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幼幼集成》治疗小儿发热学术思想探析  PDF

  • 季淑娴 1
  • 颜水平 1
  • 郑健 2,3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3.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4)

最近更新:2021-10-25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本文总结了清代中医儿科学代表著作之一《幼幼集成》在治疗小儿发热方面的学术思想,从病因、病性、病位及论治四个方面对医家陈复正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探析。《幼幼集成》将小儿发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认为其病性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其病位涉及五脏,认为五脏均可生热,并根据小儿发热、退热的时间进行辨证,在发热的论治过程中尤为重视对小儿脾胃的顾护,并创立了九条神奇外治法,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幼幼集成》由清代陈复正编撰,全书共6卷,刊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与《幼科铁镜》《幼科释谜》并称为清代中医儿科学代表著作。该书不仅记载了陈氏多年的临证经验,并且集清代以前中医儿科之大成,“存其精要,辨其是非”,故称“集成”。其学术成就颇高,是研究清以前儿科学最好的范本,对后世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陈氏在其论著中说:“小儿之病,多有发热。然幼科论证太繁,来学炫目,莫得其要。”笔者试以《幼幼集成·卷三·发热证治》为主,探析陈氏治疗小儿发热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临证经验,从而有助于对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展。

1 从外感、内伤辨小儿发热

中医学认为发热是体表阳气抗邪于外,或由内外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阳气相对亢盛引[

1]。陈氏在书中记载“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认为小儿发热多因感受六淫之邪所致。《幼幼集成·禀赋》云:“夫人之生也,秉两大以成形,藉阴阳而赋命。”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肺常不足,易卫外不固,而太阳主一身之表,六淫之邪外袭,首犯肌表,小儿又为“纯阳”之体,阳气奋起与外感之邪相抗争,表现为太阳表证,以外感发热多见。

在本篇中陈氏还提及了内伤发热,并按照患儿临床症状进一步分为实热、虚热。其中,实热的常见病因为心经血热、饮食积滞等。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阳中之太阳,热邪入里,客于心则可致浑身发热、心悸不宁、躁扰不安、烦热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因小儿父母亲误投峻补之药,或内伤肉面、煎炒炙煿,或外因厚棉炉火,温暖过度,皆可导致小儿积热,表现为面赤、口疮、便秘溲赤等。虚热的常见病因多为汗下太过、元气受伤等。发汗法是治疗小儿发热的重要方法之一,临证若发汗太过,常导致津液枯焦;或大病之后易致元气受伤,均可致虚热,表现为困倦乏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等。现代医家临证也多从外感、内伤论治小儿发[

23]

2 从病位、病性辨小儿发热

2.1 辨临床症状

陈氏在《幼幼集成·发热证治》中论述:“今以小儿发热,分为四大证:一曰表热,一曰里热,一曰虚热,一曰实热。”又具体根据外感和内伤病因进行相应症状的论述,强调“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而犹不能辨别者,未之有也”,以此来辨别小儿发热之病性。见表1

表1 四热临床症状比较
发热分类临床症状
表热 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
里热 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
虚热 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
实热
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

2.2 辨五脏生热

陈氏在《幼幼集成·发热证治》中提到“五脏生热”,并阐述了其相应的症状表现,而在《幼幼集成·五脏所属之证》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五脏发热各自的临床表现,以此来辨小儿发热之病位。见表2

表2 五脏生热临床症状比较
发热分类临床症状
肝热 目直视,目赤大叫,呵欠顿闷,大小便难,燥急喘粗,甚则搐搦
心热 发热饮水,喜伏卧,舌破成疮,心悸不宁,脉数烦躁,狂叫恍惚,面青目浮,五心烦躁,四肢温壮,小便赤涩
脾热 形色黄瘦,食不长肌,骨蒸盗汗,泄泻无恒,肚大脚小,口臭唇疮,口干饮水,吐舌弄舌
肺热 气逆而为喘为咳,鼻干,衄血,身热自汗,项急面赤,目赤多渴
肾热 耳中出脓生疳

2.3 审颜色苗窍

《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夏禹铸亦云:“而小儿科惟以望为主,问继之,闻则次,而切则无矣。”无不说明望诊在临床辨小儿疾病的重要性。陈氏提出“审颜色苗窍知表里之寒热虚实”,指出了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内有五脏,五脏不可望,但可通过其各自所属之苗窍来判断。例如舌为心之苗窍,红紫,心热也;鼻孔为肺之窍,干燥,热也;唇乃脾之窍,红紫,热也等。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通过辨别六腑症状也可以判断出五脏的病变。例如小肠为心之表,小便短黄涩痛提示心热;胃乃脾之表,唇红而吐提示胃热;胆为肝之表,口苦提示胆火等。面有五色,通过望其色,可以很准确地判断脏腑之虚实寒热,对于临床小儿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4 辨指纹和脉象

陈氏认为“小儿自弥月而至于三岁,犹未可以诊切,非无脉可诊,盖诊之难而虚实不易定也”,因此应该注重指纹诊法,并与面诊相印证,也有中医望切之意。指纹之法起于宋代钱乙,并提出“风轻、气重、命危”这样简便记忆的口诀,“虽未必其言悉验,而其义可取”,可后世认为其论证荒唐,便弃之不用。陈氏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三关部位歌”(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认为小儿在3岁内可以根据指纹诊法辨别表里、寒热、虚实,对后世小儿发热的辨别影响深远。

