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语云“医战相通”,医、战两者皆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经验总结,具有共同印证、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之效。本文分条析辨、引经据典,旨在阐明医、兵互通之理,以明中华民族之慧,并联系实际,将理论精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有以古通今之用。
范文正公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相者,谙兴国安邦之道,遣兵用计,决胜千里之外;医者,行妙手回春之术,辨证施治,悬壶市井之间。然医战相通,天地赖以立心,生民赖以立命,非博学广阅而无以成乎。故今略取岐黄,浅析武备,缕疏相通之理,共阐幽微之道,以期醒世启民。
《孙子·谋攻篇》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诸兵家侧重庙算,皆视军机为抗兵之要,统战之上策。医家法其理,故先辨而后治,明察病机是谓“知彼”,深谙医理是谓“知己”,两者相合方能精准施治,用药而无殆矣。
《吴子兵法·图国》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军政修明,国富安康,方可无往不胜;谙熟经典,临床辨治,方可妙手回春。谨遵先贤修持之道,凝心静神,品读医家心传,继而辨证论治,推陈出新,救人于水火之中。
凡兵家皆重视奇正配合,胜敌以“巧”。《尉缭子·兵令上》曾言:“善御敌者,正兵先合,而后扼之,此必胜之术也。
论当世之人,举医问药不知病有深浅,一贯治之,莫不知急病施以缓药,是养杀人,而缓病施以急药,是逼杀人矣。是故医者当怀精诚之心,慎而辨之,辨证用药,方克疾患。
古今争伐皆以速为贵,战机转瞬即逝,其差不容毫发。《战国策·燕策》曰:“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敝。
观医圣仲景,著述伤寒,所陈方药至多不过数味,皆药力专精,直达病灶,而未尝闻医者繁苛久治以为要妙。故战宜速胜,治宜精准,此用兵之圣言,用药之先筹矣。
世人皆以速胜强攻为急,欲除之而后快,方不知世事循行皆有定律,一味强求是故未免于难。《后汉书》言:“忿悁之师,兵家所忌。
俾以武观医,乃知大凡猛将名医,皆以稳字当头。古今善战者不怒,善医者不遽,故曰:“医道精微,思贵专一,不予浅尝者问津,学贵潜沉,不得浮躁者涉略。
自古常胜者多,而全形者寡,不战而战,上赞矣。古今诸道皆崇奉“全胜”,《六韬》曾言:“全胜无斗,大兵无创。
为道者,不争而善胜,无为而成。是故安民御敌皆重防之于未然,因势而利导,破敌于谈笑之间,治患于未萌之时,此行医用兵之臻境。
故凡天下安康,民皆富足,慵懒怠惰之风渐盛,荒兵颓武,不知大危将至,轻则内忧外患,重则山河破碎。《司马法》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夫物芸芸,盛衰轮转,未有一帆风顺之理。老子有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与战者经之于五事,晓以天道,遂通六合,协和人事,立己于不败之地,再探敌军虚实,或谋、或离、或伐、或攻,诸法皆备,攻之不殆。
古有孙武立兵道,赋文十三篇,重谋略,布宏局,严军纪,上行下效,世人奉之为“兵典”;吴起明战理,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严明进退赏罚,令行禁止,重振兵家军纪,总文武,兼刚柔,厉行不怠;姜望著六韬,善阴谋,施权术,文伐为上,诛心为要,以奇正诡异之兵法,求全胜无创之臻境;孙膑善合道,废迷信,顺应民意,慎战伐,重社稷,任势而为之,纵使敌众我寡,亦能泰然取之;许洞钤虎符,谋人和,次天地,虚含应敌,利在变通之机。
医者,民生之本,不可不察。行医者顺之于阴阳,经之于五行,捋疏五运六气,通晓天地人和,心怀大医精诚之心,治患救难于艰险之间,善之善矣。
昔有岐黄启医源,镌书十八卷,奠医道,参天地,述阴阳,道法自然,古今奉之为“医祖”;仲景论伤寒,定理法,著方药,六经类分,八纲辨证,集秦汉之大成,立不朽之医论;扁鹊述经络,著难经,独取寸口,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