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馨饪之邪”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启示  PDF

  • 翁开种
  • 郑峰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最近更新:2021-10-26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2019年末在武汉发现了我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中滥食野生动物因可能是导致疫情暴发的诱因,饮食安全问题再一次引发国民热议,“馨饪之邪”是不合理饮食的古称,“食伤脾胃”是“馨饪之邪”致病的原因,任何与脾胃相关的疾病都离不开“馨饪之邪”的影响,而重视脾胃功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重点,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馨饪之邪”的探讨来对现今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提供一些启示。

自我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COVID-19)病例被发现以来,因其曾被怀疑是因接触携带病毒的野生蝙蝠而感染发病,故滥食野生动物一度成为国民讨论的热点而受到口诛笔伐。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一旦流于口欲便会失去控制,甚至成为暴发疫情的源头,造成难以挽回的可怕后果。饮食在中医古籍中又称为“馨饪”,因而不正常的饮食又名“馨饪之邪”,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馨饪之邪”的探讨以期对现今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提供一些启示。

1 “馨饪之邪”的理论来源

馨饪之邪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馨饪者,饮食也,民以食为天,饮食何以为邪作病?《金匮要略》中接着论述:“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从中不难看出,“食伤脾胃”是“馨饪之邪”致病的原因。邪者,“斜”也,不正为斜。故馨饪之邪指的是不正常的饮食,而正常饮食是不会损伤脾胃的,自然也就不容易引起疾病。有关“馨饪之邪”,中医典籍中记载颇多。《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指出了饮食如果不注重节制,一味暴饮暴食,就会造成肠胃的损伤。《灵枢·小针解》亦云:“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千金要方》则描述得更为具体,认为“饱食即卧,乃生百病”。脾胃派的创始人李东垣更是明确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馨饪之邪”的危害。

2 “馨饪之邪”致病机理

2.1 病因病机概述

“馨饪之邪”指的是不正常的饮食,包括饮食不洁和不节饮食两方面。前者侧重在不干净的食物;而后者侧重在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或节食减肥等)。不正常的饮食容易损伤肠胃,危害身体健康,诱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影响健康的病因病机也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病从口入,即进食了不干净的食物,如食用了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病从口入,外来邪气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其二为脏腑功能的紊乱,如长期暴饮暴食或节食减肥,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脏腑功能紊乱,百病由生,若在此时受到外来邪气的侵扰,亦会加重病情。《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金匮要略》曰:“夫病固疾,加以卒病。”由于正气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因而同样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却有着轻重程度的区别,其本质还在于人体自身正气的强弱不同,对外来邪气的反应自然也不一样。

2.2 “馨饪之邪”与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的运化产生皆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脾胃为人体日常的机能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故脾胃受损,则人体的脏腑功能必将失调。又谓:“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指出饮食水谷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胃气一旦衰败,气血生化乏源,则百病丛生。《脾胃论》认为“历观《内经》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又指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 ,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以上各篇皆论述了脾胃对人体的重要作用,“馨饪之邪”作为直接关联脾胃的邪气,不仅可以毒从口入对脾胃产生直接的损害,而且还可以通过干扰脾胃的正常功能而作病。

3 “馨饪之邪”与武汉疫情

尽管目前由野生蝙蝠引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的证据还尚未明确,但食用野生动物造成疫情传播的例子却并不少见。如因捕食旱獭造成青海等地鼠疫爆发、2013年非洲流行的埃博拉疫情,还有目前全世界流行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布氏杆菌病等无不与动物有关。因此如何管控自己的食欲,避免“馨饪之邪”病从口入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急迫了。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传播,我国的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因此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杜绝“馨饪之邪”的产生,这样可从源头上减少病毒的传播,是预防疫情流行的有效举措。同时,一日三餐,合理搭配,规律饮食,祛除了“馨饪之邪”的不利影响,不仅可以避免暴饮暴食造成的肠胃疾病,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身体为抵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打好基础,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可谓一举两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饮食偏嗜及胡吃海塞造成“馨饪之邪”的不良影响日益扩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首先发现于武汉,俗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汉地处南北之间,横跨长江,气候湿热,湿热邪气最易困脾,加之武汉交通便利,是九省通衢,各地的美食海鲜均可由此处转运,故饮食种类丰富多样,其中不乏肥甘厚味,病从口入,易加重脾胃的负担。且各种非季节性的水果蔬菜及异国他乡的美食比比皆是,非其时有其味,非其地有其物,脾胃适应不及可致杂病由生。倘若加之饮食过多,脾胃运化无力,便会造成食停中脘,滞留胃肠,成为馨饪之邪,危害身体健康。

4 “馨饪之邪”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

“馨饪之邪”指的是不合理的饮食,《金匮要略》认为“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食伤脾胃”,由此观之,“食伤脾胃”是“馨饪之邪”致病的原因。若脾胃受损,纵使诱因不是“馨饪之邪”,但人生存离不开饮食,对于受损的脾胃来说,原本正常的饮食也会成为“馨饪之邪”。因此,只要疾病与脾胃相关,就离不开“馨饪之邪”的影响。目前中医界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主要有三种,即“寒疫”“湿温疫”和“寒湿疫”,分述如下。