小儿在3岁后便可以诊脉。陈氏提出将《内经》中记载的大、小、缓、急四脉易为浮沉、迟数定表里、寒热,根据有力、无力定虚实,这样具体的更改对3岁后辨别小儿发热的病位、病性具有重要作用。

2.5 辨发热时间

陈氏临证之时不仅通过面诊、指纹诊或者脉诊来辨别发热,还通过详细询问小儿发热的时间,根据发热的具体时间以辅助辨别发热,这对于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夜间作热,旦则退去,为血虚发热;每日巳午时发热,过夜则凉,此为心经血热也。

3 特色疗法论治小儿发热

3.1 急则治标,尤重善后

陈氏在治疗小儿发热的过程中,注重轻重缓急,常先予退热,待热退后则注重善后调理。小儿若因外感风寒而致表热,初起时可予桂枝汤加柴胡、粉葛微微发汗,一汗可解,热退之后建议略宜滋阴;若因脱换受寒所致的伤寒发热,予惺惺散退热,热退后微服沆瀣丹以防内热;若因天气过热而包裹过厚所致的伤热发热,先于白虎汤解其热,次以调元生脉散补之。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若不注重善后调理,可能导致旧火复燃。

3.2 实热者宜微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实者,散而泻之。”对于实热所致的小儿发热,陈氏认为予集成沆瀣丹以微下,予邪以出路,则邪热自退。此方古书未记载,是有能力的医家“妙出化裁而增损之”,被称为“幼科有一无二之神方”。方中黄芩清上焦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大黄清中焦之热,加之其推陈致新之功,能导三焦郁火从魄门而出;槟榔、枳壳辛散以防黄芩、黄柏、大黄之苦寒,善于行气利痰;川芎、薄荷引头面风热;连翘善于解毒除烦;赤芍调营活血;牵牛走气分利水;滑石清润,引邪热从小便而出。诸药合用,应如桴鼓。使用本方微有泄泻宜止,不宜过服,以免损伤小儿脾胃。陈氏生平最慎攻伐之品,但是此方应用最久,称之为“真济世之良方”。

3.3 论治五脏生热

结合辨证虚实,陈氏针对提出的“五脏生热”分别给予对应方药加以论治。肝生热选用泻青丸,陈氏称此方为“肝经之主药”;心生热选用导赤散,《幼幼集成·啼哭证治》载其“治心经有热……皆效”;脾胃生热按照临床症状具体分为实热、虚热,其中实热选用木香槟榔丸,虚热选用六君子汤;肺生热选用柴胡桂枝汤,此方能“治小儿伤风,自汗发热”;肾生热致耳中出脓生疳,此为热毒也,予内服消毒饮治疗。

3.4 时时顾护脾胃

《幼幼集成·勿轻服药》记载“凡小儿脾胃自能消谷……脾胃受伤,只健其脾胃,而谷自化矣”,说明陈氏在临证中对于小儿脾胃十分重视。在《幼幼集成·发热证治》中,陈氏所用的惺惺散、五苓散、理中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5首方剂(占本篇全部14首用方的1/3以上),皆含有漂白术、白云苓、官拣参、人参片、红枣、炙甘草等顾护脾胃药物。见表3

表3 方剂药物组成比较
方 剂药物组成
惺惺散 官拣参、漂白术、白云苓、白芍药、芽桔梗、天花粉、北细辛、正川芎、北防风、生姜、红枣
五苓散 漂白术、白云苓、结猪苓、宣泽泻、青化桂、藿香梗、宣木瓜、西砂仁、生姜、大枣、灯心
理中汤 人参片、漂白术、炮干姜、炙甘草
四君子汤 官拣参、漂白术、白云苓、炙甘草
六君子汤 官拣参、漂白术、白云苓、炙甘草、法半夏、正广皮

3.5 九条神奇外治法

在本书中,陈氏除了论述中药内服治疗小儿发热之外,还根据自己临床积累的经验、心得提出了九条神奇外治法,以使本病的治疗更加简便、快捷、实用。其中,疏表法即以指蘸葱油,摩运儿之五心、头面、项背等处,再用厚衣裹之微出汗;引痰法即用生白矾研磨,少入面粉、米粉,再加醋和作二小饼贴于足心;纳气法即予吴茱萸、胡椒、五倍子研细末,酒和作饼放在肚脐上;开闭法即用生菖蒲、生艾叶、生姜、生葱捣如泥,以麻油、醋炒热,用布包,从头项背胸四肢乘热往下熨之。此外,还有清里法、解烦法、暖痰法、通脉法、定痛法,为后世医家广为传用。

4 体会

对于小儿发热的辨证,陈氏提出从外感、内伤两大方面辨其病因病机;从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辨其病性;从症状、脏腑、颜色苗窍、指纹、脉诊、发热时间辨其病位。对于小儿发热的治疗,陈氏强调:①急则治标,尤重善后;②实热者宜微下;③重视五脏论治;④应时时顾护脾胃。同时,陈氏还创立了九条神奇外治法,其学术思想博采诸家之言,去粗存精,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切中实用,验于临床,值得后辈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巩梦娇梁文旺.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概况[J].中医儿科杂志201612(4):74-76. [百度学术

2

蒋沈华虞坚尔薛 征.虞坚尔辨治小儿发热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2):32-34. [百度学术

3

袁 洋陈光明李志武.李乃庚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经验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11(6):465-46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