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基本要求,不仅是针对“未病”的健康状态,还涉及“已病”的病后阶段。其中,病后养生是指在患病期间,通过采用相应的中医养生方法,以促进疾病康复、防止疾病传变与复发、指导患者健康管理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本文立足于古代文献,从病后养生的概念与内涵、方式与法则2个方面对中医病后养生思想进行阐述,以期完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更全面地揭示中医养生思想的本质。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其核心在于通过采取各类措施与手段,调摄人体内环境,激发机体自我稳定、防御修复的潜能,以达未病之人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已病之人尽早痊愈、防变防复的目的,故适宜所有人群。目前,中医学界对于中医养生的研究,多集中于无疾之先的健康状态,“病后”这一特殊阶段,系统论述较少。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正成为时代主流,因此“病后养生”理念应得到更多的阐释与运用。笔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整理,以初步探索中医病后养生思想。
中医病后养生的理念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如《吕氏春秋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在充分认识到生气通天的基础上,古人强调疾病的发生虽常以人体局部的变化为表现,但却是机体整个内环境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故在此阶段的中医养生活动也应遵循以人为本和天人相应的理念。对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其本质属性,由此引入养生领域,“常”与“变”则是分析健康状态“和”与“不和”的关键。古人指出,当人体处于病后阶段时,应做到及时调整,重新恢复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以此建立了“和之”及“守中”的动态养生观。正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基金项目 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重点项目(No.2020Z014);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171548)
阴阳消长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源,并且它们的对立统一还表现在人体病后过程中虚实、寒热、表里等病候现象的制约与转化,故此阶段的养生应在法于阴阳的原则上,观测与分析机体的病理变化,谨察而调。对此《春秋繁露
当前,现代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型发展,不同于其对健康较为绝对的、静态的认识,中医学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观则显得更贴近生活实际,也为病后阶段的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再者,鉴于“治未病”预防思想理论内涵出现的学术争议,及其在公共卫生服务活动普及范围较为狭
自古以来,祖国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养生,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历代医家大多主张“药疗”不如“食疗”,《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医籍中都记载了具有养生疗效的食物。从远古时期《周礼·天官》中提到的“食医”到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将用饮食治病的医生称为“良工”,可见病后食养的思想由来已久。正如元代朱震亨所言:“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
根据中医学理论,食物与中药材都具有阴阳、寒热温凉等属性。因此在病后阶段,利用食物的性味特征有针对性地对机体进行调养,便是食有所宜。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猪胰治消渴病、用海藻酒治瘿病等食养方。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以雀卵治疗男子阴痿不起、少精无子的方法,并在《本草经集注》中首创将食疗之品纳入药物的分类中。唐代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专列《食治卷》,共载录药用食物160余种,明确了食与药的辩证关系,指出食养平和稳妥,无伤正之弊。其在秉承《管子·水地》中五味对应五脏的学术思想上,指出病后食养可采用“五脏病所宜食法”,即:“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肾病宜食大豆黄卷、豕、栗、藿。
人在患病之后,机体的基础代谢、食欲消化都会受到影响,从而改变对各种饮食营养的需求,此时若盲目进补或肆意膳食,则容易出现“饮食自倍”伤及脾胃、“膏粱之变”而内热中满的现象,导致疾病迁延难愈。因此,在病后阶段应纠正不良的饮食观念,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对饮食的数量、寒温、结构等进行搭配,做到食有所节。如《寿亲养老新书
如今与饮食相关的慢性或过敏性疾病逐年增加,患者对饮食调护中的忌口随之愈加关注,疾病管理中食有所忌的养生价值因此日渐显现。正如元代贾铭有言:“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养生者亦未尝不害生也。”其实,早在《素问·热论》就指出了“热病少愈”是因强食导致病情的反复、加重,明确了“五味所伤”“五味所禁”的食养观,得到了后世医家的广泛推崇。《温病条辨
患病之人气血受损,多处于久坐、久卧的休养状态,因而容易出现筋骨酸痛、肌肉松弛等组织器官功能失调的现象。由此,古代医家倡导在病后阶段可进行适度的形体锻炼,以畅达经络,和调脏腑,有助于提高病后生活质量,促进机体逐渐康复。张景岳有言:“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可见,人之形体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疾病好转的根本保障。
鉴于个体差异,即使在患相同疾病的情况下,所适宜的形养方式也不尽相同。明代龚居中在《福寿丹书》中指出中老年人若因机能衰退或身体抱恙,可先行按摩导引之法以却疾,其在“安养篇”中提出的保形思想为老年人病后形养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寿世保元
数千年来,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保健功法,充实和发展了疾病的调护方式。隋代巢元方通过辨别患者的不同病证,提出宜采用相应的导引术数,以此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其《诸病源候论
对于处在邪正斗争时期的患者而言,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还有待恢复,故当根据时令节气、昼夜晨昏的改变而对养生之法有所调整。明代高濂以四季为时间轴,将五脏配之,指出在不同的月份使用不同的功法以养护或治疗对应的脏腑,其《四时调摄笺