4.1 寒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

1]经过分析后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寒疫” 范畴,病因与毒、燥、湿、寒等诸多因素相关。参加武汉诊疗的中医专家们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期脾胃症状明显,患者多伴有纳差、恶心、便溏等消化道的临床表[2]。杨威、余丞[3]等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分析得出2019至2020年武汉地区内蕴少阳相火,外为寒气阻遏,脾胃的功能整体偏弱,又恰逢暖冬,湿热蕴结,故暴发疫情,建议日常防护调理要结合饮食,避免食积助火,加重病情。寒疫作为外来的致病邪气,其本身要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即《黄帝内经》所指出的“风雨寒热不得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纵使猝然遭遇邪气亦可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无他,唯正气充盛耳,脾胃功能正常,可保护机体,即未病先防。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调理脾胃也是治疗的重要步骤,《温疫论》认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早复”,指出祛邪是防治瘟疫的第一要义。寒疫作为外来的邪气,干扰了人体正常的枢机运转,脾胃居中焦,掌斡旋之机,因而调理脾胃有助驱逐寒疫,恢复人体正常的枢机运行,截断疾病发展的过程,即既病防变。

4.2 寒湿疫

仝小林[

4]综合考虑武汉地区当年的气候特点、患者证候特征及病毒嗜性等因素分析后认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当归属于“寒湿疫”的范畴,寒湿久郁,瘀热入营,故其病情、病势严重而且缠绵难愈,在治疗上要注意使用茯苓、白术、苍术等健脾化湿。张小青[5]同样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寒湿疫”范围,并提出可以使用针灸疗法进行温阳补脾化湿,调理体质,祛除寒湿邪气。寒湿疫是寒疫之论的进一步发展,突出了“湿气”在本次疫情中的作用,仝小林院士等通过观察武汉本地的确诊病例后认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中期,寒湿袭表、阻肺、碍脾的症状显著,因而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应着重散寒除湿,要注重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一则防止病从口入,二则辅助扶正以祛邪。

4.3 湿温疫

冯晓纯[

6]结合武汉的地理气候因素分析后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湿温疫一类,饮食上要规律清淡,避免肥甘厚腻,多喝水,适当增加水果蔬菜及鸡蛋牛奶的摄入,避免由于高热量或辛辣刺激的食物引起内热,招致外感,加重病情。王玉光[7]通过整理早期发现的20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后发现,湿毒疫邪是本次疫情的主要病因,以湿为主,因湿邪易阻遏中焦气机,故患者多数伴有消化道症状,提出升降脾胃,祛除湿邪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王益德[8]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的荟萃分析后发现湿毒是形成本次疫情的核心,纳差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表现,同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舌苔厚腻、便溏、腹泻等脾胃功能障碍症状突出,具有明显的“邪犯中焦”的特点,因而强调要加强对患者脾胃的顾护,同时呼吁“脾胃治疗贯穿始终”。以上研究均表明了脾胃在湿温疫中的重要影响,是湿温疫的主要病位之一,而“馨饪之邪”是造成脾胃损伤的直接原因,若能减少“馨饪之邪”的产生,合理饮食,既做到了未病先防,也做到了已病防变。况湿温疫的病因为湿热之邪,湿热最易困阻脾胃,造成脾胃功能低下,合理饮食可帮助脾胃恢复枢机,导邪外出;其次不合理的饮食,即“馨饪之邪”,往往香辣滋腻,易过量摄入,脾胃运化不及则反酿生湿热加重病情,因此避免“馨饪之邪”也就减少了病从口入的途径。因此对于湿温疫的治疗,一定要关注脾胃,拒绝“馨饪之邪”,并将脾胃治疗贯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始终。

综上所述,无论是寒疫、寒湿疫还是湿温疫,脾胃都是其重要的病位,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疾病的的转归,顾护脾胃应当贯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的全过程,因此从“馨饪之邪”的角度提出三点建议:一为杜绝进食不洁食物,比如野生动物,同时尽量减少肥甘厚味及反季节食物的摄入;二为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盲目节食,损害脾胃的功能,以上两点都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举措,未病先防;三是若不幸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要始终注重保护脾胃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为后期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小结

“馨饪之邪”由来已久,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它的危害,“馨饪之邪”可以损伤肠胃,影响脏腑的功能,从而诱发疾病。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都和脾胃有关,且患者大都伴有纳差、恶心、便溏的临床表现,除了直接接触进食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外,顾护脾胃应始终贯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全过程,因此正确认识“馨饪之邪”的危害,杜绝不洁饮食和饮食不节,保护脾胃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必要环节。尽管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滥食野生动物引起,但不可否认的是可能与其有关,且国内外的多次疫情都被证实最初的传染源就是野生动物,因此正确认识“馨饪之邪”,拒绝滥食野生动物,防止病从口入,健康规律饮食,加强顾护脾胃对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改善预后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逸品,王燕平,张华敏,.试析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中医杂志,2020,61(5):369-374. [百度学术

2

靳英辉,蔡 林,程真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课题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标准版)[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0,45(1):1-20. [百度学术

3

杨 威,余丞浩.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新型肺炎防治分析与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3):285-292. [百度学术

4

鲍婷婷,杨映映,仝小林,.论寒湿疫之瘀热入营[J].中医杂志2021628):645-649. [百度学术

5

张小青,刘 璐,徐晓白,.从“寒湿疫”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针灸防治策略[J].中医学报,2021,36(3):453-456. [百度学术

6

冯晓纯,李 爽,洪天一.从湿温疫毒浅议新冠肺炎的病因与防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4):613-615. [百度学术

7

王玉光,齐文升,马家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治疗初探[J].中医杂志,2020,61(4):281-285. [百度学术

8

王益德,李 争,李风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的荟萃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3):728-73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