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常规认为“阴”乃为寒邪,然湿亦为阴邪,亦可痹阻胸阳。少阳经脉循行走向上贯穿胸里,贯穿心;少阳为水火通道,为弱阳,易为湿所遏。刘英锋教授临床上从少阳湿热辨治胸痹,思路独到,疗效颇佳,特此加以归纳介绍,为临床辨治胸痹提供更广的思路。
胸痹是指胸中阳气不振,而气血为之痹阻之病,其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痛彻胸背,或短气喘息为主要表
刘英锋教授乃江西省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其基于寒温统一辨治疑难杂症的理念与经验,发现临床上湿热所致之胸痹不仅存在,甚至还有逐渐增多之趋势,因此,多从宣湿开上论治,思路独到,疗效颇佳。特此加以归纳介绍。
历代医家对于胸痹的病因均有阐发,但早期在病因上主要强调寒凝、血瘀、痰浊以及虚实夹杂情
《素问·痹论》言“心痹者,脉不通”,指出胸痹心痛的病位在心。现代医家参照西医冠心病的辨治,多将其病位局限在心或心包,故而逐渐淡化上焦少阳及中焦阳明的作
湿郁于上而影响阳气宣发,上焦气机宣透不畅,关键在于湿邪性质黏滞,故应以宣湿开上为首选之法,或再合以化痰,兼以清热。刘英锋教授认为无形湿热痰郁的治疗尤当以疏透为
案1 彭某,男,71岁,2020年5月13日初诊。主诉:胸闷40年,加重1月余。现病史:患者于40年前因劳累出现胸闷,呼气困难,程度较轻,未重视,未治疗。1个月前开始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加重,呈持续性,傍晚7时左右呼吸困难最明显,活动后或天气凉快则能缓解,天热则加重,甚则胸口疼痛,偶有刺痛感,伴有咽喉梗堵感,无咽干、咽痛。平素嗜食厚味之物,晨起口干明显,夜寐尚可,偶有因呼吸不畅而憋醒,白天小便次数多,大便正常。舌质红,苔淡黄,中后部腻。脉弦,寸沉,关上旺,左脉中取滑。望诊:形体壮实,面色暗红,唇暗,咽红、有分泌物。闻诊:语声洪亮浑浊。中医诊断:胸痹,辨为痰湿郁热证,病在少阳上焦气分影响厥阴心包血分。予上焦宣痹汤合银翘马勃散加减,药用:金银花10 g,连翘10 g,马勃6 g(包煎),射干10 g,牛蒡子6 g,郁金20 g,通草8 g,枇杷叶15 g,淡豆豉10 g,竹茹15 g,瓜蒌皮15 g,茯苓15 g,陈皮10 g,枳壳10 g,旋覆花10 g(包煎),茜草10 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20年5月26日二诊:胸闷较前减轻,持续时间较前缩短1
h,咽喉梗堵感减轻。服药期间大便偏稀,余无异常。脉弦偏沉,左细。舌质红,苔淡黄微腻。予上方去竹茹,加法半夏10 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20年6月16日三诊:胸闷、呼气困难有所缓解,但早、晚7~9时仍觉胸闷、呼吸困难,咽喉有紧束感,天热则明显,咽喉梗堵感减轻,晨起口干,食纳可,二便正常。脉弦偏浮,舌质红,苔白。继续守上方治疗。后续在此方加减服药调理2个月,转为服用丸剂,每日3次,每次10 g。
2020年8月28日微信回访:患者早、晚8时左右偶有胸闷、呼吸困难,持续时间不长,偶有咽喉堵塞感,余无异常。
按 此案病程长达数十年,源于饮食厚味,湿热渐生,发于过度劳累,损伤正气,虚处受邪,湿热渐起蒸腾上扰少阳上焦心胸空旷之地,故而出现胸闷,程度较轻。日久聚湿成痰,痰为有形之邪,痰湿随热上行,蒙蔽心胸,胸中阳气痹阻,故而胸闷,甚则胸痛、咽堵,程度逐渐加重。故治疗上用上焦宣痹汤宣透上焦湿热;加用瓜蒌皮宽胸理气化痰;患者舌红苔黄、咽红,考虑热重,故合用银翘马勃散加强清上焦之热;患者胸闷、呼气困难,甚至胸口刺痛,病由气分及血分,故而参考旋覆花汤,以活血理气通络。考虑患者病程长,湿热日久,病势缠绵,湿性黏滞,非一剂而能除,当继以调理祛湿清热为法。丸者缓也,故改用丸剂治疗。
