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肠同治法”出自吴瑭《温病条辨》。二便为一身之门户,二肠又是二便产生和排泄的重要场所。临床中常见二便异常的病症及大、小肠病变,而历代医家多习惯性关注大肠、小肠与各脏腑之间的影响,却鲜有探讨二肠之间的病理联系。文中基于大肠与小肠在津液代谢中的相互关系,从二肠生理、方证遣药及临床验案三方面论述大小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二肠同治法”的运用。
“二肠”在中医藏象学中指大肠与小肠;“同治”可为“相同治法”,如“异病同治”;又可为“同时治疗”,如“标本同治”,此处应为第二种;“法”即“方法、手段”。故“二肠同治法”指大肠、小肠同时兼顾的治疗方法,即在临床中出现二肠同病证候,或者出现小肠病及大肠、大肠病及小肠,而两者病因病机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治疗时可以二者兼顾,或治大肠为主兼顾小肠,或治小肠为主兼顾大肠,或二肠同时治疗的一种治病原则及方法。
该词出现于《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7条,条文注解中“……火腑不通,左尺必现牢坚……此二肠同治法也”为小肠热盛、大肠实结之二肠同病之候,治以清小肠热与通大肠实并行之法。
从解剖形态上看,无论是《灵枢》对“小肠”“广肠”等结构的描
津液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认为“津”多清稀,起滋润作用;“液”多浓稠,起濡养作用。“大肠主津”指传化糟粕时,通过“燥金”特性,从小肠分泌后的残渣中再回收多余水液,而保留少许津液,使大便质软成型;“小肠主液”即吸收谷精及大量水液。又据现代医理,小肠每日吸收的体内液体总量可达8 L,而大便排出的水仅0.15
即通过分利小便而使便溏得实。如《伤寒论》中下利不止“当利其小便”之赤石脂禹余粮汤;又如张景岳“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之
即通过分利小便而使便秘得通。治水泻需利小便,而大便秘者亦可“利小便”。湿阻便秘者,通过利湿浊由小便出而大便得通。如《温病条辨》宣清导浊汤证,湿浊阻于肠腑,大肠气痹,传导失司,则大便不通;弥漫三焦,水道失运,而小便不利。全方使水湿利下,浊邪归清,清浊回归“正道”,还大肠传导,药无通下而开大便之“虚闭”。
即小便不利者可以佐通大便。如下焦实热之淋证,小肠热蕴,泌浊、气化失司而小便不利,小腹胀急,其余热易传大肠,灼津液而成腑实。治疗上,若只清利小便,腑热不去,易致小肠热复燃,因此在清热利湿同时,佐以通腑泻热之品,使实热分利而无复燃之虑。八正散方加大黄通腑,石韦散中配冬葵润肠,均是其例。故云“大便动则小便自通
在历代医家临证案例中,除导赤承气汤证外,临证医案亦有不少体现此法的记载。
如《医话医论荟要》中,国医大师路志正治功能性巨结肠症一
又如喻昌《寓意草》记载,截疟成胀,二便不通一
除了医家案例外,现列举临床案例1则如下。
邱某,男,50岁,2020年8月16日初诊。主诉:突发右侧腰胁腹部疼痛2天。现病史:患者于昨日凌晨3点突发右侧腰胁下腹部疼痛,以胀痛为主,时阵发绞痛,伴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吐后全身乏力,虽急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但未见明显异常,予以双氯芬酸钠塞肛,疼痛稍有减轻,但仍阵发性疼痛。次日来院行腹部CT示右侧输尿管发现4 mm×4 mm结石。刻下:右侧腰胁连及下腹部痛,以胀痛为主,偶有阵发性绞痛,发作时伴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腹部胀满,欲矢气不得,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查体:体形偏胖,痛苦病容,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肾区叩击痛。。处方:酒大黄16 g,瞿麦15 g,萹蓄15 g,滑石10 g,车前子15 g,焦栀子10 g,灯盏花10 g,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15 g,香附10 g,当归10 g,续断15 g,乌药10 g,甘草6 g。7剂。一周后电话回访,患者自诉服3剂后大便数次,而腰胁、少腹疼痛随即缓解。尽剂后即排出米粒结石,去医院行X线检查,结果示肾、输尿管、膀胱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