根据中医学对健康标准“形神合一”的高度概括,其强调人的“神”与“形”随着生理、病理的不断发展而相互作用,如病后阶段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影响疾病转归的关键因素。历来诸子各家都特别重视精神情志在健康保健、疾病康养中的地位,皆主张人在患病期间可以通过调摄精神达到扶助正气的效果,情志调畅则有利于疾病的痊愈。正如明代朱权所说:“欲治其疾,先治其心。”
古代医家对待疾病注重心身同治,尤其是针对患者在疾病初期出现的情绪不宁、焦躁不安等心理变化,强调心灵的安定与宁静是“神”得以内守的根本机制。《活人心法
从中医学“和”的思想而言,疾病的产生可归因于人体内外环境的诸多“不和”,如内在的“气血不和”“脏腑不和”,外在的“人际不和”“起居不和”。因此,古代医家多主张患病后应调和情志、舒畅气机,避免各种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如《养性延命录
面对疾病的困扰,人们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若此类情感波动得不到较好的控制,势必影响气血运行而危害健康。因此,古代医家提倡患者应积极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心态、管理情绪,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寿世青编
经过古代医家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医学逐渐形成独特的病后养生思想。它强调人体的生理、心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以病后食养、形养、神养为主要方法进行综合调理,旨在促进机体康复,防止疾病传变并指导患者健康管理,是中医整体养生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医古代文献中病后养生思想的挖掘整理,有利于完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并提高中医养生在现代医疗服务中的参与度和精准度。
参考文献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9. [百度学术]
范崇峰,卞雅莉. 中医“病”概念起源与发生[J].医学与哲学, 2019,40(5): 61-63. [百度学术]
佚 名.黄帝内经灵枢[M].包来发,张玉萍,鲍健欣,等注.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9. [百度学术]
战国·佚 名.黄帝内经素问[M].傅景华,陈心智,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08. [百度学术]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吕桂敏,周鸿飞,点校.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 [百度学术]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曾振宇,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311. [百度学术]
清·吴 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955. [百度学术]
黄建波,张光霁. 论“治未病”理论体系建设[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911-914. [百度学术]
唐·孙思邈.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64. [百度学术]
宋·陈 直原著,元·邹 铉增续.寿亲养老新书[M].张成博,杨海燕,李文华,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百度学术]
金·李东垣.脾胃论[M].张年顺,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17. [百度学术]
清·吴 瑭.温病条辨[M].张志斌,校点.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 [百度学术]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M].徐江雁,刘文礼,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74. [百度学术]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王均宁,刘更生,毛淳,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8. [百度学术]
宋·赵 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3. [百度学术]
明·李 梴.医学入门[M].金嫣莉,何源,乔占兵,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9. [百度学术]
隋·巢元方.中医必读百部名著·诸病源候论[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2. [百度学术]
清·沈金鳖.杂病源流犀烛[M].李占永,李晓林,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60. [百度学术]
清·徐文弼.寿世传真[M].吴林鹏,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4. [百度学术]
明·高 濂.遵生八笺之二·四时调摄笺[M].成都:巴蜀出版社,1985:109. [百度学术]
明·万 全.养生四要[M].范崇峰,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2. [百度学术]
明·龚居中.红炉点雪[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129. [百度学术]
明·朱 权.活人心法[M].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刻本影印,1987:23. [百度学术]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M].王淑民,校点.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9. [百度学术]
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M].宁越峰等,注释.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0. [百度学术]
宋·陈 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06. [百度学术]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王卫,张艳军,徐立,宫宝喜,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 [百度学术]
清·尤 乘.寿世青编[M].杨柳竹,宁越峰,注释.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 [百度学术]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M].谭克陶,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0. [百度学术]
清·刘 默.证治百问[M].孙玉信,王晓田,点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316. [百度学术]