案2 唐某,男,35岁,2020年5月12日初诊。主诉:左胸口疼痛反复发作1年,加重1月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胸口处不适,或刺痛,喜压喜按,按之不痛,于当地寻求中医治疗,先后予柴胡桂枝汤、乌梅丸等方加减,症状可缓解,但易反复。1个月前左胸口处刺痛明显,午后或活动后缓解,阴雨天加重,无心悸,近2~3周睡眠欠佳,多梦易醒。多食则腹胀,晨起小便黄,大便平。舌质红,尖有红点,苔黄厚。脉细弦,左沉。望诊:形体偏高瘦,面色偏黄,隐隐带红色;咽部有少许红色滤泡增生,唇暗。闻诊:语声偏细缓。中医诊断:胸痹,辨为少阳气滞、阳明湿热证,病在气分影响厥阴心包血分。予上焦宣痹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郁金15 g,射干10 g,枇杷叶10 g,淡豆豉10 g,通草6 g,白豆蔻6 g(后下),藿香10 g(后下),茵陈10 g,连翘10 g,浙贝母10 g,黄芩6 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20年5月22日复诊:左侧胸口疼痛频率减少,刺痛发作数秒钟后可自行缓解。2天前汗出受凉后出现鼻塞,两侧头痛,略乏力。舌质红,尖有红点,苔黄厚。脉细,按之弦,左寸尺沉。予上方基础上合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藿香10 g(后下),茵陈15 g,连翘10 g,通草6 g,郁金15 g,白豆蔻6 g(后下),枇杷叶10 g,旋覆花10 g,降香10 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20年6月10日三诊:服药后感冒症状除,左胸闷或胸痛程度与频率均减少,此次胸口刺痛未作,舌质红,苔黄厚减,脉细弦,左寸沉渐起。予首诊方加丹参10 g,制成散剂,每日3次,一次10 g,服药月余。
2020年8月20日微信回访:左侧胸痛已缓解。
按 此案源于患者素有气郁,加之久病致郁,气机不畅,气不行,则易停湿,久则郁热。阴雨天助湿气,故而阴雨天则胸闷、胸痛加重;活动助气行,气行则湿化,故活动后缓解;午后阳气盛,得阳气化湿,故而午后能缓解。日久湿热渐起蒸腾上扰少阳上焦心胸空旷之地,则胸闷,由气及血,甚则胸痛。故用上焦宣痹汤治疗,透上焦湿热,宣通上焦阳气。脉弦乃少阳气机不利之象,故外邪侵袭易起于少阳经,表现为两侧头痛。少阳经脉不利,故合用小柴胡汤。考虑患者久病由气及血,左侧胸口刺痛,参考旋覆花汤,以活血理气通络。湿邪黏滞,散者散也,后期以散剂收效。
参考文献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5. [百度学术]
李 艳.国医大师李济仁辨治痹与痿学术思想与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1309-1310. [百度学术]
田 芸.读《临证指南医案》体悟胸痞之治法[J].国医论坛,2013,28(1):57. [百度学术]
田德禄,蔡 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125-131. [百度学术]
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3. [百度学术]
曾菲莉,刘英锋,乐毅敏.从湿热生痰看宣痹温胆汤的合方运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6):853-85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