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电子灸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内科基础常规治疗、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电子灸组在此基础上加廉泉穴、天突穴、天鼎穴(双侧)、扶突穴(双侧)的电子灸治疗,对照组加用Vital Stim吞咽治疗,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周5次,治疗4 w。于首次治疗前、治疗4 w后行肌骨超声检测患者咽侧壁活动度,于首次治疗前及治疗第2、4 w后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
在咽侧壁活动度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电子灸组增加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方面,治疗2 w及4 w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电子灸组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评定与时间变化均相关(P<0.01),两组治疗均在治疗2 w后起效,且电子灸组疗效较对照组疗效更显著。
脑卒中后人体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易阻闭经脉,循经上犯咽喉,咽喉舌窍气血阻遏则容易发生吞咽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改善吞咽功能是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面临的紧迫问题。临床上采用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方式并不鲜见,患者通常接受针刺强刺激治疗,此过程痛苦且难以配合。《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在治疗寒证、虚证、阴证为主的疾病时具有针刺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的灸法通过传导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腧穴上,温热可力透皮肤深入肌肉组织,循经感传以起到温经通络、平衡阴阳之用,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可加快血液流动,对卒中患者行艾灸治疗,可通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泉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0例。依单盲法,按随机数字编码表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电子灸组与对照组各35例。电子灸组因自身原因中途脱落1例;对照组内因再发脑梗死及家庭经济原因自动退出研究而脱落2例。故电子灸组34例中,女11例,男23例;脑出血22例,脑梗塞12例;脑干病变18例,大脑半球病变16例;平均年龄(49.32±10.49)岁;病程平均M(P25,P75)为46(22,85)天。对照组33例中,女9例,男24例;脑出血24例,脑梗塞9例;脑干病变20例,大脑半球病变13例;平均年龄(50.15±8.02)岁;病程平均M(P25,P75)为42(29,79)天。两组患者性别、病因、病变部位、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符合以上描述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咽期启动不能、咽反射减退、进食呛咳、吞咽迟缓、用力下咽后有哽咽感等;(2)患者年龄25~65岁;(3)病程在发病后2 w~6个月;(4)VFSS检查下诊断为咽期吞咽障碍;(5)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完成治疗者。
(1)严重意识障碍、明显认知行为障碍者;(2)咽部外伤、手术史,或咽部解剖位置异常者;(3)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及存在精神疾病、感染性疾病者;(4)艾灸部位存在皮肤破损、溃疡,或有出血倾向以及传染性疾病者。
予内科基础常规治疗、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配合Vital Stim吞咽治疗。具体如下:(1)内科基础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2)常规针刺:依据孙国杰主编《针灸学》教材提供穴位,上肢取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下肢取太冲、昆仑、解溪、足三里、阳陵泉、环
采用肌骨超声(德国西门子Acuson Sequoia 512复合型B/M超声仪)测量患者治疗前、治疗4 w后咽侧壁活动度,具体操作如下:令患者取端坐位,检测前准备5 mL米糊。从患者环状软骨上方延伸出一条水平线,下颌角与颏结节连线中内1/4处向下做垂直线,两线交点处即为探头放置位置,令患者吞咽下5 mL米糊,测量并记录患者在吞咽过程中咽侧壁向心收缩的最大距离与基线值的差值。
两组患者治疗前咽侧壁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咽侧壁活动度均较前显著增加(P<0.01),且电子灸组患侧咽侧壁活动增加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见
注: 与治疗前组内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S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SSA评分在治疗2 w及4 w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治疗2 w及4 w后,两组患者S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子灸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见
注: 与治疗前组内比较
吞咽是人类生存的简单动作,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神经调控过程。研究表明吞咽调控过程中有多组头颈部、面部肌群、部分脑神经及脑干、延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共同参
