫板和阻燃棉,在针柄上插入艾炷段,长约1 cm,点然后令其缓慢燃烧,完全燃尽后用工具去除灰烬,再插入第2炷。在此期间,若患者的灼热感难以忍受,可用小钳子将针往外提或增加隔热垫板以避免烧烫伤。共烧2炷,完全燃尽后去除艾灰、隔热垫板,起针后用棉签按压针孔。
观察组温针灸的取穴、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予掌擦法治疗。每次温针灸结束后,令患者喝温水、稍作休息。医者洗净双手保持适当的温度,再在患者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涂抹适量的凡士林,以右手掌根沿经络循行的方向在患者背部做来回摩擦。先于督脉操作3 min;再于足太阳膀胱经操作(其第一、第二侧线距离相近,掌擦时可同时覆盖),左右两边各3 min。背部掌擦法共9 min,以患者背部皮肤稍红、透热为度。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由患者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依据自身对疼痛的感觉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微疼痛,在患者可忍受的范围内;4~6分为中度疼痛,在患者可忍受的范围内,但对日常活动和睡眠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7~10分为重度疼痛,超出患者可忍耐范围,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和睡眠质量。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注: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背肌筋膜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诸病源候论·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候》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人腠理虚者,则由风湿气伤之,搏于血气,血气不行,则不宣,真邪相击,在于肌肉之间,故其肌肤尽痛。”指出体虚外感是引起痹证的主要因素。因此,本病病机多为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外邪的能力较弱,感受风寒湿邪,以致后背部的气血、经络凝滞,运行不畅,从而导致疼痛的发生。随着现今社会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体更易感受风寒湿邪,因而背肌筋膜炎的发生率逐年提高。本研究所选取的风寒湿型是背肌筋膜炎中较为常见的临床证型,治疗上当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为主。
温针灸即针柄灸,又称为“烧针灸”“热传灸”,是指艾灸与针刺相结合,通过针柄将艾灸的温热作用传导至穴位,再作用于人体经络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常用外治方法。《本草从新》言:“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以火灸之,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千金翼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艾灸与针刺相结合作用于穴位,直达病所,对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慢性劳损性疾病,其效果更佳。有研
阿是穴又称为天应穴,是临床上针灸治疗痹证的常用穴,由医者在患者身上寻找的反应点而确定,与“激痛点
擦法是推拿手法中温法的一种,有温振阳气、温通经络的作用。擦法对肌肉结节具有松解作用,亦能缓解肌肉紧张,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液的吸收,有利于局部组织损伤的修
综上,本次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温针灸相比,温针灸联合掌擦法对风寒湿型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疗效更确切,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及功能障碍。但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数量较少,选用的指标是由患者依据自身的感受评分,主观性较大,期待未来能够增加病例数量,增加客观指标,以进一步明确温针灸联合掌擦法的临床疗效,进而探究其作用机制,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特色外治法。
参考文献
黄桂成.中医筋伤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214-215. [百度学术]
黄超豪,杜 艳,甘雨彤,等.针灸治疗肌筋膜炎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2):266-267. [百度学术]
崔小锋,苏元元,王新军.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9,37(3):107-109. [百度学术]
PATRZCK DW,RONALD M.疼痛学[M].赵宝昌,崔秀云,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2. [百度学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20:212. [百度学术]
叶一骏,徐 颖,杨 洋.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1,53(21):178-181. [百度学术]
郑寒丹,赵继梦,吴璐一,等.温针灸镇痛的临床应用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2):6855-6860. [百度学术]
黄强民,庄小强,谭树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 [M].西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7. [百度学术]
傅俊钦.基于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阿是穴针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百度学术]
孙德斌,张峻峰,张 玲,等.推拿结合耳穴加锻炼治疗颈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133-136. [百度学术]
谭滔胜,黄红芳,何凝凝.擦法推拿的探讨[J].按摩与导引,2005,21(6)26-27. [百度学术]
黄 桃,席 强,李忠正,等.推拿擦法临床规范化操作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中医,2021,43(6):1004-1007. [百度学术]
祁小非. 擦法为主配合走罐治疗颈背肌筋膜炎(风寒湿型)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