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80例阳虚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帕罗西汀,每日20 mg;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艾灸,穴位选取双侧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及百会、关元,1 w灸5次,2 w为1个疗程,共治2个疗程(共28 d)。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用脑涨落图仪检测患者脑内去甲肾上腺(NE)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优于对照组的70.0%(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17项总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NE水平显著升高,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压力增大,抑郁症已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第二大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特别是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亲人突然病故、失业率增加以及对疾病的恐惧等因素使抑郁症发病率剧
根据前期预实验得出灸药联合使用的有效率为85%,单独使用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52%。现拟进一步作临床治疗试验,设α=0.05,β=0.10,经Pearson
采用双侧检验,=0.85,=0.52,μ0.05/2=1.96,μ0.10=1.282,经计算n1=n2=39.53,即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样本量为40。
80例病例均来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市仙岳医院门诊及病房,采用区组随机法,将80位患者依次编号,然后每个编号产生一个随机数(用SPSS软件产生)。按随机数大小,将数据小的40个随机数分到观察组,另外40个分配到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时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HAMD-17项评分、N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ICD-10中度及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症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阳虚证辨证分型标准;③HAMD-17
两组均以2 w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由同一主治医师分别在治疗前1 d、第一个疗程结束后第1 d、第二个疗程结束后第1 d记录患者HAMD-17项的得分情况。总分≥24分为重度抑郁,18~23分为中度抑郁,8~17分为轻度抑郁,总分≤7分为无抑郁。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为7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注: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w后观察组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 w后两组患者NE水平较治疗前及治疗2 w后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
注: 组内与第一次检测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17项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w后两组患者的HAMD-17项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 w后两组患者的HAMD-17项总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2 w后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
注: 组内与第一次评分比
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受此影响,疏肝解郁成为抑郁症的常规疗法,但由于抑郁症病因病机的多样性,该治法亦有局限。《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张……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根据《内经》理论,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对“阴阳之中以阳为贵”的思想进一步阐述,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由此可见,阳气充足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温阳法治疗抑郁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多为心烦易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思维迟缓,食欲不佳,形寒肢冷,活动减少,舌淡胖、边齿痕,脉沉细等,皆为肝、脾、肾三脏阳气不足,阴寒偏盛之象。对于阳虚致郁的机理,火神派卢崇汉在《扶阳讲记
南宋时期窦材在《扁鹊心书》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倡导“保扶阳气为本”“大病宜灸”的思想。因此对于阳虚型抑郁症,治疗首选艾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 w后,观察组及对照组HAMD-17项量表总分值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组的治疗方式在治疗2 w后都能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4 w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期评分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N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帕罗西汀结合艾灸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百会、关元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观察组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HAMD-17项评分中第3、11、13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考虑11、13项主要涉及躯体症状,说明结合艾灸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阳虚型抑郁症患者乏力、疼痛等躯体不适;“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躯体痛苦感减轻,自杀念头(第3项)也随之减少。
目前抑郁症患者总体临床有效率为67
参考文献
韩慧琴,陈 珏,谢 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愈后的心理问题和干预策略建议[J].上海医学,2020,43(3):175-180. [百度学术]
李凌江.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百度学术]
YUAN Z,CHEN Z,XUE M,et al.Application of antidepressants in depress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lin Neurosci,2020,80:169-181. [百度学术]
LIM B,SPROULE B A,ZAHRA Z,et al.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chronic benzodiazepine use in depression:a focus on neuropharmacology[J].Int Clin Psychopharmacol,2020,35(5):243-253. [百度学术]
范肖冬.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百度学术]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百度学术]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百度学术]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百度学术]
杨玉松,潘菊华,黄世敬.温阳法治疗抑郁症的必要性及现状[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5):211-213. [百度学术]
卢 骏.补坎益离丹治疗抑郁症(心阳虚证)临床疗效观察[D].山西中医药大学,2020. [百度学术]
孙培养,蔡荣林,李佩芳,等.“通督调神”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9,39(7):741-747. [百度学术]
谢彦颖,刘亮生,谢加奖.隔姜灸联合西药治疗阳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12):1252-1256. [百度学术]
包祖晓,田 青,高新彦.抑郁症与阳气亏虚的相关性探讨[J].江西中医药,2009,40(6):9-10. [百度学术]
卢崇汉.扶阳讲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百度学术]
杨德强,卢 峻,费宇彤,等.《黄帝内经》对郁病的认识和针灸治疗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3):177-178. [百度学术]
王晓红,刘诗文,袁敏哲.灸法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9):1759-1760. [百度学术]
罗 丁,伍亚男,蔡 莉,等.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抑郁相关失眠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5):3837-3839. [百度学术]
史榕荇,李 辉,刘乃刚,等.针刺印堂百会风池肾俞穴组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7,58(21):1860-1863. [百度学术]
张晓林.常规针刺配合温针灸心俞、脾俞治疗心脾两虚型郁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百度学术]
王 雪,杨栋婷,刘文娜,等.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俞穴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3):111-115. [百度学术]
袁 恺,张黎恒,赵日霞,等.针刺对抑郁大鼠海马GAD65、GAD67调控作用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8,33(1):5-8. [百度学术]
韩 断,张红林,王晓玲,等.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症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医杂志,2019,60(15):1304-1307. [百度学术]
于建军.电针法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SP、NPY含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03):65-68. [百度学术]
史晓岚,杨 帅,张国庆,等.电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33-536. [百度学术]
KEITNER G I,RYAN C E,SOLOMON D A.Realistic expectations and a disease management model for depressed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symptoms[J].Clin Psychiatry,2006,67(9):1412-1421. [百度学术]
XIAO L,ZHU X,GILLESPIE A,et al.Effectiveness of mirtazapine as add-on to paroxetine v.paroxetine or mirtazapine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with early non-response to paroxetine:a two-phase,multicentre,randomized,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J].Psychol Med,2020:1-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