电子灸与传统艾灸皆经热辐射、热传导来作用于机体,传统灸法为明火燃艾,其可选灸式(如麦粒灸、隔物灸等)较多,但由于咽喉部有软骨性结构隆起,位置不平整,放置艾炷或灸盒易掉落。传统艾灸需专人看护,通过调整艾炷与体表的距离来调节温度,操作不便,且损耗人力。明火燃烧的艾绒易抖落的缺点也增加了烫伤风险,同时燃艾产生的艾烟会刺激患者呼吸道,可能诱发咳嗽、咳痰等。电子灸兼备传统艾灸的治疗作用,同时在温度恒定、无艾烟刺激、不易烫伤、可多穴同时治疗等方面更具优势,其具有的近红外辐射能扩张局部血管,加快血流循环,温热刺激能引起免疫反应,从而改善免疫功能及肌肉张力。有研究表明,电子灸能加快神经传导,减轻神经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微血管再生,从而起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均能增加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咽侧壁活动度,且电子灸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除了上述两组治疗均可强化吞咽肌群的原因外,针对咽喉区的持续电子灸温热刺激还可刺激外周感受器,由外周向中枢传导神经冲动,促进脑部受损区域神经细胞组织重塑,进而改善中枢对于外周吞咽相关肌肉的调控,恢复并协调相关肌群的生理活动度。
从SSA评分结果来看,两组治疗后均降低了患者SSA评分,且电子灸组第2、4 w疗效皆优于照组。在整个吞咽中,呼吸肌与吞咽联系紧密,当呼吸储氧能力降低时,人体需要加快呼吸频率来代偿,而吞咽过程中若食团还未进入环咽肌时呼吸道便过早开放,这样食团就容易进入气管而引起误吸。两组治疗均有对舌骨上、下肌群进行刺激,通过筋膜链整体传导,可激活同在前深线上的膈肌运动,并可协调呼吸和吞咽活动的时序,以此降低呛咳、误吸的发生
本研究选取的四个穴位及对照组Vital Stim吞咽电刺激仪通道放置的部位均分布在前深线上舌骨上、下肌群,通过筋膜链,其上可连及头、颈长肌,其下可达髂腰肌、大小收肌、胫骨后肌等,这些肌肉共同作用下可稳定前深线,加强头身的稳定与控制。SSA评分中头身控制及呼吸运动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改善头身稳定与控制,协调好呼吸与吞咽,两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均可较前降低。而电子灸组因灸法的作用,其治疗部位范围及深度较对照组更广泛,可刺激到二腹肌、下颌舌骨肌等舌骨上、下肌群以及咽缩肌等,而舌骨上、下肌群控制着咽期舌骨运动,包括喉上抬、舌根下降后缩等动作,均对吞咽影响较大;再者,电子灸组温热刺激可加快神经传导速
综上所述,通过肌骨超声观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咽侧壁活动度及治疗前、治疗后2、4 w的SSA评分,可得知在咽部穴位上进行电子灸治疗可有效增加咽侧壁活动度,改善吞咽功能。但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的时效性如何,仍需延长治疗或观测时间来进一步验证。电子灸对咽期吞咽障碍以外的其他分期的疗效亦有待更多研究加以观测,从而全面评估电子灸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陈巧风.艾灸联合护理程序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康复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0,37(3):291-295. [百度学术]
王春红.艾灸在吞咽障碍中应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1):22. [百度学术]
昝兴淳,唐 巍,赵梦晗,等.近5年灸法治疗中风病症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1):164-168. [百度学术]
张苏明,许予明,朱遂强.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 [百度学术]
彭 斌,吴 波.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百度学术]
孙国杰.针灸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87-688,899-903. [百度学术]
张 通,赵 军.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6):405-412. [百度学术]
窦祖林.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61-265. [百度学术]
闫思念,吴 毅.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11):1374-1377. [百度学术]
MILLER J L,WATKIN K L.Lateral pharyngeal wall motion during swallowing using real time ultrasound[J].Dysphagia,1997,12(3):125-132. [百度学术]
王熠钊.实时超声对吞咽过程中咽侧壁运动的监测[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27(1):61-63. [百度学术]
MILLER J L, WATKIN K L.Lateral pharyngeal wall motion during swallowing using real time ultrasound[J].Dysphagia,1997,12(3):125-132. [百度学术]
马月利,张黎明,祝勤雅,等.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应用于高龄患者吞咽功能评估的信效度研究[J].护理学报,2012,19(5):65-67. [百度学术]
韩 晶,王昀孙,远 征.电子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4,24(1):40-41. [百度学术]
李 俊,冷 虎.呼吸肌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呼吸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8,40(6):586-589. [百度学术]
向 婷,王 华.“双固一通”灸法对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5):242-24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